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如今,随着二期课改的实施,音乐课的形式从填鸭式的教学变成了“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其内容也丰富了,从几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变成了学习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曲调、力度、速度……)、了解音乐作品的种类风格(如声乐、器乐、戏剧音乐)、知道乐器的种类和著名音乐家、感受各种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等,这也就给教师上课、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个低年级学段的老师,我发现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对于音乐的理解较浅,很多时候都是跟着老师唱、学,而不去思考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更谈不上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了。所以我就针对如何在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教会学生用“唱”来表现歌曲
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演唱对于表现音乐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呢?
1.创设相关情境,初步了解歌曲,每首歌曲都有它的创作背景和情绪,教师要运用声音、语言、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和歌曲有关的意境,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特定的音乐情感。
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学唱曲目《猜冬猜》,这是一首路边童谣,是孩子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唱的。在教授这首歌曲时我旨在营造嬉戏玩耍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所以,我以游戏“石头剪刀布”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通过玩游戏,再来观看歌曲的MV,学生仿佛置身于弄堂中,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对于歌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演绎歌曲。
2.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使演唱具有表现力。现今的音乐课大都很“热闹”,在表现歌曲的时候,往往运用各种道具敲敲打打地表演,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歌唱”,长久下来,学生就会走入误区,以为“演唱”就是随便唱唱,不用讲究方法、声音,当然也谈不上有感情地演唱了。所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认为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尤为重要。
二、引导学生用“演”来诠释歌曲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向的一种无声语言。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象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现,同时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力。而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表演”这块兴趣很高,但是缺少肢体语言,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帮助学生积累要素,培养学生的肢体表现能力,以便更好地诠释歌曲。
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听赏曲目《风和雨》,这首乐曲描绘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但是请学生描述的时候大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请孩子们先用线条来画一画,很多学生都能用连线表示“风”,用短线表示“雨”,这个时候再请学生来演一演,学生就能用连绵起伏的动作来表示“风”,用短暂跳跃的动作来表示“雨”。通过积累了“风”和“雨”这两个要素,在下一课《小雨沙沙》的表演环节,学生一下子就能用“演”来更好地诠释歌曲了。
三、借助“奏”来认识歌曲
1、学唱歌曲前。聆听一段音乐,初步感知乐曲的情绪后,让学生采用“拍一拍节奏”的方法来了解歌曲。通过听赏,分辨出强拍和弱拍,一方面,巩固所学的强弱规律,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示强、弱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同唱一首歌》,这是一首3/4拍的乐曲,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和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2/4拍不同。一开始老师要求学生“随着音乐拍一拍”,学生会发现按照2/4拍的强弱规律拍的话有点别扭,慢慢地他们会发现如果用强、弱、弱地规律拍的话就能跟上了,这样一来,就复习了3/4拍强弱规律。在此同时,学生能用拍桌子、跺脚等声音较响地来表示强拍,而耸肩、拍腿等声音较轻地表示弱拍,培养了学生对的音乐表现能力。
2、学唱歌曲后。在完整学唱了歌曲后,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两小节节奏为歌曲伴奏。这个要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地理解歌曲,能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等的基础上的,同时提出学生发挥想象,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进行表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发现在这个环节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的小组用凳子排成一圈,以凳子为工具,创编节奏;有的小组能自制道具,借用可乐瓶等敲击不同的部位发出声音来伴奏;还有的小组排成造型以跺脚的轻重、整个脚掌以及半个脚掌等来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整个教室俨然一个大舞台,每个孩子都是作曲家,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和欢乐。
总之,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通过“唱”、“奏”、“演”三个环节来加以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教会学生用“唱”来表现歌曲
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演唱对于表现音乐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呢?
1.创设相关情境,初步了解歌曲,每首歌曲都有它的创作背景和情绪,教师要运用声音、语言、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和歌曲有关的意境,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特定的音乐情感。
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学唱曲目《猜冬猜》,这是一首路边童谣,是孩子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唱的。在教授这首歌曲时我旨在营造嬉戏玩耍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所以,我以游戏“石头剪刀布”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通过玩游戏,再来观看歌曲的MV,学生仿佛置身于弄堂中,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对于歌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演绎歌曲。
2.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使演唱具有表现力。现今的音乐课大都很“热闹”,在表现歌曲的时候,往往运用各种道具敲敲打打地表演,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歌唱”,长久下来,学生就会走入误区,以为“演唱”就是随便唱唱,不用讲究方法、声音,当然也谈不上有感情地演唱了。所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认为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尤为重要。
二、引导学生用“演”来诠释歌曲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向的一种无声语言。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象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现,同时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力。而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表演”这块兴趣很高,但是缺少肢体语言,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帮助学生积累要素,培养学生的肢体表现能力,以便更好地诠释歌曲。
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听赏曲目《风和雨》,这首乐曲描绘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但是请学生描述的时候大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请孩子们先用线条来画一画,很多学生都能用连线表示“风”,用短线表示“雨”,这个时候再请学生来演一演,学生就能用连绵起伏的动作来表示“风”,用短暂跳跃的动作来表示“雨”。通过积累了“风”和“雨”这两个要素,在下一课《小雨沙沙》的表演环节,学生一下子就能用“演”来更好地诠释歌曲了。
三、借助“奏”来认识歌曲
1、学唱歌曲前。聆听一段音乐,初步感知乐曲的情绪后,让学生采用“拍一拍节奏”的方法来了解歌曲。通过听赏,分辨出强拍和弱拍,一方面,巩固所学的强弱规律,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示强、弱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同唱一首歌》,这是一首3/4拍的乐曲,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和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2/4拍不同。一开始老师要求学生“随着音乐拍一拍”,学生会发现按照2/4拍的强弱规律拍的话有点别扭,慢慢地他们会发现如果用强、弱、弱地规律拍的话就能跟上了,这样一来,就复习了3/4拍强弱规律。在此同时,学生能用拍桌子、跺脚等声音较响地来表示强拍,而耸肩、拍腿等声音较轻地表示弱拍,培养了学生对的音乐表现能力。
2、学唱歌曲后。在完整学唱了歌曲后,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两小节节奏为歌曲伴奏。这个要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地理解歌曲,能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等的基础上的,同时提出学生发挥想象,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进行表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发现在这个环节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的小组用凳子排成一圈,以凳子为工具,创编节奏;有的小组能自制道具,借用可乐瓶等敲击不同的部位发出声音来伴奏;还有的小组排成造型以跺脚的轻重、整个脚掌以及半个脚掌等来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整个教室俨然一个大舞台,每个孩子都是作曲家,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和欢乐。
总之,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通过“唱”、“奏”、“演”三个环节来加以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