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教授文化课的同时,更应采取多种策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培养方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但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教师“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但需要学生长期努力,还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引导,更需要教师强化管理,从细节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高尚的师德帮助、引领、激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笔者多年来尝试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强调校规,制订班规,规范习惯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培养,从细节入手,进行常规教育:课前准备好课本和文具,坐姿要端正,回答问题站立要挺直;课间上下楼梯靠右行,在走廊及楼道要轻声细语,禁止在走廊、楼道、校园内狂奔乱跑或打闹;集合不拥挤、不喧哗,做到快、静、齐;待人有礼貌,言行举止文明,不骂脏话;个人卫生保持干净,勤洗手,服装整洁,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胡写乱画。为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会整理书本和文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先收拾文具和课本,再准备好下节课用的课本才能离开教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但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也学会了收拾书桌。平时我会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的事自己做,如上学、放学自己背书包,自己收拾书桌和书包,自己洗手帕和袜子,自己整理床铺等。这样,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班、队会这个主阵地,班主任必须借助班、队会活动,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做到人人学习,人人知晓,人人遵守。
二、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强化习惯养成
学校、班级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竞赛”“经典诵读比赛”“体操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受到集体的欢乐和温暖,树立“人人要为集体负责”的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同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诚信,学会尊重,学会求知,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自强,学会明理,强化习惯养成。
三、家校结合,保障习惯养成
目前不少年轻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这些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更谈不上科学育人的观念,而且溺爱孩子。这些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完成质量很差,甚至撒谎,所以家庭必须配合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学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对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家长、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在家或在校的表现,经常沟通,不断鞭策孩子的养成教育。
四、高尚师德,内化习惯养成
1.尊重宽容,帮助习惯养成。教师应当认识到宽容不仅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犯错的学生往往恐慌、自责,希望得到教师的宽容,如果教师处理方法不当,一味严厉斥责,会使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不敢讲真话,甚至走上对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帮助其改过自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学习上要因材施教,在生活、做人上也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另辟蹊径,从他们的劳动情况、卫生情况、集体活动情况发现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也要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以身作则,引领习惯养成。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严于律己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上有学生卫生意识很差,经常乱扔果皮纸屑。一次,他刚把纸团扔在地上,我不动声色地弯下腰把纸团捡起,顿时,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从此再也没往地上扔东西了。而且其他同学见到地面有垃圾也能自觉捡拾,慢慢地,全班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五、营造人文环境,感染习惯养成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是教育的阵地,让校园处处都能说话,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受到启发。
六、开展评比活动,促使习惯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校管理,必须将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出勤习惯以及课间活动、上下楼道、仪表仪容、标志佩戴、礼貌用语等方面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并进行日常考评,班级考评结果利用班、队会进行公布,学校考评在每周一的校会上公布,并开展周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细致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关键词:培养方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但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教师“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但需要学生长期努力,还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引导,更需要教师强化管理,从细节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高尚的师德帮助、引领、激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笔者多年来尝试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强调校规,制订班规,规范习惯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培养,从细节入手,进行常规教育:课前准备好课本和文具,坐姿要端正,回答问题站立要挺直;课间上下楼梯靠右行,在走廊及楼道要轻声细语,禁止在走廊、楼道、校园内狂奔乱跑或打闹;集合不拥挤、不喧哗,做到快、静、齐;待人有礼貌,言行举止文明,不骂脏话;个人卫生保持干净,勤洗手,服装整洁,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胡写乱画。为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会整理书本和文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先收拾文具和课本,再准备好下节课用的课本才能离开教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但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也学会了收拾书桌。平时我会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的事自己做,如上学、放学自己背书包,自己收拾书桌和书包,自己洗手帕和袜子,自己整理床铺等。这样,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班、队会这个主阵地,班主任必须借助班、队会活动,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做到人人学习,人人知晓,人人遵守。
二、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强化习惯养成
学校、班级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竞赛”“经典诵读比赛”“体操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受到集体的欢乐和温暖,树立“人人要为集体负责”的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同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诚信,学会尊重,学会求知,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自强,学会明理,强化习惯养成。
三、家校结合,保障习惯养成
目前不少年轻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这些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更谈不上科学育人的观念,而且溺爱孩子。这些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完成质量很差,甚至撒谎,所以家庭必须配合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学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对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家长、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在家或在校的表现,经常沟通,不断鞭策孩子的养成教育。
四、高尚师德,内化习惯养成
1.尊重宽容,帮助习惯养成。教师应当认识到宽容不仅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犯错的学生往往恐慌、自责,希望得到教师的宽容,如果教师处理方法不当,一味严厉斥责,会使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不敢讲真话,甚至走上对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帮助其改过自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学习上要因材施教,在生活、做人上也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另辟蹊径,从他们的劳动情况、卫生情况、集体活动情况发现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也要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以身作则,引领习惯养成。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严于律己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上有学生卫生意识很差,经常乱扔果皮纸屑。一次,他刚把纸团扔在地上,我不动声色地弯下腰把纸团捡起,顿时,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从此再也没往地上扔东西了。而且其他同学见到地面有垃圾也能自觉捡拾,慢慢地,全班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五、营造人文环境,感染习惯养成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是教育的阵地,让校园处处都能说话,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受到启发。
六、开展评比活动,促使习惯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校管理,必须将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出勤习惯以及课间活动、上下楼道、仪表仪容、标志佩戴、礼貌用语等方面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并进行日常考评,班级考评结果利用班、队会进行公布,学校考评在每周一的校会上公布,并开展周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细致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