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可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山东省文化部大力发展“文化与旅游双向融合”运动,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委的号召,纷纷将文旅双向融合工作作为当前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山东省莱芜区为例,针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与实践路径进行阐述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向解决方案,以期待莱芜区乃至山东省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优秀省市。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莱芜区文化旅游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文化旅游部门的努力下,以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抓手,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文化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本区已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钢博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成功打造了民间艺术大舞台、消夏晚会文化品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旅游业方面,该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就生态环境而言,林地、草地集中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9%以上,是难得的天然氧吧;境内有许多山地,莲花山、云台山、笔架山等山脉相连,独具特色,水资源丰富,大汶河横跨北部,莲花河、新乌江等河流贯穿整个流域,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现在,旅游区有两个国家4A景区,两个3A景区,两个2A景区。更值得期待的是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如鲁长城遗址、汉武帝行宫、夹谷会盟、黄巢落马、安期生传奇等,还有"汶水西流"、"汉武帝行宫"、"夹谷会"、黄巢落马、安期生传奇"等人文景观。另外,牛泉花椒、高庄芹菜、鄂庄名菜等特色产品也为该地区的旅游开发注入了更多的内涵。但由于各个景区之间的竞争、特色不清等客观实际,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旅游双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业日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旅游者出于对异地和异质文化探求与体验的需求,在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时,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享受到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现阶段,文化与旅游双向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旅游”兴起并發展迅速;文化体验式成为游客热衷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文化创意游将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力引擎;(文化旅游呈现产品结构多元,消费结构多样化态势。
二、新时期文化旅游双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莱芜区为例
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岁诞辰,莱芜区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文化旅游在全区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莱芜区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1)总体发展弱小,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处于“弱”、小而散”的状态,文化旅游企业少,文化旅游品牌化程度低,文化旅游品牌化程度低,文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2)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优势发挥不足。当前,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精品程度不高,拉动文化旅游的龙头产品尚未形成,旅游产业仍以旅游、休闲、主题婚纱摄影为主,对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力度不够。(3)文化和旅游业未能进一步深入融合。当前,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的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各自的立足点,未能将文化有效地注入到旅游中,旅游开发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观光旅游,没有生命力。
三、新时期探索文化旅游双向融合新策略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文化旅游创意与资源开发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对旅游活动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的一种规范。实现文化旅游内涵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通过文创产品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将文化产业与旅游景点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旅游”,将VR、AR、全息影像等高科技元素融合,形成多元展示方式。加强衍生文创服务的共享与开发,使文创商店成为旅游景点的"最后一间展厅",让游客通过科技手段把当地文物、文化带回家,让文化“活”起来。与此同时,还应推进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戏院、图书馆等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宜游化改造,以提升服务水平,创造互动的文旅生活新空间。
(二)通过打造文化展演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乡愁》、《孟姜女传奇》等故事家喻户晓,制作精良,融入景区旅游项目毕竟带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消夏文艺晚会》已经展演多年,现已成为名优剧目。联欢会可结合当地民俗特色、莱芜梆子、花鼓、花鼓等传统表演形式,将消夏文艺晚会作为旅游线路的一部分,在旅游黄金季节组织游客晚上前来观看,让游客更直接地感受地域文化氛围。
(三)围绕文化遗产廊道,打造文旅融合风景道
重点依托嬴城遗址、牟国故城、齐长城三大线性文化遗产,以交通干线为载体,以特色人文景观、名镇名村、农家乐为支撑,全面推动文化遗产风景廊道建设,鼓励发展自驾游、自助游等。
(四)探索文化原生态区,促进文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依托雪野湖、房干森林公园、天山仙人谷、龙山等原生态自然景区,结合地方燕子石、锡雕、糖瓜、莱芜香肠、传统老干烘茶等地方特色产品开展非遗文化游,发挥“非遗活化”典型示范作用。
(五)打造“特色小吃文化”,带动旅游附属产业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莱芜地方小吃种类繁多,味美可口,我们将特色小吃(花椒鸡、雪野鱼、莱芜火烧、羊肉汤、块豆腐)在各个景区集中起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统一部署统一装修,不仅带给游客视觉感受,还要让游客学习到地方文化品尝到地方美食。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列举山东省莱芜区在响应国家和省政府提出的“文旅双向融合”方案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创新路径,针对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几项优化措施,力争将高品位文化旅游形式作为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重点,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同时,将地方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特色产业中,以便我国特色旅游业更加平稳、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颖.推进文旅融合展现水韵磁州[N].邯郸日报,2021-09-10(002).
[2]张岳军.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苏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21(09):47-50.
[3]李萍.文旅融合下革命纪念地旅游项目策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8):40-41.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莱芜区文化旅游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文化旅游部门的努力下,以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抓手,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文化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本区已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钢博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成功打造了民间艺术大舞台、消夏晚会文化品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旅游业方面,该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就生态环境而言,林地、草地集中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9%以上,是难得的天然氧吧;境内有许多山地,莲花山、云台山、笔架山等山脉相连,独具特色,水资源丰富,大汶河横跨北部,莲花河、新乌江等河流贯穿整个流域,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现在,旅游区有两个国家4A景区,两个3A景区,两个2A景区。更值得期待的是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如鲁长城遗址、汉武帝行宫、夹谷会盟、黄巢落马、安期生传奇等,还有"汶水西流"、"汉武帝行宫"、"夹谷会"、黄巢落马、安期生传奇"等人文景观。另外,牛泉花椒、高庄芹菜、鄂庄名菜等特色产品也为该地区的旅游开发注入了更多的内涵。但由于各个景区之间的竞争、特色不清等客观实际,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旅游双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业日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旅游者出于对异地和异质文化探求与体验的需求,在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时,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享受到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现阶段,文化与旅游双向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旅游”兴起并發展迅速;文化体验式成为游客热衷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文化创意游将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力引擎;(文化旅游呈现产品结构多元,消费结构多样化态势。
二、新时期文化旅游双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莱芜区为例
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岁诞辰,莱芜区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文化旅游在全区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莱芜区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1)总体发展弱小,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处于“弱”、小而散”的状态,文化旅游企业少,文化旅游品牌化程度低,文化旅游品牌化程度低,文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2)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优势发挥不足。当前,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精品程度不高,拉动文化旅游的龙头产品尚未形成,旅游产业仍以旅游、休闲、主题婚纱摄影为主,对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力度不够。(3)文化和旅游业未能进一步深入融合。当前,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的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各自的立足点,未能将文化有效地注入到旅游中,旅游开发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观光旅游,没有生命力。
三、新时期探索文化旅游双向融合新策略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文化旅游创意与资源开发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对旅游活动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的一种规范。实现文化旅游内涵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通过文创产品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将文化产业与旅游景点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旅游”,将VR、AR、全息影像等高科技元素融合,形成多元展示方式。加强衍生文创服务的共享与开发,使文创商店成为旅游景点的"最后一间展厅",让游客通过科技手段把当地文物、文化带回家,让文化“活”起来。与此同时,还应推进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戏院、图书馆等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宜游化改造,以提升服务水平,创造互动的文旅生活新空间。
(二)通过打造文化展演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乡愁》、《孟姜女传奇》等故事家喻户晓,制作精良,融入景区旅游项目毕竟带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消夏文艺晚会》已经展演多年,现已成为名优剧目。联欢会可结合当地民俗特色、莱芜梆子、花鼓、花鼓等传统表演形式,将消夏文艺晚会作为旅游线路的一部分,在旅游黄金季节组织游客晚上前来观看,让游客更直接地感受地域文化氛围。
(三)围绕文化遗产廊道,打造文旅融合风景道
重点依托嬴城遗址、牟国故城、齐长城三大线性文化遗产,以交通干线为载体,以特色人文景观、名镇名村、农家乐为支撑,全面推动文化遗产风景廊道建设,鼓励发展自驾游、自助游等。
(四)探索文化原生态区,促进文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依托雪野湖、房干森林公园、天山仙人谷、龙山等原生态自然景区,结合地方燕子石、锡雕、糖瓜、莱芜香肠、传统老干烘茶等地方特色产品开展非遗文化游,发挥“非遗活化”典型示范作用。
(五)打造“特色小吃文化”,带动旅游附属产业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莱芜地方小吃种类繁多,味美可口,我们将特色小吃(花椒鸡、雪野鱼、莱芜火烧、羊肉汤、块豆腐)在各个景区集中起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统一部署统一装修,不仅带给游客视觉感受,还要让游客学习到地方文化品尝到地方美食。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列举山东省莱芜区在响应国家和省政府提出的“文旅双向融合”方案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创新路径,针对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几项优化措施,力争将高品位文化旅游形式作为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重点,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同时,将地方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特色产业中,以便我国特色旅游业更加平稳、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颖.推进文旅融合展现水韵磁州[N].邯郸日报,2021-09-10(002).
[2]张岳军.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苏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21(09):47-50.
[3]李萍.文旅融合下革命纪念地旅游项目策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