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出发,探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何时呈现教科书中的标题,进而探索课堂教学每个环节应如何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关键词:数学课题;标题;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就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点题教学行为。根据所听的教师日常授课的总结发现,这一教学行为数学教师的做法通常是百花齐放的,例如有的教师会直接开门见山,新知开始就直接点题,使学生对即将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产生期待感;有的教师则是在引领学生分析新知之后,在师生共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点题,使学生对新知的感悟升华;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忽视了点题。“点题”这一教学环节绝是不是不可缺少的呢?‘“点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符合新知产生规律的点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浑然一体;不符合其规律的点题若不合时机,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协调,感觉生硬牵强,对学生理解新知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起负面作用。那么究竟何时“点题”更好、更科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把初中数学教材中每小节的标题与对应教学内容的关系来看,我认为标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把本节课的新知的名称作为标题。例如:有理数、数轴、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配方法等;第二类是把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组合起来作为标题。例如: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第三类是以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的特征或任务作为标题。如,从数据谈节水、瓶子里有多少粒豆子、看图时的错觉、生日相同的概率等。
第一类标题,它是即将学习的新知的名称,即表达的是新知的符号,所以,只有在学生完全学习了新知识的以后才能明确其含义。这类标题所指明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所以,这一类标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还是循序渐进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点题都应当放在新知识生成之后,在学生充分反思新知形成过程的基础之后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节课标题的含义,也可以把点题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小结中。如果教师能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引导学生自行点题,这样会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学习重点的理解把握。对于这类标题,如果在上课之前就直接点题,学生是很难理解到它的含义,那么这样的点题只能是走走形式而已,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类标题,它是利用学生大脑学过的数学概念组合而成的,利用这些已有的数学概念,学生就可能猜出本节新课学习的基本内容,如果教师再加以适引导,学生基本上能够弄清楚本节课的新知。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这一课时,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深刻理解了正数加法的含义,并在本节课新知之前就学习了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所以,学生可以从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的标题中获取即将学习新知的信息,对新知会产生期待心理。所以,这一类标题,随意性比较强,教师既可在上课之前点题,也可以在新知形成之后点题,并且不受新课教学方法的制约。
第三类标题,它是由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特征而命名的,从标题上很难猜想到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数学新知,所以,这类标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任何暗示作用,学生很难从中产生具体的心里定位。例如,在“你今年几岁了”中讲授的是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但是从标题本身看,却没有提供任何有关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信息。如果教师直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学生会茫然。说明这一类标题确实不适合在上课之初进行点题。这一类标题在课堂教学中的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当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出发共同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之后,学生的关注点从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到形式化的数学知识上来,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具体的问题发展到一般性的数学符号和符号上来,此时若在回到起始的问题上,利用问题情境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就是非常不合适的。所以,由于这一类标题始终与问题情境紧密联系的,因此,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必须在问题情境提出之后立即点题,否则学生的思维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感到茫然。
综上所述,每节课的画龙点睛的时间应当取决于本节课的标题与授课内容的关系,我认为对于第一类标题,点题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新知识发生后进行;对于第二类标题,点题的时间比较随意,既可以在新知识发生前也可以在新知识发生后进行;对于第三类标题,点题的时间必须在情景出现之后马上呈现。
参考文献:
[1]陈巧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32期.
[2]李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年3期.
[3]刘长慧.对初中数学课堂教“标题”的几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8期
关键词:数学课题;标题;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就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点题教学行为。根据所听的教师日常授课的总结发现,这一教学行为数学教师的做法通常是百花齐放的,例如有的教师会直接开门见山,新知开始就直接点题,使学生对即将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产生期待感;有的教师则是在引领学生分析新知之后,在师生共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点题,使学生对新知的感悟升华;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忽视了点题。“点题”这一教学环节绝是不是不可缺少的呢?‘“点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符合新知产生规律的点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浑然一体;不符合其规律的点题若不合时机,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协调,感觉生硬牵强,对学生理解新知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起负面作用。那么究竟何时“点题”更好、更科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把初中数学教材中每小节的标题与对应教学内容的关系来看,我认为标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把本节课的新知的名称作为标题。例如:有理数、数轴、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配方法等;第二类是把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组合起来作为标题。例如: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第三类是以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的特征或任务作为标题。如,从数据谈节水、瓶子里有多少粒豆子、看图时的错觉、生日相同的概率等。
第一类标题,它是即将学习的新知的名称,即表达的是新知的符号,所以,只有在学生完全学习了新知识的以后才能明确其含义。这类标题所指明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所以,这一类标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还是循序渐进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点题都应当放在新知识生成之后,在学生充分反思新知形成过程的基础之后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节课标题的含义,也可以把点题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小结中。如果教师能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引导学生自行点题,这样会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学习重点的理解把握。对于这类标题,如果在上课之前就直接点题,学生是很难理解到它的含义,那么这样的点题只能是走走形式而已,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类标题,它是利用学生大脑学过的数学概念组合而成的,利用这些已有的数学概念,学生就可能猜出本节新课学习的基本内容,如果教师再加以适引导,学生基本上能够弄清楚本节课的新知。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这一课时,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深刻理解了正数加法的含义,并在本节课新知之前就学习了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所以,学生可以从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的标题中获取即将学习新知的信息,对新知会产生期待心理。所以,这一类标题,随意性比较强,教师既可在上课之前点题,也可以在新知形成之后点题,并且不受新课教学方法的制约。
第三类标题,它是由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特征而命名的,从标题上很难猜想到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数学新知,所以,这类标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任何暗示作用,学生很难从中产生具体的心里定位。例如,在“你今年几岁了”中讲授的是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但是从标题本身看,却没有提供任何有关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信息。如果教师直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学生会茫然。说明这一类标题确实不适合在上课之初进行点题。这一类标题在课堂教学中的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当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出发共同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之后,学生的关注点从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到形式化的数学知识上来,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具体的问题发展到一般性的数学符号和符号上来,此时若在回到起始的问题上,利用问题情境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就是非常不合适的。所以,由于这一类标题始终与问题情境紧密联系的,因此,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必须在问题情境提出之后立即点题,否则学生的思维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感到茫然。
综上所述,每节课的画龙点睛的时间应当取决于本节课的标题与授课内容的关系,我认为对于第一类标题,点题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新知识发生后进行;对于第二类标题,点题的时间比较随意,既可以在新知识发生前也可以在新知识发生后进行;对于第三类标题,点题的时间必须在情景出现之后马上呈现。
参考文献:
[1]陈巧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32期.
[2]李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年3期.
[3]刘长慧.对初中数学课堂教“标题”的几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