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美奖的电视电影类奖项曾经奉献过许多优秀影片,艾美奖评委也以嘉奖的形式创造了历史,比如ABC的《布里安之歌》、NBC的《罗伊案》,还有HBO的《世纪的哭泣》《深知我心》(Wit)和《平常心》。不过,如今这一奖项的存在感却越来越模糊,也许是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
今年入围作品的“含金量”简直创下了历史新低。不少提名影片都远未达到此前的标杆。《帕特诺》完全配不上阿尔·帕西诺可圈可点的表演;《华氏451》只能算是以价值观取胜;《黑镜:卡里斯特号》是剧集《黑镜》中的一个单集,根本算不上电影——这一现象这两年尤其严重,2016年有PBS的《神探夏洛克》,2017年有Netflix的《黑镜》,像这种明明不能严格算电视电影的作品却入围竞争,最后还拿走奖项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个奖项本身存在的问题。
其实,电视电影曾经是竞争相当激烈的类别。但是从2011年开始,由于迷你剧数量太少,艾美奖将迷你剧和电视电影合并为一个奖项。或许是当时的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没有预料到,迷你剧其实正处在大发展的前沿,因此,2011年首次双类合并的颁奖礼上,《唐顿庄园》就击败《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和《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拔得头筹;第二年,《规则改变》(Game Change)总算在《血仇》(Hatfields and McCoys)和《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收获大奖。而《美国恐怖故事》则开创了如今电视圈里最受欢迎的迷你剧形式。于是,2014年,艾美奖又再度将两个类别分开,那时迷你剧的竞争力显然盖过了电视电影。
当限定剧成为屏幕上的主流,电视电影便激流勇退了。这并不令人意外。如今的电视观是内容越多越好,各大制作公司都在大量输出,以吸引和留住订阅用户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一部哪怕总长达到八九个小时的电视电影,也不如可以留下悬念结尾,随时“续篇”的剧集更能获利。对于限定剧来说,一旦第一季抓住观众,所收获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前有《罪夜之奔》(The Night Of)和《宿敌》(Feud),今年则是《梅尔罗斯》。
如今,虽然最佳电视电影已经与限定剧分开竞争,但在演员、编剧和导演上依然“同场作战”,这也说明电视电影类别下的可入围人选的数量已经远不如前。
但入围名额的限制也意味着,《帕特诺》的主演阿尔·帕西诺、《华氏451》的主演迈克尔·B·乔丹和《弗林特》(Flint)的主演奎因·拉蒂法(Queen Latifah)的竞争力难与限定剧演员匹敌,只能错过表演奖项提名。事实上,电视电影在今年的艾美奖上,只在导演和编剧上各拿到了1项提名。
电视电影如今的境况也为如今的电影敲响了警钟。电视电影这个概念曾经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讲故事,可以反映社会问题,可以改编具有争议的文学作品,那些无法登上大银幕,或者在传统电视剧集中不能呈现的内容,都能以电视电影的形式展现,但这些特点如今都被限定剧“收下”。如果不是限定剧的出现,Hulu的《巨塔杀机》、Netflix的《無神》,甚至FX的《刺杀范思哲》,本来就该是电视电影的完美选题。本来要拍成限定剧的《大小谎言》(Big Little Lies),内容也和当初热门的《叫我第一名》(Hallmark Hall of Fame)系列吻合。
但是,无论是制作公司还是观众都已经意识到,那些不适合拍成传统剧集的故事,如果以不同的新角度来讲,看起来更过瘾。制作更多内容确实在经济收益上有利,但不能否认的是,限定剧的形式更为好看,相对而言,大部分的电视电影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胃口。虽然也有像《信笺故事》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是《华氏451》这种无法完美改编原作的作品。
或者,《黑镜》的处理才是“正解”。虽然这样的单集严格来说不能算一部独立的电影,但这种就同一主题,以不同形式和内容进行演绎的“系列”电视电影,也许可以推进这类作品的前进。从《叫我第一名》到HBO的政治纪录片,这样的做法其实已有先例。对创作者的要求,则是要有创造性地迎合观众的需求。这次被提名的电视电影作品,最糟的地方其实在于并没有多少是电视迷真正追的内容。放弃象征性意义更大的认可,也许才能刺激这个曾经最能反映社会现状的影视体裁迎来重生。
今年入围作品的“含金量”简直创下了历史新低。不少提名影片都远未达到此前的标杆。《帕特诺》完全配不上阿尔·帕西诺可圈可点的表演;《华氏451》只能算是以价值观取胜;《黑镜:卡里斯特号》是剧集《黑镜》中的一个单集,根本算不上电影——这一现象这两年尤其严重,2016年有PBS的《神探夏洛克》,2017年有Netflix的《黑镜》,像这种明明不能严格算电视电影的作品却入围竞争,最后还拿走奖项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个奖项本身存在的问题。
其实,电视电影曾经是竞争相当激烈的类别。但是从2011年开始,由于迷你剧数量太少,艾美奖将迷你剧和电视电影合并为一个奖项。或许是当时的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没有预料到,迷你剧其实正处在大发展的前沿,因此,2011年首次双类合并的颁奖礼上,《唐顿庄园》就击败《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和《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拔得头筹;第二年,《规则改变》(Game Change)总算在《血仇》(Hatfields and McCoys)和《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收获大奖。而《美国恐怖故事》则开创了如今电视圈里最受欢迎的迷你剧形式。于是,2014年,艾美奖又再度将两个类别分开,那时迷你剧的竞争力显然盖过了电视电影。
当限定剧成为屏幕上的主流,电视电影便激流勇退了。这并不令人意外。如今的电视观是内容越多越好,各大制作公司都在大量输出,以吸引和留住订阅用户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一部哪怕总长达到八九个小时的电视电影,也不如可以留下悬念结尾,随时“续篇”的剧集更能获利。对于限定剧来说,一旦第一季抓住观众,所收获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前有《罪夜之奔》(The Night Of)和《宿敌》(Feud),今年则是《梅尔罗斯》。
如今,虽然最佳电视电影已经与限定剧分开竞争,但在演员、编剧和导演上依然“同场作战”,这也说明电视电影类别下的可入围人选的数量已经远不如前。
但入围名额的限制也意味着,《帕特诺》的主演阿尔·帕西诺、《华氏451》的主演迈克尔·B·乔丹和《弗林特》(Flint)的主演奎因·拉蒂法(Queen Latifah)的竞争力难与限定剧演员匹敌,只能错过表演奖项提名。事实上,电视电影在今年的艾美奖上,只在导演和编剧上各拿到了1项提名。
电视电影如今的境况也为如今的电影敲响了警钟。电视电影这个概念曾经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讲故事,可以反映社会问题,可以改编具有争议的文学作品,那些无法登上大银幕,或者在传统电视剧集中不能呈现的内容,都能以电视电影的形式展现,但这些特点如今都被限定剧“收下”。如果不是限定剧的出现,Hulu的《巨塔杀机》、Netflix的《無神》,甚至FX的《刺杀范思哲》,本来就该是电视电影的完美选题。本来要拍成限定剧的《大小谎言》(Big Little Lies),内容也和当初热门的《叫我第一名》(Hallmark Hall of Fame)系列吻合。
但是,无论是制作公司还是观众都已经意识到,那些不适合拍成传统剧集的故事,如果以不同的新角度来讲,看起来更过瘾。制作更多内容确实在经济收益上有利,但不能否认的是,限定剧的形式更为好看,相对而言,大部分的电视电影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胃口。虽然也有像《信笺故事》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是《华氏451》这种无法完美改编原作的作品。
或者,《黑镜》的处理才是“正解”。虽然这样的单集严格来说不能算一部独立的电影,但这种就同一主题,以不同形式和内容进行演绎的“系列”电视电影,也许可以推进这类作品的前进。从《叫我第一名》到HBO的政治纪录片,这样的做法其实已有先例。对创作者的要求,则是要有创造性地迎合观众的需求。这次被提名的电视电影作品,最糟的地方其实在于并没有多少是电视迷真正追的内容。放弃象征性意义更大的认可,也许才能刺激这个曾经最能反映社会现状的影视体裁迎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