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牛某块主力产层S2段埋藏深度深、储层物性差,近两年实施压裂补层措施效果一般的问题,为有效控制产量递减趋势,2017年开展强化基础地质研究,寻找产量增长点,进而实现注采结构调整的研究工作。研究从牛某块S1下生产井史入手,利用三维地震技术,在全区追踪有利砂体分布,并结合录测井资料论证,展开全区潜力普查,总结筛选有利挖潜层,通过油井常规补层先导试验,见油后,对应注水井完善注水,实现最终注采结构调整,提高采收率的目标。
关键词:油藏工程;常规补层;三维地震;注采调整;低渗油藏
1.研究背景
牛某块位于辽宁省辽中县境内,构造上处于牛-青构造带的中部,含油面积*km2,石油地质储量*104t,标定采收率为*,可采储量*104t。断块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沙三、沙二、沙一、东营、馆陶五套层系,其中沙二段为该区主要目的层。
目前断块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断块储层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11.41%,平均渗透率5.66×10-3μm2,泥质含量为5.4%,水敏程度为中-强水敏,平均注水压力24.9MPa,主要目的层沙二段油藏埋深2950-3500m,是典型的高压低渗油藏。该块共有油井34口,2004年至2007年全部采用压裂投产沙二段,初期平均日产油10t,受油藏储层发育及物性等因素影响,储层吸水能力差,地层能量不能及时补充,此外油层埋深较深,地层压实作用会导致压裂裂缝闭合较快,压裂补层增产手段实施效果逐年变差,因此区块产量递减较快。目前区块正常生产的19口油井,平均日产油1.1t。
2.研究方向:
针对牛某块开发中存在压裂补层增产手段实施效果变差的问题,应用三维地震技术追踪有利砂体分布,寻找潜力增长点,并通过常规补层试验,完善注采对应,以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以生产过S1下段的牛*井和牛*井为中心,通过重新确定分层数据,开展地层整体对比,依托三维地震技术追踪有利砂体分布,同时结合录测井资料,逐井分析潜力,优选解释较好的有利小层,开展采油井常规补层先导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论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依据油井生产情况,指导对应注水井完善注水,及时补充地层能量,已确保措施有效期长,实现注采结构调整。
3.主要做法
研究的总体思路:区别与常规在主力层位寻找措施增产点的思路,该项研究转变挖潜思路,针对非主力层位,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并将人工地层对比结合三维地震技术,追踪全区有利砂体分布;再结合单井录测井解释和构造位置,指导单井潜力排序。同时开展了油井常规补层在低渗油藏的挖潜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且与压裂补层相比,大幅降低了措施成本。
针对牛某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研究中转变挖潜思路,从最早试油的牛*井入手分析:2004年该井重新试采沙一下与沙二段合采,初期日产油18.9t,由此对全区沙一下储层进行精细地层对比。通过重新确定分层数据,开展地层整体对比,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绘制多井连井地震剖面,综合客观控制储层的全区平面展布规律和范围,优选有利砂体区域;绘制目标区域井组内的连井地震剖面,综合分析各不同目标区域、井、层剩余油分布范围及潜力大小,精准锁定潜力砂体。同时,结合录测井资料,逐井分析潜力,优选解释较好的有利小层,由此得到牛某块S1下段潜力层认识如下:全区45口井中38口井沙一下发育储层,平面上该套储层在区块南部发育较北部好,纵向上南部区域该套储层解释结果较北部好。全区该套储层11口井解释为油层或油水同层,主要分布在区块南部和中部。
11口井中有两口井动用该套层:牛*井于2004年对该套层与沙二段合采,初期日产油18.9t,2005年7月转注前累计产油0.5346×104t;牛*井2008年2月补开该套层与沙二段合采,初期日产液20.2m3,日产油1.6t,且一直阀控生产,目前该井方案关井。根据以上两点分析认识,可以看出牛74块沙一下部分储层在该区域内多井发育,且动用程度较差,并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直至目前尚未动用认识。
基于上述基礎研究成果,优选出构造优势部位的2口井牛*井、牛*井。其中牛*井构造上位于牛74块中部高部位,沙一下10号层解释为油水同层,牛*井构造上位于牛74块南部较高部位,沙一下8号层解释为油水同层,10号层解释为油层。2018年下半年,先后对两口进行常规补层挖潜试验,获得较好效果:2口井初期日增油7.2t,目前日产油3.8t,阶段年增油686.5t。同年11月底,与牛*井对应的注水井牛*井实施了补层完善,目前阶段注水1175m3。
4.结论及建议
对于牛某块这类典型的高压低渗油藏,在不能尽快转换开发方式的情况下,针对原主力层措施增产效果逐年变差的现状,应该转变挖潜思路,依托三维地震技术,开展细致基础地质研究,通过采油井常规补层先导试验,见油后,对应注水井完善注水,大胆向非主力层位“要产量”,最终实现注采结构调整,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立甲等. 浅谈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点及其主要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7).
[2] 牟智全等. 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在大庆油田G533区块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03).
作者简介:
张俊(1987-),女,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现工作于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
关键词:油藏工程;常规补层;三维地震;注采调整;低渗油藏
1.研究背景
牛某块位于辽宁省辽中县境内,构造上处于牛-青构造带的中部,含油面积*km2,石油地质储量*104t,标定采收率为*,可采储量*104t。断块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沙三、沙二、沙一、东营、馆陶五套层系,其中沙二段为该区主要目的层。
目前断块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断块储层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11.41%,平均渗透率5.66×10-3μm2,泥质含量为5.4%,水敏程度为中-强水敏,平均注水压力24.9MPa,主要目的层沙二段油藏埋深2950-3500m,是典型的高压低渗油藏。该块共有油井34口,2004年至2007年全部采用压裂投产沙二段,初期平均日产油10t,受油藏储层发育及物性等因素影响,储层吸水能力差,地层能量不能及时补充,此外油层埋深较深,地层压实作用会导致压裂裂缝闭合较快,压裂补层增产手段实施效果逐年变差,因此区块产量递减较快。目前区块正常生产的19口油井,平均日产油1.1t。
2.研究方向:
针对牛某块开发中存在压裂补层增产手段实施效果变差的问题,应用三维地震技术追踪有利砂体分布,寻找潜力增长点,并通过常规补层试验,完善注采对应,以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以生产过S1下段的牛*井和牛*井为中心,通过重新确定分层数据,开展地层整体对比,依托三维地震技术追踪有利砂体分布,同时结合录测井资料,逐井分析潜力,优选解释较好的有利小层,开展采油井常规补层先导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论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依据油井生产情况,指导对应注水井完善注水,及时补充地层能量,已确保措施有效期长,实现注采结构调整。
3.主要做法
研究的总体思路:区别与常规在主力层位寻找措施增产点的思路,该项研究转变挖潜思路,针对非主力层位,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并将人工地层对比结合三维地震技术,追踪全区有利砂体分布;再结合单井录测井解释和构造位置,指导单井潜力排序。同时开展了油井常规补层在低渗油藏的挖潜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且与压裂补层相比,大幅降低了措施成本。
针对牛某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研究中转变挖潜思路,从最早试油的牛*井入手分析:2004年该井重新试采沙一下与沙二段合采,初期日产油18.9t,由此对全区沙一下储层进行精细地层对比。通过重新确定分层数据,开展地层整体对比,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绘制多井连井地震剖面,综合客观控制储层的全区平面展布规律和范围,优选有利砂体区域;绘制目标区域井组内的连井地震剖面,综合分析各不同目标区域、井、层剩余油分布范围及潜力大小,精准锁定潜力砂体。同时,结合录测井资料,逐井分析潜力,优选解释较好的有利小层,由此得到牛某块S1下段潜力层认识如下:全区45口井中38口井沙一下发育储层,平面上该套储层在区块南部发育较北部好,纵向上南部区域该套储层解释结果较北部好。全区该套储层11口井解释为油层或油水同层,主要分布在区块南部和中部。
11口井中有两口井动用该套层:牛*井于2004年对该套层与沙二段合采,初期日产油18.9t,2005年7月转注前累计产油0.5346×104t;牛*井2008年2月补开该套层与沙二段合采,初期日产液20.2m3,日产油1.6t,且一直阀控生产,目前该井方案关井。根据以上两点分析认识,可以看出牛74块沙一下部分储层在该区域内多井发育,且动用程度较差,并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直至目前尚未动用认识。
基于上述基礎研究成果,优选出构造优势部位的2口井牛*井、牛*井。其中牛*井构造上位于牛74块中部高部位,沙一下10号层解释为油水同层,牛*井构造上位于牛74块南部较高部位,沙一下8号层解释为油水同层,10号层解释为油层。2018年下半年,先后对两口进行常规补层挖潜试验,获得较好效果:2口井初期日增油7.2t,目前日产油3.8t,阶段年增油686.5t。同年11月底,与牛*井对应的注水井牛*井实施了补层完善,目前阶段注水1175m3。
4.结论及建议
对于牛某块这类典型的高压低渗油藏,在不能尽快转换开发方式的情况下,针对原主力层措施增产效果逐年变差的现状,应该转变挖潜思路,依托三维地震技术,开展细致基础地质研究,通过采油井常规补层先导试验,见油后,对应注水井完善注水,大胆向非主力层位“要产量”,最终实现注采结构调整,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立甲等. 浅谈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点及其主要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7).
[2] 牟智全等. 地震—地质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在大庆油田G533区块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03).
作者简介:
张俊(1987-),女,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现工作于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