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攀钢)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决策、周恩来同志亲自指挥、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首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40年来,攀钢靠科技起家,靠创新发展,依靠自主创新不仅实现了钢铁的合理经济规模,而且实现了钒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升了攀钢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攀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历史。创新事业孕育了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激励着创新事业。
塑魂
——着力彰显创新的价值追求
“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 的基本内核是创新精神、突出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自强、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勇挑重担、敬业奉献、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奋斗精神;视昨天为零,与时俱进、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创新意志;干实事、求实效、增实力、创实业、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开拓进取的创新品格。
攀钢历届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对攀钢改革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旗帜鲜明地指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构成攀钢核心竞争力”;明确要求,“各子(分)公司、厂矿单位领导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创新,不抓管理是失职,不抓创新是不称职”;始终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攀钢改革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攀钢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企业共生英雄的创新行为对全体员工的示范导向作用。从1996年开始,攀钢坚持每三年进行一次“攀钢英杰”的评选,每次评选6~10人。攀钢英杰是攀钢各条战线勇于创新的典型和模范,是攀钢精神的人格化代表、攀钢价值理念的“代言人”。英杰产生后,随之开展的“英杰讲、讲英杰”主题系列活动,在全公司掀起了学习宣传攀钢英杰的热潮。2003年以来,攀钢先后树立和大力宣传了“技改闯将”孙善武、钒钛专家陈厚生、钒氮合金主研人孙朝晖等一大批时代楷模,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充分挖掘和广泛宣传反映创新价值理念的典型故事,让创新理念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可亲可信。1995年,攀钢编撰了《国魂托起的钢城》,系统阐述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艰苦历程和攀钢精神的孕育过程,突出了创新精神在攀钢的体现;1997年和2005年,在攀钢二期和三期工程结束之际,攀钢编辑出版了《裂谷丰碑》和《梦想在裂谷中腾飞》,热情讴歌了攀钢人在工程建设中践行创新理念的动人故事;2003年,攀钢开展了征集攀钢人故事和攀钢人格言活动,出版发行了《攀钢人故事》;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攀钢连续三年编撰出版了《攀钢文化台历》,让攀钢职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创新理念的认知和认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攀钢全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
强基
——大力构筑创新体制和机制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攀钢注重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努力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的固化于制,并渗透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制度体现创新理念、用制度强化创新意识、用制度规范创新行为。
建立独具攀钢特色的创新模式。攀钢按照资源配置系统优化的原则,整合资源配置,理顺管理关系,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公司级科技攻关队、厂矿技术工作队三个层次抓创新的模式。其中,技术中心负责研究公司重大战略问题,密切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重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科技攻关队负责应用研究,重点抓科技成果转化和现场服务指导;厂矿技术工作队主要为本单位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提供服务,实施“短、平、快”项目,快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三级抓创新模式,把企业中长远战略发展规划与短期重点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各个层次、各类人才的特点和作用,为创新搭建了较好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攀钢的自主创新,增强了攀钢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攀钢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从制度上充分保证创新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实现了创新效益最大化。首先,保证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和投入效果,坚持做到每年对自主研发费用的投入不低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1%。一方面积极研究利用国家鼓励技术开发投入所给予的财政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争取国家基金、政府项目及其他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寻求其它引资渠道,推动了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做到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推广一批。其次,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引进并完善实验室条件和中间试验手段,建成了连铸模拟试验、高炉还原过程模拟试验、钛白研究等20余个实验室,与长虹共同组建了产品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整合兼并重组企业科技力量,设立攀钢技术中心分部等等,从整体提升了攀钢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优势。
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攀钢始终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解决攀钢重大综合性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首先,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钢铁研究总院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在新型钒钛钢种、钒功能材料和氯化法钛白等相关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其次,加快关键技术引进步伐,解决钒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推动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化人
——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攀钢始终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坚持做到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事业生活中关爱人才,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潜力,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富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攀钢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截至2005年底,攀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 767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22人、省级专家15人、市级专家63人。
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攀钢坚持以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把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的重点,坚持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不断壮大了攀钢创新型人才队伍。攀钢出台带薪脱产学习等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广大职工参与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政策,鼓励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倡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坚持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人才进入国内知名院校深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攀钢二期、三期工程引进国外装备和技术的过程中,攀钢坚持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外企业实地学习,组织自己的专家与外国专家一道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和智力引进。针对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吸引人才难度较大的现状,攀钢积极调整人才工作思路,坚持人才引进与智力引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政策,吸引企业紧缺的各类人才为攀钢所用。第一,建立多种形式的引人渠道,千方百计地改善引进人才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示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和舞台。2006年,攀钢引进了全国重点高校重点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400余名。第二,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智渠道。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利用技术咨询、短期工作、课题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人才和智力为攀钢工作。第三,采取在大城市建立攀钢技术中心分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办所等多种途径,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第四,设立了攀钢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吸纳企业急需的和关键技术应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到攀钢工作,为攀钢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奉献聪明才智。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首先,坚持把为人才提供事业平台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近年来,攀钢实行了重大项目对内对外招投标和项目负责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实行择优上岗。其次,改进和完善分配办法,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加大对有突出贡献员工的奖励力度,对在关键、核心工艺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在2005年攀钢科技大会上,公司对钒氮合金项目给予的奖励达到80万元,给予个人的一次性最高奖励达到10万元。从1997年起,攀钢每三年进行一次技术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和技能拔尖人才的评选,2006年表彰技术带头人146名,每人每月享受1 000元津贴;青年拔尖人才440人,每人每月享受600元津贴;技能拔尖人才453人,每人每月享受600元津贴。再次,实施形式多样的社会价值激励。坚持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授予攀钢英杰和攀钢标兵等荣誉称号,推荐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全国、省、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国家、部省级劳动模范等,给予优秀人才突出的社会地位和各种荣誉。
创牌
——强力打造攀钢品牌
长期以来,攀鋼高度重视全员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的激励、培育和引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了全体员工参与创新、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创新合力,结出了自主创新的累累硕果。
持续技术创新奠定了攀钢国内钢轨领先地位
攀钢开发的PD3、PG4钢轨在我国重载铁路干线上运行,综合性能超过日本、法国生产的世界名牌钢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余热热处理钢轨技术全球独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成功运行的生产线;主要铺设攀钢钢轨的中国第一条时速200公里准高速铁路秦皇岛—沈阳于2001年通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高速钢轨的历史。2005年,攀钢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时速350公里的100米长尺高速钢轨已发往海南、陕西试用试铺,效果良好。铁道部领导认为:攀钢是国内目前唯一真正能生产高速铁路钢轨的企业;2006年7月,青藏铁路顺利通车,攀钢钢轨占总供货量的70%,进一步树立了攀钢钢轨的品牌形象。目前,攀钢能按世界上最先进的标准生产各种钢轨,国内钢轨主要技术标准均由攀钢负责起草,攀钢重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依靠自主创新,攀钢成为世界实力最强的产钒企业
攀钢充分利用钒钛共生矿资源,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条件下,历经雾化提钒、转炉提钒、钒氧化物及钒合金的自主开发,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攀钢钒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尤其是钒氮合金的研发成功,打破了美国人20多年全球独家垄断,而且在技术上超过美国公司。2005年美国战略矿物公司总裁的高级技术顾问来到攀钢,面对现实,终于不得不承认“攀钢的技术更先进”,“中国人了不起”。目前,攀钢自主开发的提钒及钒产品技术被国际同行公认为世界领先,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外企业纷纷要求转让技术。最近,攀钢已和新西兰钢铁公司达成协议,为该公司改进提钒工艺提供技术支持。中国钒产业已成为我国目前为数不多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从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依靠组合创新,攀钢已成为中国钛产业的领军企业
经过十几年持续努力,攀钢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从选铁尾矿中选出钛精矿,并不断突破国际上细粒级选矿的禁区,扩大利用规模,2005年钛精矿年产量已达25.5万吨,大大缓解了国内钛资源短缺的瓶颈;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长期被少数跨国公司封锁垄断,攀钢打破垄断,掌握了氯化法钛白核心技术——氧化器技术,为我国建设大型氯化法钛白生产线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开展自主创新,独创出专用型高档造纸钛白、化纤钛白的常压水解技术;掌握了纳米钛白制备和应用技术,钛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依靠自主创新,攀钢取得了明显的科研技术优势
自建成投产以来,攀钢获科技进步奖项目数居行业内各企业之首,共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2 291项,其中部、省级成果232项,厅、市级成果226项。共有1 426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等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转炉提钒工艺的开发与优化”等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申请专利495项,获专利权301项,其中获美国专利3项。
2006年6月,攀钢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央企业之一,被中宣部确定为自主创新的典型单位,接受了中央媒体的集中采访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2006年7月,攀钢跻身于全国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
(责任编辑:罗志荣)
塑魂
——着力彰显创新的价值追求
“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 的基本内核是创新精神、突出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自强、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勇挑重担、敬业奉献、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奋斗精神;视昨天为零,与时俱进、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创新意志;干实事、求实效、增实力、创实业、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开拓进取的创新品格。
攀钢历届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对攀钢改革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旗帜鲜明地指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构成攀钢核心竞争力”;明确要求,“各子(分)公司、厂矿单位领导必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创新,不抓管理是失职,不抓创新是不称职”;始终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攀钢改革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攀钢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企业共生英雄的创新行为对全体员工的示范导向作用。从1996年开始,攀钢坚持每三年进行一次“攀钢英杰”的评选,每次评选6~10人。攀钢英杰是攀钢各条战线勇于创新的典型和模范,是攀钢精神的人格化代表、攀钢价值理念的“代言人”。英杰产生后,随之开展的“英杰讲、讲英杰”主题系列活动,在全公司掀起了学习宣传攀钢英杰的热潮。2003年以来,攀钢先后树立和大力宣传了“技改闯将”孙善武、钒钛专家陈厚生、钒氮合金主研人孙朝晖等一大批时代楷模,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充分挖掘和广泛宣传反映创新价值理念的典型故事,让创新理念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可亲可信。1995年,攀钢编撰了《国魂托起的钢城》,系统阐述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艰苦历程和攀钢精神的孕育过程,突出了创新精神在攀钢的体现;1997年和2005年,在攀钢二期和三期工程结束之际,攀钢编辑出版了《裂谷丰碑》和《梦想在裂谷中腾飞》,热情讴歌了攀钢人在工程建设中践行创新理念的动人故事;2003年,攀钢开展了征集攀钢人故事和攀钢人格言活动,出版发行了《攀钢人故事》;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攀钢连续三年编撰出版了《攀钢文化台历》,让攀钢职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创新理念的认知和认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攀钢全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
强基
——大力构筑创新体制和机制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攀钢注重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努力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的固化于制,并渗透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制度体现创新理念、用制度强化创新意识、用制度规范创新行为。
建立独具攀钢特色的创新模式。攀钢按照资源配置系统优化的原则,整合资源配置,理顺管理关系,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公司级科技攻关队、厂矿技术工作队三个层次抓创新的模式。其中,技术中心负责研究公司重大战略问题,密切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重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科技攻关队负责应用研究,重点抓科技成果转化和现场服务指导;厂矿技术工作队主要为本单位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提供服务,实施“短、平、快”项目,快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三级抓创新模式,把企业中长远战略发展规划与短期重点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各个层次、各类人才的特点和作用,为创新搭建了较好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攀钢的自主创新,增强了攀钢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攀钢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从制度上充分保证创新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实现了创新效益最大化。首先,保证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和投入效果,坚持做到每年对自主研发费用的投入不低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1%。一方面积极研究利用国家鼓励技术开发投入所给予的财政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争取国家基金、政府项目及其他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寻求其它引资渠道,推动了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做到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推广一批。其次,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引进并完善实验室条件和中间试验手段,建成了连铸模拟试验、高炉还原过程模拟试验、钛白研究等20余个实验室,与长虹共同组建了产品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整合兼并重组企业科技力量,设立攀钢技术中心分部等等,从整体提升了攀钢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优势。
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攀钢始终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解决攀钢重大综合性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首先,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钢铁研究总院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在新型钒钛钢种、钒功能材料和氯化法钛白等相关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其次,加快关键技术引进步伐,解决钒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推动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化人
——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攀钢始终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坚持做到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事业生活中关爱人才,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潜力,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富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攀钢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截至2005年底,攀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 767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22人、省级专家15人、市级专家63人。
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攀钢坚持以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把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的重点,坚持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不断壮大了攀钢创新型人才队伍。攀钢出台带薪脱产学习等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广大职工参与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政策,鼓励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倡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坚持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人才进入国内知名院校深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攀钢二期、三期工程引进国外装备和技术的过程中,攀钢坚持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外企业实地学习,组织自己的专家与外国专家一道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和智力引进。针对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吸引人才难度较大的现状,攀钢积极调整人才工作思路,坚持人才引进与智力引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政策,吸引企业紧缺的各类人才为攀钢所用。第一,建立多种形式的引人渠道,千方百计地改善引进人才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示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和舞台。2006年,攀钢引进了全国重点高校重点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400余名。第二,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智渠道。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利用技术咨询、短期工作、课题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人才和智力为攀钢工作。第三,采取在大城市建立攀钢技术中心分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办所等多种途径,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第四,设立了攀钢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吸纳企业急需的和关键技术应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到攀钢工作,为攀钢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奉献聪明才智。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首先,坚持把为人才提供事业平台放在第一位,建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近年来,攀钢实行了重大项目对内对外招投标和项目负责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实行择优上岗。其次,改进和完善分配办法,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加大对有突出贡献员工的奖励力度,对在关键、核心工艺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在2005年攀钢科技大会上,公司对钒氮合金项目给予的奖励达到80万元,给予个人的一次性最高奖励达到10万元。从1997年起,攀钢每三年进行一次技术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和技能拔尖人才的评选,2006年表彰技术带头人146名,每人每月享受1 000元津贴;青年拔尖人才440人,每人每月享受600元津贴;技能拔尖人才453人,每人每月享受600元津贴。再次,实施形式多样的社会价值激励。坚持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授予攀钢英杰和攀钢标兵等荣誉称号,推荐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全国、省、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国家、部省级劳动模范等,给予优秀人才突出的社会地位和各种荣誉。
创牌
——强力打造攀钢品牌
长期以来,攀鋼高度重视全员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的激励、培育和引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了全体员工参与创新、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创新合力,结出了自主创新的累累硕果。
持续技术创新奠定了攀钢国内钢轨领先地位
攀钢开发的PD3、PG4钢轨在我国重载铁路干线上运行,综合性能超过日本、法国生产的世界名牌钢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余热热处理钢轨技术全球独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成功运行的生产线;主要铺设攀钢钢轨的中国第一条时速200公里准高速铁路秦皇岛—沈阳于2001年通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高速钢轨的历史。2005年,攀钢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时速350公里的100米长尺高速钢轨已发往海南、陕西试用试铺,效果良好。铁道部领导认为:攀钢是国内目前唯一真正能生产高速铁路钢轨的企业;2006年7月,青藏铁路顺利通车,攀钢钢轨占总供货量的70%,进一步树立了攀钢钢轨的品牌形象。目前,攀钢能按世界上最先进的标准生产各种钢轨,国内钢轨主要技术标准均由攀钢负责起草,攀钢重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依靠自主创新,攀钢成为世界实力最强的产钒企业
攀钢充分利用钒钛共生矿资源,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条件下,历经雾化提钒、转炉提钒、钒氧化物及钒合金的自主开发,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攀钢钒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尤其是钒氮合金的研发成功,打破了美国人20多年全球独家垄断,而且在技术上超过美国公司。2005年美国战略矿物公司总裁的高级技术顾问来到攀钢,面对现实,终于不得不承认“攀钢的技术更先进”,“中国人了不起”。目前,攀钢自主开发的提钒及钒产品技术被国际同行公认为世界领先,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外企业纷纷要求转让技术。最近,攀钢已和新西兰钢铁公司达成协议,为该公司改进提钒工艺提供技术支持。中国钒产业已成为我国目前为数不多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从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依靠组合创新,攀钢已成为中国钛产业的领军企业
经过十几年持续努力,攀钢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从选铁尾矿中选出钛精矿,并不断突破国际上细粒级选矿的禁区,扩大利用规模,2005年钛精矿年产量已达25.5万吨,大大缓解了国内钛资源短缺的瓶颈;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长期被少数跨国公司封锁垄断,攀钢打破垄断,掌握了氯化法钛白核心技术——氧化器技术,为我国建设大型氯化法钛白生产线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开展自主创新,独创出专用型高档造纸钛白、化纤钛白的常压水解技术;掌握了纳米钛白制备和应用技术,钛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依靠自主创新,攀钢取得了明显的科研技术优势
自建成投产以来,攀钢获科技进步奖项目数居行业内各企业之首,共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2 291项,其中部、省级成果232项,厅、市级成果226项。共有1 426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等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转炉提钒工艺的开发与优化”等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申请专利495项,获专利权301项,其中获美国专利3项。
2006年6月,攀钢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央企业之一,被中宣部确定为自主创新的典型单位,接受了中央媒体的集中采访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2006年7月,攀钢跻身于全国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