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的三部曲——唱奏演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如今,随着二期课改的实施,音乐课的形式从填鸭式的教学变成了“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其内容也丰富了,从几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变成了学习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曲调、力度、速度……)、了解音乐作品的种类风格(如声乐、器乐、戏剧音乐)、知道乐器的种类和著名音乐家、感受各种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等,这也就给教师上课、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个低年级学段的老师,我发现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对于音乐的理解较浅,很多时候都是跟着老师唱、学,而不去思考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更谈不上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了。所以我就针对如何在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教会学生用“唱”来表现歌曲
  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演唱对于表现音乐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呢?
  1.创设相关情境,初步了解歌曲,每首歌曲都有它的创作背景和情绪,教师要运用声音、语言、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和歌曲有关的意境,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特定的音乐情感。
  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学唱曲目《猜冬猜》,这是一首路边童谣,是孩子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唱的。在教授这首歌曲时我旨在营造嬉戏玩耍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所以,我以游戏“石头剪刀布”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通过玩游戏,再来观看歌曲的MV,学生仿佛置身于弄堂中,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对于歌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演绎歌曲。
  2.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使演唱具有表现力。现今的音乐课大都很“热闹”,在表现歌曲的时候,往往运用各种道具敲敲打打地表演,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歌唱”,长久下来,学生就会走入误区,以为“演唱”就是随便唱唱,不用讲究方法、声音,当然也谈不上有感情地演唱了。所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认为教会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尤为重要。
  二、引导学生用“演”来诠释歌曲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向的一种无声语言。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象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现,同时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力。而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表演”这块兴趣很高,但是缺少肢体语言,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帮助学生积累要素,培养学生的肢体表现能力,以便更好地诠释歌曲。
  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听赏曲目《风和雨》,这首乐曲描绘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但是请学生描述的时候大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请孩子们先用线条来画一画,很多学生都能用连线表示“风”,用短线表示“雨”,这个时候再请学生来演一演,学生就能用连绵起伏的动作来表示“风”,用短暂跳跃的动作来表示“雨”。通过积累了“风”和“雨”这两个要素,在下一课《小雨沙沙》的表演环节,学生一下子就能用“演”来更好地诠释歌曲了。
  三、借助“奏”来认识歌曲
  1、学唱歌曲前。聆听一段音乐,初步感知乐曲的情绪后,让学生采用“拍一拍节奏”的方法来了解歌曲。通过听赏,分辨出强拍和弱拍,一方面,巩固所学的强弱规律,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示强、弱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同唱一首歌》,这是一首3/4拍的乐曲,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和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2/4拍不同。一开始老师要求学生“随着音乐拍一拍”,学生会发现按照2/4拍的强弱规律拍的话有点别扭,慢慢地他们会发现如果用强、弱、弱地规律拍的话就能跟上了,这样一来,就复习了3/4拍强弱规律。在此同时,学生能用拍桌子、跺脚等声音较响地来表示强拍,而耸肩、拍腿等声音较轻地表示弱拍,培养了学生对的音乐表现能力。
  2、学唱歌曲后。在完整学唱了歌曲后,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两小节节奏为歌曲伴奏。这个要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地理解歌曲,能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等的基础上的,同时提出学生发挥想象,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进行表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发现在这个环节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的小组用凳子排成一圈,以凳子为工具,创编节奏;有的小组能自制道具,借用可乐瓶等敲击不同的部位发出声音来伴奏;还有的小组排成造型以跺脚的轻重、整个脚掌以及半个脚掌等来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整个教室俨然一个大舞台,每个孩子都是作曲家,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和欢乐。
  总之,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通过“唱”、“奏”、“演”三个环节来加以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所谓“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但学困并非陷入绝境,提分仍有方法可循。  方法一:课堂教学多鼓励,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平时课堂教学,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较容易的题目,把答题的机会让给学困生。比如在讲到《荷塘月色》一文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时,可提问某个学困生: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很显然,学生会回答“比喻”。这时候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当场肯定、表扬,并多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坚持高效率的阅读活动,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阶段 英语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英语是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
【摘 要】“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过程体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适当的“点”与“拨”是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和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前提。是整个课堂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键词】点拨 思维 效率
许多中学生一提写作就头疼,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老师训练作文时出题随意,题目大多老套、俗套,激不起学生写作兴趣。学生迫于无奈,绞尽脑汁,胡编乱造,挤牙膏式拼凑,最后交出的作品枯燥乏味。笔者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就地取“题”,不拘形式地训练写作能力,大大减少了学生面对写作愁苦万状的情形。本文通过几个案例介绍一下我的作法。  案例一  学习了人物传记《苏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张衡传
在目前的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论性太强,且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加之受传统政治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及农村初中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导致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乏味难学、不易理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农村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我们农村思想政治课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运
我们都知道,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好的开头,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导语,就能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发激情入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是知识与情感的交融。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以情入文,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还须在讲授时,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如课文《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妇孺皆知的一条成语,它被我们大量使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条成语的出处我们也并不陌生,它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千古传诵不衰的美文《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自从它问世以后就从来没被人们遗忘过。人们對它十分钟爱,为此惊叹不已,很多人就是因为它才开始详细了解欧阳修其人其事的。我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这位一千年前的宋代大文豪钦佩不已,不仅阅读了他的大量作品,更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
【摘要】随着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数学文化教育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本文通过对高职数学教育现状做了深入分析,针对学生急需的数学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在现行的教学中加入数学文化的成分,使数学课更具有工具课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 数学文化 数学能力 数学教育    引言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下发后,对于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的研究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的重视,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行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和加深,严肃的要求我们要积极的面对教育的改革问题,高考的模式也在伴随着教育的改革而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高中物理科目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的模式在适应高考和新课改的要求下日益地显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课程教学的安排问题等等。本文主要是对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和高中物理框架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借此以抛砖引玉,带动更多的有学之士参与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应该如何面对新课改和新高考的问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一问一答,整体划一的模式,本着“不怕好动,就怕不动”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四动”。  一动是要动心。“动心”就是发生兴趣。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小学生在学习、游戏中凭兴趣行事的特点较为突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特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和各式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