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解绍兴兰亭、欣赏千古兰亭,不但条件上得天独厚,而且可以进一步开发成区域性的校本拓展性精品课程,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让我们的孩子“大雅如兰,亭亭玉立”,他们将拥有人生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关键词】兰亭序;拓展性课程;实施;文化素养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开设的要求,然而现状还是不容乐观。 我校在初一年级书法课中,重点纳入了兰亭序欣赏课,以期达到促进学生以书法为中心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目的。
一、多元出击,趣读兰亭
美国心理学家加多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学会一样东西,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动用他的多种感觉器官。对于兰亭的探究,我们借助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努力把它开拓成一门拓展性的书法校门课程。兰亭,此处所指并非地名,也不是亭子,而是指以兰亭序为中心的系列文化。至于地名兰亭,其由来要从越王句践说起,《绍兴地志述略》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句践树兰于此……这其中的故事异常精彩,完全可以让学生为此所陶醉,产生无限的乐趣。
(一)赏一赏兰亭景
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实地参观兰亭,记下所见所闻,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书本知识所难以企及的。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正因为如此,兰亭序千古佳作才得以在此诞生。兰亭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景观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可分为8个景区: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右军祠、兰亭江、书法博物馆。
置身兰亭,学生的头脑中会留下一串串问号:曲水流觞是什么意思?御碑亭中的文字是谁写的?兰亭序又是在景点的哪一个地方写得呢?为什么“鹅池”二字的风格有差异……买一些旅游纪念品,拍几张照片,其实都不是主要的,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书法思考才是探究学习之源,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二)追一追蘭亭史
中国书法,《兰亭序》可以当成一把打开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钥匙。几乎提到书法,就会提到《兰亭序》,那么,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完整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兰亭序》简称《兰亭》,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与孙绰、谢安等人在兰亭集会时,给当时大家所作诗集写的一篇序。
全国的文化名人几十个能集聚一堂,在没有移动手机、没有高铁的当时,想必也是化了大力气去组织的,这也足见绍兴、兰亭、王羲之在当时是有足够吸引力与号召力的。
《兰亭序》由王氏家族一代一代传承,到了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从小就出家,临死时把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辩才害怕遗失,于是在方丈屋里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暗格,专门用来存放《兰亭》。不幸的是,同时代又出现了一位书痴,更加不幸的是,这位书痴还是一皇帝……没有李世民,《兰亭》不会如此广传人间,而有了李世民,也使《兰亭》真迹从此不现人世——《兰亭》书韵,至今仍是绝响!
方便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下平水云门寺,那可是到过几十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地方,兰亭失传,就是这里发生的事,只可惜,地方小了一点。
(三)诵一诵兰亭文
《兰亭序》从文章学的角度一般称为《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四)品一品兰亭味
王羲之《兰亭序》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一幅兰亭序,向后延展出一片书法精神的艳阳天,打开了中国书法的壮丽画卷:智永、诸遂良、虞世南、唐太宗、“宋四家”、赵孟頫……何谓“兰亭风”?“兰亭风”,不仅指兰亭序的风格、艺术特色,更指兰亭序对后世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如强劲的东风,刮了整整两千多年。让学生去探寻兰亭风,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没有切身的感受,不去深入虎穴,又怎么能得到虎子呢?
九宫格的使用,始于唐代欧阳询。对九宫格的讲解,学生一开始并不接受,但是他们总是找不准笔画的位置,于是笔者问学生,我们学地理的时候,怎么样在地图上定位一个城市?数学老师又是怎么样告诉我们找到函数图象上一些点的位置的呢?于是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笔。
老师给兰亭序的汉字加上九宫格(在PPT中找到插入3×3表格,拉动边线成正方形,设置线条为白色,填充选项为无填充),学生则使用目前普通的硬笔书法练习纸,先用水笔框出九格,然后就可以对照大屏幕在九宫格上画字了。
二、价值追溯
(一)课程的整合化
目前倡导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努力化解学科界限过于明鲜,教师各自争夺地盘的弊端,要努力实现人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无疑,我们的《千古兰亭》拓展性校本课程以书法艺术的探究为中心,整合了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使得课程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学生感到:似乎所有学科学习都可以在这儿找到影子。比如初二小孙同学就说:“想不到通过画九宫格,就是把汉字置于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个方面与画图象的描点法完全是一样的啊!”初一小倪同学则说:老师说,兰亭序中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我在分析兰亭序第一个汉字“永”字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难怪这个字让人百看不厌。
(二)手段的多元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我们通过让学生动眼看、动手画、动嘴讲、竖耳听加动脑思,不但有利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他们审美能力。比如,我们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分析汉字的结构,使传统书法练习中估计为主、误差较大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好几个沉醉与网络的男生也由此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素养的全面化
整合化的课程理念、多元化的学习手段无疑会带来素质培养的全面化。一方面,本课程的探究成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学科的方法与兴趣的来源。另一方面,以欣赏为核心的书法拓展课程也是培养书法学习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正是目前我们短缺的。小李同学说:“以前我只知道唐楷好看,现在发现兰亭叙书法的千变万化,真有百花争艳的感觉。”
【关键词】兰亭序;拓展性课程;实施;文化素养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开设的要求,然而现状还是不容乐观。 我校在初一年级书法课中,重点纳入了兰亭序欣赏课,以期达到促进学生以书法为中心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目的。
一、多元出击,趣读兰亭
美国心理学家加多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学会一样东西,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动用他的多种感觉器官。对于兰亭的探究,我们借助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努力把它开拓成一门拓展性的书法校门课程。兰亭,此处所指并非地名,也不是亭子,而是指以兰亭序为中心的系列文化。至于地名兰亭,其由来要从越王句践说起,《绍兴地志述略》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句践树兰于此……这其中的故事异常精彩,完全可以让学生为此所陶醉,产生无限的乐趣。
(一)赏一赏兰亭景
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实地参观兰亭,记下所见所闻,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书本知识所难以企及的。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正因为如此,兰亭序千古佳作才得以在此诞生。兰亭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景观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可分为8个景区: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右军祠、兰亭江、书法博物馆。
置身兰亭,学生的头脑中会留下一串串问号:曲水流觞是什么意思?御碑亭中的文字是谁写的?兰亭序又是在景点的哪一个地方写得呢?为什么“鹅池”二字的风格有差异……买一些旅游纪念品,拍几张照片,其实都不是主要的,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书法思考才是探究学习之源,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二)追一追蘭亭史
中国书法,《兰亭序》可以当成一把打开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钥匙。几乎提到书法,就会提到《兰亭序》,那么,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完整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兰亭序》简称《兰亭》,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与孙绰、谢安等人在兰亭集会时,给当时大家所作诗集写的一篇序。
全国的文化名人几十个能集聚一堂,在没有移动手机、没有高铁的当时,想必也是化了大力气去组织的,这也足见绍兴、兰亭、王羲之在当时是有足够吸引力与号召力的。
《兰亭序》由王氏家族一代一代传承,到了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从小就出家,临死时把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辩才害怕遗失,于是在方丈屋里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暗格,专门用来存放《兰亭》。不幸的是,同时代又出现了一位书痴,更加不幸的是,这位书痴还是一皇帝……没有李世民,《兰亭》不会如此广传人间,而有了李世民,也使《兰亭》真迹从此不现人世——《兰亭》书韵,至今仍是绝响!
方便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下平水云门寺,那可是到过几十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地方,兰亭失传,就是这里发生的事,只可惜,地方小了一点。
(三)诵一诵兰亭文
《兰亭序》从文章学的角度一般称为《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四)品一品兰亭味
王羲之《兰亭序》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一幅兰亭序,向后延展出一片书法精神的艳阳天,打开了中国书法的壮丽画卷:智永、诸遂良、虞世南、唐太宗、“宋四家”、赵孟頫……何谓“兰亭风”?“兰亭风”,不仅指兰亭序的风格、艺术特色,更指兰亭序对后世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如强劲的东风,刮了整整两千多年。让学生去探寻兰亭风,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没有切身的感受,不去深入虎穴,又怎么能得到虎子呢?
九宫格的使用,始于唐代欧阳询。对九宫格的讲解,学生一开始并不接受,但是他们总是找不准笔画的位置,于是笔者问学生,我们学地理的时候,怎么样在地图上定位一个城市?数学老师又是怎么样告诉我们找到函数图象上一些点的位置的呢?于是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笔。
老师给兰亭序的汉字加上九宫格(在PPT中找到插入3×3表格,拉动边线成正方形,设置线条为白色,填充选项为无填充),学生则使用目前普通的硬笔书法练习纸,先用水笔框出九格,然后就可以对照大屏幕在九宫格上画字了。
二、价值追溯
(一)课程的整合化
目前倡导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努力化解学科界限过于明鲜,教师各自争夺地盘的弊端,要努力实现人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无疑,我们的《千古兰亭》拓展性校本课程以书法艺术的探究为中心,整合了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使得课程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学生感到:似乎所有学科学习都可以在这儿找到影子。比如初二小孙同学就说:“想不到通过画九宫格,就是把汉字置于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个方面与画图象的描点法完全是一样的啊!”初一小倪同学则说:老师说,兰亭序中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我在分析兰亭序第一个汉字“永”字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难怪这个字让人百看不厌。
(二)手段的多元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我们通过让学生动眼看、动手画、动嘴讲、竖耳听加动脑思,不但有利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他们审美能力。比如,我们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分析汉字的结构,使传统书法练习中估计为主、误差较大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好几个沉醉与网络的男生也由此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素养的全面化
整合化的课程理念、多元化的学习手段无疑会带来素质培养的全面化。一方面,本课程的探究成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学科的方法与兴趣的来源。另一方面,以欣赏为核心的书法拓展课程也是培养书法学习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正是目前我们短缺的。小李同学说:“以前我只知道唐楷好看,现在发现兰亭叙书法的千变万化,真有百花争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