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则孝,出则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载道”学科,更应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悌”文化传统的教育。
关键词:孝悌文化教育资源语文教学
现在的职高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青春初期。很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等长辈的提醒、教诲会产生反感情绪。另外,职高学生由于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自愎、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表现为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多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孝悌”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是尊重父母,“悌”是尊重兄长。“入则孝,出则悌。”中国在跨入人类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可以说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深的根源,其他的道德观念都由此派生出。实际上,传承“孝悌”文化传统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孝悌为仁之本、爱之源,它是维护社会和平的一条重要纽带,人的和谐精神的培养,社会的和谐精神的形成,都要经历由“孝悌”到“仁爱”的逻辑过程。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载道”学科,更应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重要的作用。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那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悌”文化传统的教育呢?
一、拓展文本进行孝悌文化教育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孝悌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为一部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其中出现的“孝”字大约有18次之多。从《论语》中诸多的关于孝悌之道的阐述到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鲁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这些孝道诗文中,既有孝子孝孙对先人尽孝的决心,也有先人对孝子孝孙赐福的保证。又如成语“忠信孝悌”、“子孝父慈”、“反哺之私”、“舐犊情深”、“寸草春晖”、“同气连枝”、“兄友弟恭”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让孝梯文化闪现耀眼的光芒,首先要吃透教材,把分散在教材中的一点一滴的孝悌文化内容挖掘清理出来,不断拓展和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真正领悟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之道”,在日常生活里行“孝悌之道”。
例如,李密的《陈情表》堪称孝悌传统的经典之作。李密面对皇帝的一次次征召,却果断地选择了回家奉养祖母。尽管这里面有着诸多的不得已,但文章本身那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李密对于祖母的浓浓孝心。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根据职高生的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如:(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是怎样理解古人推崇的“孝”的?(2)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成是封建社会的美德,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3)“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在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孝”,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学,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孝悌之道”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于生命的种种感悟。在地坛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同时文章中更有打动人心的浓浓孝情——对母亲的爱。我们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就要抓住文章朴实感人的特点,与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在浓浓的孝心、孝情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通过这些,不但使学生对于古人的孝悌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而且更因为联系了实际,赋予了孝悌以新的内涵,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提供了内化的基础。
二、作文教学融入孝悌文化
写作是学生心灵内质的外化,是他们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看法的直接表露,也是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及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窗口。职高学生的思想日渐成熟,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强烈的表达欲望,但职高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孝悌文化,使它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阵地。我们不仅要安排好每一次的课堂作文,而且更要使用各种各样的作文形式,比如随笔、日记、周记、杂记等等,这些形式往往更能真实地表达学生的内心,表露他们的思想。刚进入职高,很多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无法上普高,来这里时心里就会有些失落,有时就和同学、老师无法很好的相处。再有,上职高中后他们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调整,从原先的一味依赖到渐渐地渴望独立。所以,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就流露出这样的一些心理,表达出他们的种种疑惑,有的甚至还明显地表现出与大人之间的隔阂。我们在安排作文时,就可设置这样一些题目,如《与孔子对话》、《与孟子对话》、《孝心无价》等等,让学生去写写自己的父母亲,也让学生去写写社会中发生的与孝悌相关的感人的事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三、多种形式创新孝悌文化教育
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结构是有一种固定的、不变的模式。四十五分钟,通常就是知识点的满堂灌。今天,教师应在尝试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的同时,也探索课堂结构的多种多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教学,可单独拿出五分钟时间来,让学生自主安排。
1.成语解读。学生课前准备好成语材料,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把成语写在黑板上,并在课堂上脱稿给同学作介绍宣讲。
2.诗歌朗诵。每天一个同学,轮到的同学在课前五分钟上台朗诵,并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解说、评价。
成语、古诗词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的结晶,很多成语和诗歌都蕴涵着孝悌文化的内容。它们或者是对孝悌典范的赞颂,或者是对世人应该行孝悌之道的劝勉,或者是对孝悌传统本质的阐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进行演讲辩论。光有课本上的宣讲是苍白的,我们更需要把传统的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向善思想。演讲、辩论的形式,能让学生明确提倡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产生许多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生活中可以拿来作为演讲、辩论材料的事例很多,比如“捐肾救母的山东汉子田世国”和“一个喝父母血的大学生”的报道。这样的一些故事,在今天的社会里很多,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我们得教会学生去面对、去甄别,而学生也深有感触,有话要说。我们可以针对这些材料,设置一些话题,举行一些演讲、辩论,让学生真实地表达他们的心声。相信这样的一些形式,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健康、更加滋润,从而达到从自身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的教育目的。
孝悌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已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语文学科特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士军,《浅谈学生环保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环境教育》,2007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孝悌文化教育资源语文教学
现在的职高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青春初期。很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等长辈的提醒、教诲会产生反感情绪。另外,职高学生由于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自愎、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表现为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多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孝悌”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是尊重父母,“悌”是尊重兄长。“入则孝,出则悌。”中国在跨入人类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可以说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深的根源,其他的道德观念都由此派生出。实际上,传承“孝悌”文化传统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孝悌为仁之本、爱之源,它是维护社会和平的一条重要纽带,人的和谐精神的培养,社会的和谐精神的形成,都要经历由“孝悌”到“仁爱”的逻辑过程。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载道”学科,更应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重要的作用。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那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悌”文化传统的教育呢?
一、拓展文本进行孝悌文化教育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孝悌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为一部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其中出现的“孝”字大约有18次之多。从《论语》中诸多的关于孝悌之道的阐述到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鲁迅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这些孝道诗文中,既有孝子孝孙对先人尽孝的决心,也有先人对孝子孝孙赐福的保证。又如成语“忠信孝悌”、“子孝父慈”、“反哺之私”、“舐犊情深”、“寸草春晖”、“同气连枝”、“兄友弟恭”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让孝梯文化闪现耀眼的光芒,首先要吃透教材,把分散在教材中的一点一滴的孝悌文化内容挖掘清理出来,不断拓展和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真正领悟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之道”,在日常生活里行“孝悌之道”。
例如,李密的《陈情表》堪称孝悌传统的经典之作。李密面对皇帝的一次次征召,却果断地选择了回家奉养祖母。尽管这里面有着诸多的不得已,但文章本身那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李密对于祖母的浓浓孝心。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根据职高生的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如:(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是怎样理解古人推崇的“孝”的?(2)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成是封建社会的美德,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3)“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在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孝”,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学,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孝悌之道”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于生命的种种感悟。在地坛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同时文章中更有打动人心的浓浓孝情——对母亲的爱。我们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就要抓住文章朴实感人的特点,与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在浓浓的孝心、孝情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通过这些,不但使学生对于古人的孝悌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而且更因为联系了实际,赋予了孝悌以新的内涵,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提供了内化的基础。
二、作文教学融入孝悌文化
写作是学生心灵内质的外化,是他们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看法的直接表露,也是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及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窗口。职高学生的思想日渐成熟,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强烈的表达欲望,但职高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孝悌文化,使它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阵地。我们不仅要安排好每一次的课堂作文,而且更要使用各种各样的作文形式,比如随笔、日记、周记、杂记等等,这些形式往往更能真实地表达学生的内心,表露他们的思想。刚进入职高,很多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无法上普高,来这里时心里就会有些失落,有时就和同学、老师无法很好的相处。再有,上职高中后他们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调整,从原先的一味依赖到渐渐地渴望独立。所以,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就流露出这样的一些心理,表达出他们的种种疑惑,有的甚至还明显地表现出与大人之间的隔阂。我们在安排作文时,就可设置这样一些题目,如《与孔子对话》、《与孟子对话》、《孝心无价》等等,让学生去写写自己的父母亲,也让学生去写写社会中发生的与孝悌相关的感人的事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三、多种形式创新孝悌文化教育
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结构是有一种固定的、不变的模式。四十五分钟,通常就是知识点的满堂灌。今天,教师应在尝试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的同时,也探索课堂结构的多种多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教学,可单独拿出五分钟时间来,让学生自主安排。
1.成语解读。学生课前准备好成语材料,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把成语写在黑板上,并在课堂上脱稿给同学作介绍宣讲。
2.诗歌朗诵。每天一个同学,轮到的同学在课前五分钟上台朗诵,并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解说、评价。
成语、古诗词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的结晶,很多成语和诗歌都蕴涵着孝悌文化的内容。它们或者是对孝悌典范的赞颂,或者是对世人应该行孝悌之道的劝勉,或者是对孝悌传统本质的阐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进行演讲辩论。光有课本上的宣讲是苍白的,我们更需要把传统的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向善思想。演讲、辩论的形式,能让学生明确提倡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产生许多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生活中可以拿来作为演讲、辩论材料的事例很多,比如“捐肾救母的山东汉子田世国”和“一个喝父母血的大学生”的报道。这样的一些故事,在今天的社会里很多,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我们得教会学生去面对、去甄别,而学生也深有感触,有话要说。我们可以针对这些材料,设置一些话题,举行一些演讲、辩论,让学生真实地表达他们的心声。相信这样的一些形式,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健康、更加滋润,从而达到从自身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的教育目的。
孝悌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已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语文学科特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士军,《浅谈学生环保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环境教育》,2007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