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数据背景下,古籍数字资源量占比逐渐提高。论文以南京图书馆“国学馆”为例,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数字资源在古籍阅览中的作用及局限,并对如何以数字资源为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建设古籍阅览室室藏资源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古籍阅览 数据库 纸质文献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7.009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the propor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ancient book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paper takes “Library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Studies” in Nanjing Library as an example,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ancient books’ reading,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use the digital resources as the direction for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ancient books’ reading room.
Keywords Ancient books’ reading. Database. Paper resource.
古籍阅览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的特殊性对古籍阅览服务资源配置的要求也很高。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古籍原本和古籍影印本为主要阅览资源,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古籍數字资源量也在逐步增加,成为古籍阅览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对于古籍这种特殊的文献来说,数字化虽是其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出于研究的需要,纸质类型古籍影印文献的保存与提供,依然是现代图书馆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资源。目前在一些图书馆古籍阅览服务已经形成“原本+纸质影印文献+数字资源”的复合型服务模式。如何正确看待数字资源在古籍阅览服务中的作用,如何将古籍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纸质文献更合理地进行配置,如何让古籍阅览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跳出传统的、简单的“借—阅”框架,是科学建设古籍阅览服务资源供给体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数字资源在古籍阅览服务中的作用与局限
数字资源突破了时间的规定性、空间的封闭性,让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能够全天候为读者服务。如南京图书馆国学馆,目前共有15种购买的历史文献数据库供读者免费使用,另有“古籍全文影像库”“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等十多种自建数字资源。古籍原本开放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自建的古籍影像库可在开馆的任何时间内供读者阅读。此外,国学馆还将“瀚堂典藏”“瀚堂近代报刊”等商业数据库免费开放,读者可凭借读者证登录,在任何联网PC机上进行使用。这样的数字资源服务不仅为读者提供便利,也节省了图书馆资源。但古籍阅览中的数字资源并不是全能的,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1.1 数字化单一性与古籍版本多样性的矛盾
当前,古籍数字化主要以古籍文本数字影像化和全文识别、检索为主,其核心还是将古籍制作成数字影像。不过,数字影像只能呈现出平面的图像,古籍因其历史原因,并没有统一的版本形式,特别是有些稿本、抄本,其版本更是复杂多样,这在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中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古籍图像的失真。古籍一旦制作成数字影像,由于其中的技术原因,其图像一定会或多或少出现失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套印的古籍,其中有很多色彩上要求,而我国色彩管理在古籍数字化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才刚刚起步[1],在目前完成的数字化古籍中应尚难达到完全不失真的程度。比如同样一部书,在“学苑汲古”网站上能见到各高校图书馆上传的书影,而每种书影的色彩均不同,这就是图像的失真。
(2)图像无法呈现的细节。古籍一旦被数字影像化,多数只是平面的图像呈现,所以一些古籍印刷中的细节就很难让读者观察到。如古籍中有一种公文纸背文献,是利用已经使用过的废旧公文纸的背面书写或印刷而形成的文献[2],此种文献若只是给予相关图像,肯定难以完整体现。
(3)古籍物质载体数字化呈现的难度。古籍的价值不仅在书籍本身的内容,还有它的物质载体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如装帧、纸张、印刷等等。据笔者了解,目前的数字化尚未能呈现出装帧、纸张等内容,只能通过研究者描述。
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也是古籍原本的细节往往是数字化无法触及的难点,只能通过古籍原本进行核实,若仅依赖于数字化,将古籍原本的保护后阅览作为次要位置,那么古籍的很多信息终将存在于文字描述中,或者永远消失。
1.2 古籍数字资源与网络开放的矛盾
虽然古籍著作大多没有版权问题,但是图书馆作为古籍的收藏单位享有收藏权,并且作为相关数据库的开发者,还享有数据库的版权。所以,在开放性加大的同时,数据库的安全问题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隐患。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各大图书馆的数字化古籍阅览权限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局域网阅览。只能在本馆指定相关设备上进行阅览,如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
(2)读者证号控制。使用读者证进行登录后使用,如苏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
(3)账号加地域控制。不仅需要读者证登录,同时也限制在某一区域内,如浙江图书馆。
(4)账号控制。这种做法与全网开放无异,只需简单注册即可阅览,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国家图书馆”等。 (5)全网开放。无需任何注册即可阅览,如上海图书馆及日本、欧美等图书馆。
在上述权限控制类型中,局域网阅览的安全性是相对较高的,能够较好地保护馆藏资源,但其利用率低,影响小,不符合古籍数字化的潮流。账号控制和全网开放是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可是数据的安全性则受到威胁。尽管古籍数据库受到攻击、被篡改数据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利用古籍数据库的资源进行非正常的出版活动确已有之。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网络、电力等技术问题,相关数字化古籍也可能面临无法正常阅读的情况。所以,图书馆在推进古籍数字化及阅览权限开放性的同时,必须要加强数据库内容的保护工作,相关法律也当不断完善,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并且做好纸本配置,防止数据破坏。
1.3 古籍目录数据库与阅览服务的矛盾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3],这一说法同样适用于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由于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从1991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机读目录开始,各大古籍藏书单位就专门建立了古籍目录数据库,甚至还有“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等国际联合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古籍目录数据库在古籍阅览服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无法分类浏览。当前的古籍目录数据库大多只能进行精确或模糊化检索,并不能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进行浏览。这对于没有明确的书目要求,处于文献搜集阶段或为整体了解某馆藏古籍书目要求的读者来说,并不能实现检索目的。
(2)古籍影印本著录不明晰。古籍影印本不仅使得古籍化一成万,更是保护古籍原本的一种手段。但是,据笔者所见,目前只有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检索系统中的“四库系列丛书书目索引”“影印本方志书目”从“书名”“著者”“版本”“出处”“册数”等方面对古籍影印本进行了系统、详细地著录。其他机构的古籍影印本书目大多不出现版本项,甚或不著录于古籍目录数据库中,这对查检使用来说相当不便。
(3)不著录整理本。古籍整理中,除了影印之外還有点校、笺证、校注等多种整理形式,这些整理本大多是经过相关专家认真研究后得出的成果,在古籍研究或大众普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各单位的古籍目录数据库中,整理本一般不作为古籍进行著录,这虽然符合古籍著录的要求,但在古籍阅览服务中却是一个短板。
2 古籍阅览服务中纸质文献的配置种类及作用
数字化为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数字化永远不可能替代古籍原典在阅览中的地位。原典含有其数字化拷贝不可能有的信息,是比对数字版本准确与完整的基础。古籍数字化信息是永远不可能取代原典的,因为原典是人工制品,是人类跨时空沟通的工具[4]。因此,古籍阅览服务中不仅要有数据库的建设,相关的影印本、整理本、甚至原本等纸质文献的配置在古籍阅览中也有较大的作用。南京图书馆“国学馆”突破分类阅览的壁垒,建设馆中馆,将古籍阅览服务中需要的各种文献囊括在统一的平台中(包括古籍原本、影印本、整理本、数字化影像、各类数据库等),这样的古籍阅览配置据笔者所知在各大图书馆中尚鲜。综上所述,根据阅读与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古籍阅览中纸质文献的配备主要分为“古籍原本”“影印古籍”和“整理本”三类。
2.1 古籍原本
这是古籍阅览中的必要配置,也是最核心的纸质配置。由于数字化影像的清晰度问题,或者一些复杂的文本情况是影像无法显示的,那么原本的开放阅览必不可少。图书馆对于在古籍阅览中的限制也应该打破传统的重重限制,以人为主,视具体情况进行开放,如南京图书馆国学馆在古籍阅览服务中,若非善本只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阅览。古籍阅览室的建设始终要将古籍原本阅览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所有需要阅览原本的读者提供无障碍的服务。
2.2 影印古籍
这是古籍阅览中次核心的纸本配备,通过影印古籍,不仅可以展示本馆藏品,更能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得他馆馆藏或珍贵文献。这些新印古籍不仅保证了原本少受损伤,也有利于读者对南京图书馆馆藏有更直接的了解,并能以最简单的程序见到南京图书馆馆藏。比如《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原本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国内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如今,读者能够阅读到此丛书的纸质影印本,不仅较胶卷更加清晰,且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阅读。另外,新印古籍还有较多以南京图书馆馆藏为底本的,如《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藏朱希祖手稿》,以及《金陵丛书》中较多的文献亦以南京图书馆馆藏为中心。同时,《南京图书馆藏稿抄本丛书》也即将出版,这在南京图书馆馆藏出版上又会是一个新的突破。
2.3 整理本
整理本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后,通过标点、校勘、注释等多种整理方法整理后的古籍。这些整理本对了解某种古籍的流传情况、其内容的优劣、文本的价值等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整理本了解研究的前沿和方法。“国学馆”内的这部分书籍以古籍点校本、国学研究书籍为重点,如《论语译注》《孟子字义疏证》《四书章句集注》《墨子闲诂》等点校本,为现代读者阅读古典文献提供了方便。又有《国故论衡》《经子解题》《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等经史研究著作,对于整体了解国学的内涵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3 古籍阅览资源供给体系建设思考
建立合理科学的古籍阅览资源供给体系,必须首先兼顾古籍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资源的相应配置,同时应重点针对古籍数字资源的局限性,进一步做好古籍数字资源的完善与整合。
3.1建立一站式的目录检索服务
如果同一书的原本、影印本、整理本能在同一条检索中浏览式阅读或精确式罗列,那么它的学术附加值则会大大增加,古籍阅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大大提升。以南京图书馆“国学馆”馆藏为例,如检索(万历)《固原州志》(刘敏宽等著),若能大致呈现表1的检索结果,那么其发挥的效用将是原本著录的数倍,且可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出读者预期的检索目标,有助于读者的选题和研究。 表1 (万历)《固原州志》检索结果
古籍种类 版 本 索书号
原版本 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GJ/114296
数位影像 GJ/EB/114296
影印本 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册355 Z121.7/017
整理本 嘉靖万历固原州志 K294.3/03
3.2 建设资源导航系统
数据库的链接,也就是做成一个数字资源导航页面,将本单位与其他机构开放的数据库汇聚成一个系统。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数据库购买的费用,也能扩大本馆数据库的影响力。
目前的资源导航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读者不知道到底这个资源能使用到何种程度,没有一个简单的介绍。比如《国际汉学研究数位资源》里有“书同文”的资源,但是“书同文”是需要收费才能使用的,若本馆没有购买就只能是作为一种数据线索,需要全文检索的读者就可以绕开这样的数据库。
在分类上,如何使得学术资源间相互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哪些资源可以配合使用,哪些资源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之间不能简单地以古籍概括。章学诚讲到“互注”“别裁”之例,在运用数字文献分类时也不妨可以一试。比如某图书馆网站里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笼统地给出此图书馆的网址似乎很难显示其价值,不妨一一离析,各归其类。南京图书馆将在这些建设上加大力度。
3.3 以馆藏为中心建设版本数据库
葛怀东在《论古籍版本数据库建设》中强调对入选数据库的古籍版本要进行甄别,选用好的版本入选数据库[5]。但是,作为古籍来说,“书有一印本,即有一种不同处。”[6]古籍版本数据库的建设还是应该将众多不同版本的古籍汇聚在一起,而不是预先进行剔除,这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版本数据库。
南京图书馆作为古籍收藏的重要单位,往往一部书有多种版本,形成数据库时,该活将各种版本搜集起来,汇聚在一起,与同类数据库进行区分。如果本馆没有相关版本收藏,那么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分享其他馆藏的不同版本。
比如,同样是一部《十三经注疏》,通过互联网可以查阅以下全文影像:东京大学东洋文库藏明嘉靖福建刻本、明汲古阁刻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嘉庆二十年阮元南昌府学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李元阳刻本等等。利用南京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合其他馆已经公布的数字资源,做成一个《十三经注疏》版本数据库,其发挥的功效一定比现在纯粹的十三经文字检索,或者某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更有用。因为同样是嘉庆南昌府学刻本的《十三经注疏》,有二十年的初刻本,又有二十一年后修后印本,两者之间有不少的差异,若是能做成全文数据库,则能进行更精确的数据分析。
4 结语
古籍的数字化在古籍阅览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其局限性,因此以数据库建设为发展方向,配置相应的紙质文献,打破分馆藏书的空间壁垒,是古籍阅览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简化古籍阅览服务中的程序,为各种需要的读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将是古籍阅览服务的趋势,同时也向古籍图书管理、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 1 ] 肖禹,王昭. 论色彩管理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J]. 图书馆学刊,2013(9):21.
[ 2 ] 周广学.古代公文纸背文献:形态、特点与研究利用[J].河北学刊.2015(3):163.
[ 3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
[ 4 ] 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114.
[ 5 ] 葛怀东.论古籍版本数据库建设[J].情报探索,2012(7):75.
[ 6 ]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82.
余红玲 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6-11-08 编校:方 玮)
关键词 古籍阅览 数据库 纸质文献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7.009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the propor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ancient book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paper takes “Library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Studies” in Nanjing Library as an example,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ancient books’ reading,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use the digital resources as the direction for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ancient books’ reading room.
Keywords Ancient books’ reading. Database. Paper resource.
古籍阅览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的特殊性对古籍阅览服务资源配置的要求也很高。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古籍原本和古籍影印本为主要阅览资源,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古籍數字资源量也在逐步增加,成为古籍阅览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对于古籍这种特殊的文献来说,数字化虽是其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出于研究的需要,纸质类型古籍影印文献的保存与提供,依然是现代图书馆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资源。目前在一些图书馆古籍阅览服务已经形成“原本+纸质影印文献+数字资源”的复合型服务模式。如何正确看待数字资源在古籍阅览服务中的作用,如何将古籍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纸质文献更合理地进行配置,如何让古籍阅览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跳出传统的、简单的“借—阅”框架,是科学建设古籍阅览服务资源供给体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数字资源在古籍阅览服务中的作用与局限
数字资源突破了时间的规定性、空间的封闭性,让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能够全天候为读者服务。如南京图书馆国学馆,目前共有15种购买的历史文献数据库供读者免费使用,另有“古籍全文影像库”“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等十多种自建数字资源。古籍原本开放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定,但是自建的古籍影像库可在开馆的任何时间内供读者阅读。此外,国学馆还将“瀚堂典藏”“瀚堂近代报刊”等商业数据库免费开放,读者可凭借读者证登录,在任何联网PC机上进行使用。这样的数字资源服务不仅为读者提供便利,也节省了图书馆资源。但古籍阅览中的数字资源并不是全能的,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1.1 数字化单一性与古籍版本多样性的矛盾
当前,古籍数字化主要以古籍文本数字影像化和全文识别、检索为主,其核心还是将古籍制作成数字影像。不过,数字影像只能呈现出平面的图像,古籍因其历史原因,并没有统一的版本形式,特别是有些稿本、抄本,其版本更是复杂多样,这在古籍数字化的过程中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古籍图像的失真。古籍一旦制作成数字影像,由于其中的技术原因,其图像一定会或多或少出现失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套印的古籍,其中有很多色彩上要求,而我国色彩管理在古籍数字化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才刚刚起步[1],在目前完成的数字化古籍中应尚难达到完全不失真的程度。比如同样一部书,在“学苑汲古”网站上能见到各高校图书馆上传的书影,而每种书影的色彩均不同,这就是图像的失真。
(2)图像无法呈现的细节。古籍一旦被数字影像化,多数只是平面的图像呈现,所以一些古籍印刷中的细节就很难让读者观察到。如古籍中有一种公文纸背文献,是利用已经使用过的废旧公文纸的背面书写或印刷而形成的文献[2],此种文献若只是给予相关图像,肯定难以完整体现。
(3)古籍物质载体数字化呈现的难度。古籍的价值不仅在书籍本身的内容,还有它的物质载体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如装帧、纸张、印刷等等。据笔者了解,目前的数字化尚未能呈现出装帧、纸张等内容,只能通过研究者描述。
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也是古籍原本的细节往往是数字化无法触及的难点,只能通过古籍原本进行核实,若仅依赖于数字化,将古籍原本的保护后阅览作为次要位置,那么古籍的很多信息终将存在于文字描述中,或者永远消失。
1.2 古籍数字资源与网络开放的矛盾
虽然古籍著作大多没有版权问题,但是图书馆作为古籍的收藏单位享有收藏权,并且作为相关数据库的开发者,还享有数据库的版权。所以,在开放性加大的同时,数据库的安全问题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隐患。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各大图书馆的数字化古籍阅览权限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局域网阅览。只能在本馆指定相关设备上进行阅览,如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
(2)读者证号控制。使用读者证进行登录后使用,如苏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
(3)账号加地域控制。不仅需要读者证登录,同时也限制在某一区域内,如浙江图书馆。
(4)账号控制。这种做法与全网开放无异,只需简单注册即可阅览,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国家图书馆”等。 (5)全网开放。无需任何注册即可阅览,如上海图书馆及日本、欧美等图书馆。
在上述权限控制类型中,局域网阅览的安全性是相对较高的,能够较好地保护馆藏资源,但其利用率低,影响小,不符合古籍数字化的潮流。账号控制和全网开放是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可是数据的安全性则受到威胁。尽管古籍数据库受到攻击、被篡改数据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利用古籍数据库的资源进行非正常的出版活动确已有之。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网络、电力等技术问题,相关数字化古籍也可能面临无法正常阅读的情况。所以,图书馆在推进古籍数字化及阅览权限开放性的同时,必须要加强数据库内容的保护工作,相关法律也当不断完善,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并且做好纸本配置,防止数据破坏。
1.3 古籍目录数据库与阅览服务的矛盾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3],这一说法同样适用于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由于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从1991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机读目录开始,各大古籍藏书单位就专门建立了古籍目录数据库,甚至还有“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等国际联合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古籍目录数据库在古籍阅览服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无法分类浏览。当前的古籍目录数据库大多只能进行精确或模糊化检索,并不能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进行浏览。这对于没有明确的书目要求,处于文献搜集阶段或为整体了解某馆藏古籍书目要求的读者来说,并不能实现检索目的。
(2)古籍影印本著录不明晰。古籍影印本不仅使得古籍化一成万,更是保护古籍原本的一种手段。但是,据笔者所见,目前只有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检索系统中的“四库系列丛书书目索引”“影印本方志书目”从“书名”“著者”“版本”“出处”“册数”等方面对古籍影印本进行了系统、详细地著录。其他机构的古籍影印本书目大多不出现版本项,甚或不著录于古籍目录数据库中,这对查检使用来说相当不便。
(3)不著录整理本。古籍整理中,除了影印之外還有点校、笺证、校注等多种整理形式,这些整理本大多是经过相关专家认真研究后得出的成果,在古籍研究或大众普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各单位的古籍目录数据库中,整理本一般不作为古籍进行著录,这虽然符合古籍著录的要求,但在古籍阅览服务中却是一个短板。
2 古籍阅览服务中纸质文献的配置种类及作用
数字化为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数字化永远不可能替代古籍原典在阅览中的地位。原典含有其数字化拷贝不可能有的信息,是比对数字版本准确与完整的基础。古籍数字化信息是永远不可能取代原典的,因为原典是人工制品,是人类跨时空沟通的工具[4]。因此,古籍阅览服务中不仅要有数据库的建设,相关的影印本、整理本、甚至原本等纸质文献的配置在古籍阅览中也有较大的作用。南京图书馆“国学馆”突破分类阅览的壁垒,建设馆中馆,将古籍阅览服务中需要的各种文献囊括在统一的平台中(包括古籍原本、影印本、整理本、数字化影像、各类数据库等),这样的古籍阅览配置据笔者所知在各大图书馆中尚鲜。综上所述,根据阅读与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古籍阅览中纸质文献的配备主要分为“古籍原本”“影印古籍”和“整理本”三类。
2.1 古籍原本
这是古籍阅览中的必要配置,也是最核心的纸质配置。由于数字化影像的清晰度问题,或者一些复杂的文本情况是影像无法显示的,那么原本的开放阅览必不可少。图书馆对于在古籍阅览中的限制也应该打破传统的重重限制,以人为主,视具体情况进行开放,如南京图书馆国学馆在古籍阅览服务中,若非善本只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阅览。古籍阅览室的建设始终要将古籍原本阅览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所有需要阅览原本的读者提供无障碍的服务。
2.2 影印古籍
这是古籍阅览中次核心的纸本配备,通过影印古籍,不仅可以展示本馆藏品,更能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得他馆馆藏或珍贵文献。这些新印古籍不仅保证了原本少受损伤,也有利于读者对南京图书馆馆藏有更直接的了解,并能以最简单的程序见到南京图书馆馆藏。比如《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原本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国内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如今,读者能够阅读到此丛书的纸质影印本,不仅较胶卷更加清晰,且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阅读。另外,新印古籍还有较多以南京图书馆馆藏为底本的,如《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藏朱希祖手稿》,以及《金陵丛书》中较多的文献亦以南京图书馆馆藏为中心。同时,《南京图书馆藏稿抄本丛书》也即将出版,这在南京图书馆馆藏出版上又会是一个新的突破。
2.3 整理本
整理本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后,通过标点、校勘、注释等多种整理方法整理后的古籍。这些整理本对了解某种古籍的流传情况、其内容的优劣、文本的价值等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整理本了解研究的前沿和方法。“国学馆”内的这部分书籍以古籍点校本、国学研究书籍为重点,如《论语译注》《孟子字义疏证》《四书章句集注》《墨子闲诂》等点校本,为现代读者阅读古典文献提供了方便。又有《国故论衡》《经子解题》《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等经史研究著作,对于整体了解国学的内涵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3 古籍阅览资源供给体系建设思考
建立合理科学的古籍阅览资源供给体系,必须首先兼顾古籍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资源的相应配置,同时应重点针对古籍数字资源的局限性,进一步做好古籍数字资源的完善与整合。
3.1建立一站式的目录检索服务
如果同一书的原本、影印本、整理本能在同一条检索中浏览式阅读或精确式罗列,那么它的学术附加值则会大大增加,古籍阅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大大提升。以南京图书馆“国学馆”馆藏为例,如检索(万历)《固原州志》(刘敏宽等著),若能大致呈现表1的检索结果,那么其发挥的效用将是原本著录的数倍,且可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出读者预期的检索目标,有助于读者的选题和研究。 表1 (万历)《固原州志》检索结果
古籍种类 版 本 索书号
原版本 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GJ/114296
数位影像 GJ/EB/114296
影印本 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册355 Z121.7/017
整理本 嘉靖万历固原州志 K294.3/03
3.2 建设资源导航系统
数据库的链接,也就是做成一个数字资源导航页面,将本单位与其他机构开放的数据库汇聚成一个系统。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数据库购买的费用,也能扩大本馆数据库的影响力。
目前的资源导航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读者不知道到底这个资源能使用到何种程度,没有一个简单的介绍。比如《国际汉学研究数位资源》里有“书同文”的资源,但是“书同文”是需要收费才能使用的,若本馆没有购买就只能是作为一种数据线索,需要全文检索的读者就可以绕开这样的数据库。
在分类上,如何使得学术资源间相互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哪些资源可以配合使用,哪些资源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之间不能简单地以古籍概括。章学诚讲到“互注”“别裁”之例,在运用数字文献分类时也不妨可以一试。比如某图书馆网站里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笼统地给出此图书馆的网址似乎很难显示其价值,不妨一一离析,各归其类。南京图书馆将在这些建设上加大力度。
3.3 以馆藏为中心建设版本数据库
葛怀东在《论古籍版本数据库建设》中强调对入选数据库的古籍版本要进行甄别,选用好的版本入选数据库[5]。但是,作为古籍来说,“书有一印本,即有一种不同处。”[6]古籍版本数据库的建设还是应该将众多不同版本的古籍汇聚在一起,而不是预先进行剔除,这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版本数据库。
南京图书馆作为古籍收藏的重要单位,往往一部书有多种版本,形成数据库时,该活将各种版本搜集起来,汇聚在一起,与同类数据库进行区分。如果本馆没有相关版本收藏,那么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分享其他馆藏的不同版本。
比如,同样是一部《十三经注疏》,通过互联网可以查阅以下全文影像:东京大学东洋文库藏明嘉靖福建刻本、明汲古阁刻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嘉庆二十年阮元南昌府学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李元阳刻本等等。利用南京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合其他馆已经公布的数字资源,做成一个《十三经注疏》版本数据库,其发挥的功效一定比现在纯粹的十三经文字检索,或者某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更有用。因为同样是嘉庆南昌府学刻本的《十三经注疏》,有二十年的初刻本,又有二十一年后修后印本,两者之间有不少的差异,若是能做成全文数据库,则能进行更精确的数据分析。
4 结语
古籍的数字化在古籍阅览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其局限性,因此以数据库建设为发展方向,配置相应的紙质文献,打破分馆藏书的空间壁垒,是古籍阅览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简化古籍阅览服务中的程序,为各种需要的读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将是古籍阅览服务的趋势,同时也向古籍图书管理、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 1 ] 肖禹,王昭. 论色彩管理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J]. 图书馆学刊,2013(9):21.
[ 2 ] 周广学.古代公文纸背文献:形态、特点与研究利用[J].河北学刊.2015(3):163.
[ 3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
[ 4 ] 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114.
[ 5 ] 葛怀东.论古籍版本数据库建设[J].情报探索,2012(7):75.
[ 6 ]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82.
余红玲 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6-11-08 编校:方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