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让知识在社会中创造价值,所以教学过程应该充满着对生活的理解,对途径的探索,教师的点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面,注重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尽力开挖学生的潜能。本文论述了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达到教学效果的创新,使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受益的是思想方法,使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探索者、实践者。
[关键词] 创新 学习 课堂教学
创新学习是指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去尝试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让知识在社会中创造价值,而过分刻板和模式化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养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以点带面,注重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尽力开挖学生的潜能。但如何能够在重复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呢?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应勇于改变现有的固定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达到教学效果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所以,拆分开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1、忠于教材,超脱教材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序曲,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全面详实、深入浅出,首先,教材与大纲在备课过程中,就像小学生手中的字典一样,指导着课堂筹备的每一步和每一条脉络。无论教师的才华多么出众或是思维多么发散,都不应脱离教材和大纲的指导,大纲是教学知识的本色,所以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必须严格的忠于教材。
另一方面,尽管教材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普适性,必须作为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最高纲领。然而仅仅会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纲领是内容的骨架,却不能完全决定其内涵,如果想能够举一反三,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有超脱教材的魄力。教材是一个学生思维和智慧逐渐凝练成知识体系的精华,但是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将一个求知—智慧—逻辑—知识—应用—创新的过程尽量完整的还原到课堂上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勇于超脱教材,将自己的思维以及更多的启发性信息融入到课堂中,不是设置一个课题,将它讲出来,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找出来。而构造和设计整个情境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就加以准备。具体的例证,笔者将在后面举出并且分析。
2、浅读文字,深挖关联
课堂是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学识和思维最完整传承下去的环节,因此一个正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无论是任何学科,都是从无到有、从易到难一步步累积到今天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最好能够通过旧的知识点以及公理带动学生的思维,推衍出新的知识。这样教师建立起来的知识点将全面激活整个相关知识体系,使其环环相扣,也更牢固和鲜明。
例如数学在研究到无理数的时候最典型的两个数,π和e。如果教师在脑海中仅仅将它们定义成两个数,那么所有的讲授都只能依托于教材的指点照本宣科。然而实际上,在无数无理数当中,我们选择了π和e,是有原因的。这两个数如果你单纯的把他们看做一个数字,那么他们并不存在任何价值。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那个数轴上的某两个点,而是表示着一种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π和e不完全像数字,它们更倾向于一种函数,前者将线和圆链接,后者则是将最有趣的自然对数引入我们的视野。
而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再拓宽一点,我们更能发现这两个数的了不得,尽管它们不是为了表示某个大小,确是数学和生活的对接点。前者让我们能把有关所有圆物体的难题一并在生活中解开,而后者更是引出欧拉公式和傅里叶变换,构成了现代通信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前深谙这些拓展,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有深度,学生的思维也不会被禁锢在该课程的教材里。
3、营造断点,启发探索
作为一门能挖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科目,教师还必须倾注大量心血在实验以及实践活动上。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也是将书本推向生活的平台。如果一名教师,在实验前讲清楚原理与步骤,让学生按照步骤操作,写下结果,那么便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践来完成实验的目的。
其实,一个真正具有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价值的实验,是需要有断点的。这个断点可以不大,但是必须事关实验的主题以及核心思维。教师通过营造断点全面带动学生自主思考,并且通过自己的讨论和智慧解决问题。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
笔者某次在某校旁听的一次通信协议实验,起初每个学生拿着实验指导用书,教室中人声鼎沸。教师走进教室,如此引导学生:“教室左边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电脑程序,将自己手中的信息通过该协议发到右边同学的电脑上,再由右边同学还原左边同学所发的信息。再反过来操作,每5分钟左右的同学可以就编码方式,校验方式,传输方式进行讨论,时间为1分钟。”
随后学生们便开始行动,教师人为搭建的通信断点,只有通过电脑的互相发送来弥补。于是学生们自己制定了编码方式,校验方式,在极短的一分钟之内互相讨论改进,完成了这次实验。
这一节实验课,不光是每个学生,笔者的脑海中也对传授的通信过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编码,传输,校验,解码等过程不再是教科书上干瘪的概念,而是成了每个同学完成实验所必须经由自己辛勤搭建的桥梁。而如果我们想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类似的实验和项目是必不可少且必须耗费大量心血的。
课堂的教学不是终结,在课后我们同样可以再启发、诱导,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作业中,尽可能的掺入开放型题目,甚至项目,而且课后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教师给出一个重要的拓展点,比如某主题或是核心思维,或者只给学生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鼓励学生运用各种知识,通过自己的方法建造桥梁,然后通过去查阅资料、书籍,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能从中更多更好的去获取知识。
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些运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而应该充满着对生活的理解,对途径的探索,教师的点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面,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会被大大激发,他们所学到的将是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文化的熏陶,走出课堂的也将会是更少的考试机器,而是更多的探索者,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郭书春. 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J]. 高等数学研究, 2003(03).
[2] 梁贯成. 中国传统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对新世纪数学教育的启示[J] .数学教育学报, 2001(03).
[关键词] 创新 学习 课堂教学
创新学习是指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去尝试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让知识在社会中创造价值,而过分刻板和模式化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养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以点带面,注重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尽力开挖学生的潜能。但如何能够在重复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呢?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应勇于改变现有的固定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达到教学效果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所以,拆分开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1、忠于教材,超脱教材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序曲,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全面详实、深入浅出,首先,教材与大纲在备课过程中,就像小学生手中的字典一样,指导着课堂筹备的每一步和每一条脉络。无论教师的才华多么出众或是思维多么发散,都不应脱离教材和大纲的指导,大纲是教学知识的本色,所以每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必须严格的忠于教材。
另一方面,尽管教材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普适性,必须作为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最高纲领。然而仅仅会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纲领是内容的骨架,却不能完全决定其内涵,如果想能够举一反三,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有超脱教材的魄力。教材是一个学生思维和智慧逐渐凝练成知识体系的精华,但是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将一个求知—智慧—逻辑—知识—应用—创新的过程尽量完整的还原到课堂上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勇于超脱教材,将自己的思维以及更多的启发性信息融入到课堂中,不是设置一个课题,将它讲出来,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找出来。而构造和设计整个情境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就加以准备。具体的例证,笔者将在后面举出并且分析。
2、浅读文字,深挖关联
课堂是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学识和思维最完整传承下去的环节,因此一个正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无论是任何学科,都是从无到有、从易到难一步步累积到今天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最好能够通过旧的知识点以及公理带动学生的思维,推衍出新的知识。这样教师建立起来的知识点将全面激活整个相关知识体系,使其环环相扣,也更牢固和鲜明。
例如数学在研究到无理数的时候最典型的两个数,π和e。如果教师在脑海中仅仅将它们定义成两个数,那么所有的讲授都只能依托于教材的指点照本宣科。然而实际上,在无数无理数当中,我们选择了π和e,是有原因的。这两个数如果你单纯的把他们看做一个数字,那么他们并不存在任何价值。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那个数轴上的某两个点,而是表示着一种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π和e不完全像数字,它们更倾向于一种函数,前者将线和圆链接,后者则是将最有趣的自然对数引入我们的视野。
而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再拓宽一点,我们更能发现这两个数的了不得,尽管它们不是为了表示某个大小,确是数学和生活的对接点。前者让我们能把有关所有圆物体的难题一并在生活中解开,而后者更是引出欧拉公式和傅里叶变换,构成了现代通信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前深谙这些拓展,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有深度,学生的思维也不会被禁锢在该课程的教材里。
3、营造断点,启发探索
作为一门能挖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科目,教师还必须倾注大量心血在实验以及实践活动上。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也是将书本推向生活的平台。如果一名教师,在实验前讲清楚原理与步骤,让学生按照步骤操作,写下结果,那么便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践来完成实验的目的。
其实,一个真正具有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价值的实验,是需要有断点的。这个断点可以不大,但是必须事关实验的主题以及核心思维。教师通过营造断点全面带动学生自主思考,并且通过自己的讨论和智慧解决问题。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
笔者某次在某校旁听的一次通信协议实验,起初每个学生拿着实验指导用书,教室中人声鼎沸。教师走进教室,如此引导学生:“教室左边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电脑程序,将自己手中的信息通过该协议发到右边同学的电脑上,再由右边同学还原左边同学所发的信息。再反过来操作,每5分钟左右的同学可以就编码方式,校验方式,传输方式进行讨论,时间为1分钟。”
随后学生们便开始行动,教师人为搭建的通信断点,只有通过电脑的互相发送来弥补。于是学生们自己制定了编码方式,校验方式,在极短的一分钟之内互相讨论改进,完成了这次实验。
这一节实验课,不光是每个学生,笔者的脑海中也对传授的通信过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编码,传输,校验,解码等过程不再是教科书上干瘪的概念,而是成了每个同学完成实验所必须经由自己辛勤搭建的桥梁。而如果我们想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类似的实验和项目是必不可少且必须耗费大量心血的。
课堂的教学不是终结,在课后我们同样可以再启发、诱导,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作业中,尽可能的掺入开放型题目,甚至项目,而且课后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教师给出一个重要的拓展点,比如某主题或是核心思维,或者只给学生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鼓励学生运用各种知识,通过自己的方法建造桥梁,然后通过去查阅资料、书籍,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能从中更多更好的去获取知识。
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些运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而应该充满着对生活的理解,对途径的探索,教师的点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面,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会被大大激发,他们所学到的将是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文化的熏陶,走出课堂的也将会是更少的考试机器,而是更多的探索者,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郭书春. 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J]. 高等数学研究, 2003(03).
[2] 梁贯成. 中国传统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对新世纪数学教育的启示[J] .数学教育学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