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血管瘤;局部注射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5-01
中图分类号:R 739.5文献标识码:B
血管瘤是面部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低温冷冻、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药物等,但各有其局限性,疗效多不尽人意。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 PYM)加地塞米松(deexamthasone, DXM)局部瘤内注射治疗面部血管瘤3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平阳霉素(PYM)加地塞米松(DXM)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血管瘤38例,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3个月—45岁,平均年龄18.2岁。单发36例,多发2例。草莓状血管瘤27例,葡萄酒斑状血管瘤8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面积最小0.6 cm×1 cm,最大6 cm×9 cm。瘤体均位于面部。
2.治疗方法 治疗前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凝PT、APT及胸透,均正常者接受治疗。首次用PYM 8 mg加DXM 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生理盐水2 ml共同溶解,穿刺回抽见血后注入1 ml,观察2 h无发热等反应后,将余药注入瘤体内,按每1 cm×1 cm瘤体内注射1 ml混合药液(PYM 16 mg,DXM 1 mg),每次PYM最大用量不超过8 mg,5—10 d注射1次,4—6次为1个疗程。观察1—2个月,未愈者重复治疗。
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局部皮肤黏膜形态正常;②基本治愈:瘤体基本消失,局部皮肤黏膜接近正常皮肤或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轻度纤维化;③好转:瘤体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消失,局部遗留瘢痕;④无效:瘤体无明显变化或较前有所增大。
结果
38例病例中,PYM最大用量40 mg,最少6 mg, DXM最大用量10 mg,最小用量2 mg,平均治疗时间23 d。随访6—20个月,治愈27例,基本治愈8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1例瘤体表面点状坏死,2例局部出现皮疹。
讨论
血管瘤分为增殖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组织学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可能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增高、生长抑制因子水平降低所致,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和血管形成与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致的异常结果。Williams等[1]认为,面部血管瘤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创伤,严重可导致功能障碍,主张尽早治疗干预。PYM是一种新型国产抗肿瘤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合成,引起DNA断裂,抑制肿瘤细胞的合成与分裂,从而抑制细胞的代谢,促进肿瘤细胞水肿、变性、坏死,且无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PYM的副作用之一是肺纤维化,其促进纤维化的作用正是治疗血管瘤所需要的。因此,血管瘤腔内注射PYM后,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血管内皮破坏,血小板黏合,血栓形成,管腔纤维化,导致血管闭塞萎缩退化。Folkman的实验证实了甾体类激素在体外对血管生成过程的具有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血管收缩剂的感受性,对未成熟的血管瘤的增殖有同化作用或血管收缩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利于减轻治疗后局部的肿胀和发热,防止PYM激发体内热源释放和过敏。O’keefe等[2]认为局部注射激素治疗血管瘤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满意,但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用药剂量较大,副反应较多, PYM和DXM合用,对治疗血管瘤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手术的并发症及风险,对其他方法治疗失败的病人仍可治愈,对肝、肾、心、肺功能无影响,几乎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患者在无痛状态接受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可不留瘢痕。 当然,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少数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过敏反应等,也有上唇血管瘤局部注射治疗远期并发畸形的报道[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5-01
中图分类号:R 739.5文献标识码:B
血管瘤是面部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低温冷冻、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药物等,但各有其局限性,疗效多不尽人意。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 PYM)加地塞米松(deexamthasone, DXM)局部瘤内注射治疗面部血管瘤3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平阳霉素(PYM)加地塞米松(DXM)局部注射治疗面部血管瘤38例,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3个月—45岁,平均年龄18.2岁。单发36例,多发2例。草莓状血管瘤27例,葡萄酒斑状血管瘤8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面积最小0.6 cm×1 cm,最大6 cm×9 cm。瘤体均位于面部。
2.治疗方法 治疗前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凝PT、APT及胸透,均正常者接受治疗。首次用PYM 8 mg加DXM 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生理盐水2 ml共同溶解,穿刺回抽见血后注入1 ml,观察2 h无发热等反应后,将余药注入瘤体内,按每1 cm×1 cm瘤体内注射1 ml混合药液(PYM 16 mg,DXM 1 mg),每次PYM最大用量不超过8 mg,5—10 d注射1次,4—6次为1个疗程。观察1—2个月,未愈者重复治疗。
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局部皮肤黏膜形态正常;②基本治愈:瘤体基本消失,局部皮肤黏膜接近正常皮肤或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轻度纤维化;③好转:瘤体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消失,局部遗留瘢痕;④无效:瘤体无明显变化或较前有所增大。
结果
38例病例中,PYM最大用量40 mg,最少6 mg, DXM最大用量10 mg,最小用量2 mg,平均治疗时间23 d。随访6—20个月,治愈27例,基本治愈8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1例瘤体表面点状坏死,2例局部出现皮疹。
讨论
血管瘤分为增殖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组织学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可能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增高、生长抑制因子水平降低所致,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和血管形成与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致的异常结果。Williams等[1]认为,面部血管瘤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创伤,严重可导致功能障碍,主张尽早治疗干预。PYM是一种新型国产抗肿瘤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合成,引起DNA断裂,抑制肿瘤细胞的合成与分裂,从而抑制细胞的代谢,促进肿瘤细胞水肿、变性、坏死,且无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PYM的副作用之一是肺纤维化,其促进纤维化的作用正是治疗血管瘤所需要的。因此,血管瘤腔内注射PYM后,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血管内皮破坏,血小板黏合,血栓形成,管腔纤维化,导致血管闭塞萎缩退化。Folkman的实验证实了甾体类激素在体外对血管生成过程的具有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血管收缩剂的感受性,对未成熟的血管瘤的增殖有同化作用或血管收缩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利于减轻治疗后局部的肿胀和发热,防止PYM激发体内热源释放和过敏。O’keefe等[2]认为局部注射激素治疗血管瘤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满意,但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用药剂量较大,副反应较多, PYM和DXM合用,对治疗血管瘤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手术的并发症及风险,对其他方法治疗失败的病人仍可治愈,对肝、肾、心、肺功能无影响,几乎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患者在无痛状态接受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可不留瘢痕。 当然,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少数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过敏反应等,也有上唇血管瘤局部注射治疗远期并发畸形的报道[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