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义务。然而,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做儿女的要想在老人跟前尽一份孝心,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有些人身在外地或工作忙碌,难以抽出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甚至过年过节也不能回家和老人团聚。无奈之下,有的人别出心裁,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尽孝心。于是,在一些地方兴起了一种所谓的“代孝”业务——子女出钱,请人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陪吃、陪聊、陪过节等各种“孝心”服务。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法定义务。可做子女的不亲力亲为,而是用金钱雇请他人代替尽孝心,这种买卖方式老人们心理上是否接受,是否符合情理法理?现代人又该如何应对精神养老难题?
雇人陪父母聊天吃饭
赵本山、宋丹丹合作的小品《钟点工》,说的就是儿子花钱请人陪父母聊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并非杜撰,在现如今的生活当中,就真有不少人由于工作忙,或者没跟父母住同一个城市,很难做到经常回家探望老人,不得不花钱雇人陪老人聊天。
张旭是湖南益阳人,多年前离开老家来长沙做生意,经过艰苦打拼,如今家底殷实、生活富裕,在长沙安了家。为此,张旭把年迈的母亲从益阳乡下接到长沙一起生活。可是,由于张旭和妻子要忙生意,无暇陪伴母亲。老人每天除了看看电视,到楼下的花园里散散步,其余时间就只能独自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发呆。老母亲多次闹着要回老家。无奈,张旭只好去家政公司雇了一个人来陪母亲聊天。
张旭雇的陪聊人员谭大姐,是一位来自长沙市郊的中年妇女,她性格温柔,善解人意,能说一口地道的长沙话,与张旭的母亲交流起来十分投缘。除了陪聊天,谭大姐还负责为张旭的母亲做饭、料理家务,张母很满意,从此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唉声叹气,闹着要回老家了。
记者了解到,像张旭这样由于工作忙没时间,或是在外地工作离父母太远的子女,有不少出钱请人陪父母聊天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代孝”需求,一些家政公司除了提供月嫂、保姆、护理工及家教以外,还多了一项“陪聊”服务。长沙某家政公司赵经理说,他们推出“陪聊”服务以来,已占到老人家政服务量的三分之一,“陪聊”的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身体健康、日常起居不需要帮助的老人,“陪聊”人员月工资1500元左右,雇主还管吃住。
俗话说,人多吃饭自然香。一个人吃饭,哪怕是山珍海味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现实中,很多子女不在身边的单身老人,经常是一个人吃饭。为此,有的子女就想了一个办法:请人陪老人吃饭。
徐大伯的儿子儿媳在广州工作,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独居长沙。作为大学退休教师,他每月有养老金,还有医疗保险,生病住院可以报销,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可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却怎么也填补不了徐大伯精神上的空虚。“我最希望的是能有人陪我一起吃饭。”徐大伯跟儿子儿媳说出了心里话,他说一个人吃饭没意思,再好的菜,他每餐也只能吃半碗饭。听了父亲的话,儿子儿媳觉得自己不能经常陪父亲一起吃饭,心里有愧,于是就找到家政服务人员小汪,请她在为父亲提供家政服务之外,再陪他一起吃饭,每月增加500元工资。小汪满口答应。小汪的饭菜做得可口,还陪着徐大伯一起吃,边吃边聊天。这样一来,徐大伯每餐饭都吃得很香,心情也开朗了不少。
雇人陪父母过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在外地工作的子女都会回家陪父母过年。可对于哈尔滨市的李玉老两口来说,这个愿望多年来都成了奢望。李玉老两口70多岁,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已经有三四年没回家过春节了。左邻右舍过年都是团圆欢喜,只有李玉家没有任何欢乐气氛,老两口四目相对,茶饭无味。虽然儿子儿媳每年从国外寄回的钱物不少,可是老两口还是闷闷不乐,感到生活没有意思。
今年春节前,两个儿子给李玉老两口打来电话,说再也不能让爸妈像过去那样孤单寂寞地过年了。虽然他们仍不能回来,但要让家里热闹起来,说要雇人到家里来陪爸妈过年。尽管两位老人嘴上推辞,其实心里还是很希望有人来陪他们一起过年的。
果然,两个儿子委托朋友帮父母物色了人选。前来陪伴李玉老两口的是一对来自农村的张姓中年夫妇。张姓夫妇平时就在李玉家附近的农贸市场做点小生意。由于父母都不在人世,他们也不需要回老家过年了。张姓夫妇从腊月二十九就带着孩子搬到李玉家。两家商量好,从腊月二十九到大年初六,一直在一起过,价格1000元,正月十五另算。大年初三那天,张姓夫妇陪李玉老两口玩扑克,他们3岁的孩子在旁边不停地叫李玉老两口爷爷奶奶。李玉说,好几个春节家中都没有笑声了,今年春节过得最高兴。
除了工作繁忙,现在的独生子女结婚成家,逢年过节,夫妻双方要面临回哪个父母家的两难选择。辽宁大连的章岐夫妇,双方父母都70多岁。过去几年,虽然夫妇俩轮流在两个家过年,但每年总还是有一方父母没有人陪伴。去年春节前,想到老父亲又是一个人,章岐早早就到家政公司雇了一个保姆——48岁的杨女士,请她在春节期间帮父亲做饭,陪他聊天说话。
除夕前一天,杨女士就来到章岐的父亲家,帮他拖地、擦桌椅。看到天气晴朗,杨女士又主动帮助章岐的父亲把床单、衣服洗了晒干,将床铺铺好,还根据老人的喜好,帮他准备了年货。
除夕那天,杨女士早早来到老人家里准备饭菜。傍晚时分,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同时,还有各种丰盛的菜肴。平日里,章岐的父亲都是自己凑合着吃饭,很少吃到这样色香味俱全的可口饭菜。老人一边吃一边夸杨女士的手艺好……
吃完饭,杨女士洗刷完毕,准备离开。章岐的父亲说:“等会儿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再走,你陪我聊聊天吧。”杨女士点头答应了。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他们边看边聊,就像一对父女。不知不觉就到了零点时分,杨女士连忙双手作揖,向章岐的父亲拜年。老人连声道谢,心里乐开了花。此时,章岐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小儿子也打来电话拜年、问好。老人手握电话,满脸堆笑地回答:“有人陪我过年,我一点也不寂寞,高兴着呢!”
子女该不该花钱买孝心?
子女雇人代替自己给父母尽精神赡养义务,虽然是无奈之举,但这种孝心买卖会不会异化孝道的原意,颠覆中国几千年来的伦理道德?花钱能不能买来真正的孝心? 支持方
吕庆怀(男,报社退休编辑):当今社会,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个人精力上来说,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子女对父母尽精神赡养义务。子女要忙工作、创业,还要养育年幼的孩子,加上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能否花很多时间去照料陪伴年迈的父母,这得打一个问号。尽孝心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和法定义务,但到底该怎么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子女花钱雇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这种“孝亲代理”,不失为一个解决精神赡养难的好办法,应当支持。
陈春仁(男,湘潭大学社会学教授):子女花钱雇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虽然把精神赡养商业化了,有买卖孝心之嫌,但这样的“代孝”确实给儿女提供了方便。我认为,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只要事实上尽了孝心,即便不能亲力亲为,也未必就会影响亲情传播。恰恰相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公众选择表达孝道的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群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孝道,既是对孝道最有效的传承,也是社会的进步。如果拘泥于迂腐的、单一的孝道,譬如死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反而让自己勉为其难,使尽孝成了一种负担,更不利于孝道的发扬光大。
李芳(女,家政服务公司经理):“常回家看看”,唱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请人“代孝”也未尝不可。其实,“代孝”自古就有。古代将士征战沙场、秀才赴京赶考等外出较久时,常常委托至亲好友代为尽孝。过去请人代为尽孝,大家多少都有些时间,而且这种礼尚往来还有助于增进感情。现在,你忙,我忙,大家忙,且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即便想请亲友代孝,也勉为其难。商业化的“代孝”,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花钱雇人代替自己行孝,其实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反对方
张艳(女,律师事务所律师):子女花钱雇人代替自己行孝,固然是无奈之举,但这种用金钱买来的孝心,并非长久之计。有个众所周知的广告:下班时分,一位老太太做了一大桌饭菜等待儿女们回来,结果接到儿女们一连串电话,每个人都在电话那头说忙,不能回来。最后老太太只能面对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孤单地拿起筷子……这时,如果有一个代孝公司的人上门陪老太太吃饭,也许能够暂时缓解一下老太太的心情。然而,陪吃饭的人一走,老太太还是会陷入孤单寂寞。这说明花钱雇人代孝只是临时之举,亲力亲为才是儿女尽孝的本分,孝心无人能够代替。
杨洲(男,某托老所经理):子女因各种原因,花钱请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未尝不可。但这种“代孝”模式一旦升级为产业,孝心成了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商品,亲情将被异化。常听说在一些高档的养老院里,设施齐全,护理精心,价格不菲,但老人被送进去之后,却再也不见儿女来探望。也许儿女们认为,自己花钱请人代为照顾父母已经是在尽孝,但他们真的懂得老人的心吗?老人们最期待的时刻就是儿女探望之日,那种快乐是别人无论如何也给不了的,哪怕是一分钟,他们都会满足。
刘军红(女,老龄化问题专家):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繁荣,老人们温饱不愁。在这样的情形下,孝心的内涵更多的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体贴,更多的应该是精神意义上的给予。子女花钱请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虽然解决了行孝的一时之难,分担了一时之忧,却不能完全代替儿女对父母心理上的慰藉。老人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问候,而不是金钱买来的替代品。
刘一祯(女,中国敬老形象大使、空政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可怜天下父母心。抚养儿女,做父母的总是忘我地付出,而儿女报答父母,则很难做到忘我。哪怕是儿女对自己不孝,父母也总是处处为他们找说辞,不愿儿女背上不孝的名声。其实,许多做父母的,并不需要儿女天天守着自己,只盼望儿女一个关爱的电话、一句暖心的问候,来温暖他们的心灵。但是,今天有许多做子女的总是以“忙”为借口来推辞尽孝的本分,孝之美德往往被一个“忙”字遮掩。虽然时代在变,但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里的孝道不能丢,它呼唤每一个做子女的孝心至上,“常回家看看”。
精神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老龄化、城市化、独生子女、空巢家庭……各种社会现实使得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个社会难题,并非简单地花钱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家庭、社会以及老年人本身共同努力来解决。
其一: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不能单靠子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养老体系,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
一方面,要拓展养老服务业务范畴,要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多地发展医养结合和有心理慰藉服务的养老院、托老所以及建立社区老年食堂,由政府出资建设或采取民办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又能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要加快为老组织建设。虽然有的家政公司有陪聊、陪吃饭、陪过节等为老服务项目,但收费不低,子女负担较重。建议街道、社区统一建立陪聊队等义工组织,免费上门陪空巢老人聊天、吃饭、过节,给他们送去欢乐,帮他们排解孤单寂寞。
再一方面,要建立鼓励子女对长辈尽精神赡养义务的规章制度。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孝道作为衡量公民价值的标准之一,一条条措施正不断制定,比如《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修订草案规定,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开建公务员信用档案中,尊老将成为公务员晋升评先的重要依据。有的地方政府规定,每逢父母、岳父母过生日,党政干部必须休假一天陪伴长辈。
其二:空巢老人需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健全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给空巢老人提供了精神养老的条件。但要想晚年不再孤单寂寞,还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其三:子女应多抽时间陪伴父母。“衣食无忧,内心孤独;儿女双全,无人交流。”有人用16个字概括当今老年人的尴尬处境。不少儿女在外地甚至海外工作学习,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回家陪伴父母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一些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儿女,也因为工作忙而无暇照料父母。有一位白领计算了自己每年回老家陪伴母亲的时间:以每年只能在春节回一次家为例,7天假期,真正在家时间不超过5天,除去聚会、应酬、睡觉、吃饭、购物的时间,真正陪伴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假设母亲今年55岁,能活到85岁,以后30年在母亲身边的时间最多也就720小时,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有2340万名空巢老人需要照料,只有10.39%的子女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有的子女花钱请人为父母尽精神赡养义务,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只要花了钱就算是尽了孝心。社会化养老做得再好,老人再想办法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比不上儿女的一声问候和近在咫尺的陪伴。精神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一项重要义务,子女无论如何也不能以各种借口放弃。
浓浓的亲情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快乐良方,精神养老不可能完全被金钱取代。在外拼搏的游子,不管工作有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回家看望一下父母,或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不要借口忙而忘记尽孝。其实,老人并不需要儿女有多少钱,当多大官,有多大名气,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平安、幸福。
〔编辑:刘波〕
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义务。然而,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做儿女的要想在老人跟前尽一份孝心,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有些人身在外地或工作忙碌,难以抽出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甚至过年过节也不能回家和老人团聚。无奈之下,有的人别出心裁,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尽孝心。于是,在一些地方兴起了一种所谓的“代孝”业务——子女出钱,请人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陪吃、陪聊、陪过节等各种“孝心”服务。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法定义务。可做子女的不亲力亲为,而是用金钱雇请他人代替尽孝心,这种买卖方式老人们心理上是否接受,是否符合情理法理?现代人又该如何应对精神养老难题?
雇人陪父母聊天吃饭
赵本山、宋丹丹合作的小品《钟点工》,说的就是儿子花钱请人陪父母聊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并非杜撰,在现如今的生活当中,就真有不少人由于工作忙,或者没跟父母住同一个城市,很难做到经常回家探望老人,不得不花钱雇人陪老人聊天。
张旭是湖南益阳人,多年前离开老家来长沙做生意,经过艰苦打拼,如今家底殷实、生活富裕,在长沙安了家。为此,张旭把年迈的母亲从益阳乡下接到长沙一起生活。可是,由于张旭和妻子要忙生意,无暇陪伴母亲。老人每天除了看看电视,到楼下的花园里散散步,其余时间就只能独自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发呆。老母亲多次闹着要回老家。无奈,张旭只好去家政公司雇了一个人来陪母亲聊天。
张旭雇的陪聊人员谭大姐,是一位来自长沙市郊的中年妇女,她性格温柔,善解人意,能说一口地道的长沙话,与张旭的母亲交流起来十分投缘。除了陪聊天,谭大姐还负责为张旭的母亲做饭、料理家务,张母很满意,从此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唉声叹气,闹着要回老家了。
记者了解到,像张旭这样由于工作忙没时间,或是在外地工作离父母太远的子女,有不少出钱请人陪父母聊天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代孝”需求,一些家政公司除了提供月嫂、保姆、护理工及家教以外,还多了一项“陪聊”服务。长沙某家政公司赵经理说,他们推出“陪聊”服务以来,已占到老人家政服务量的三分之一,“陪聊”的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身体健康、日常起居不需要帮助的老人,“陪聊”人员月工资1500元左右,雇主还管吃住。
俗话说,人多吃饭自然香。一个人吃饭,哪怕是山珍海味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现实中,很多子女不在身边的单身老人,经常是一个人吃饭。为此,有的子女就想了一个办法:请人陪老人吃饭。
徐大伯的儿子儿媳在广州工作,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独居长沙。作为大学退休教师,他每月有养老金,还有医疗保险,生病住院可以报销,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可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却怎么也填补不了徐大伯精神上的空虚。“我最希望的是能有人陪我一起吃饭。”徐大伯跟儿子儿媳说出了心里话,他说一个人吃饭没意思,再好的菜,他每餐也只能吃半碗饭。听了父亲的话,儿子儿媳觉得自己不能经常陪父亲一起吃饭,心里有愧,于是就找到家政服务人员小汪,请她在为父亲提供家政服务之外,再陪他一起吃饭,每月增加500元工资。小汪满口答应。小汪的饭菜做得可口,还陪着徐大伯一起吃,边吃边聊天。这样一来,徐大伯每餐饭都吃得很香,心情也开朗了不少。
雇人陪父母过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期间,在外地工作的子女都会回家陪父母过年。可对于哈尔滨市的李玉老两口来说,这个愿望多年来都成了奢望。李玉老两口70多岁,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已经有三四年没回家过春节了。左邻右舍过年都是团圆欢喜,只有李玉家没有任何欢乐气氛,老两口四目相对,茶饭无味。虽然儿子儿媳每年从国外寄回的钱物不少,可是老两口还是闷闷不乐,感到生活没有意思。
今年春节前,两个儿子给李玉老两口打来电话,说再也不能让爸妈像过去那样孤单寂寞地过年了。虽然他们仍不能回来,但要让家里热闹起来,说要雇人到家里来陪爸妈过年。尽管两位老人嘴上推辞,其实心里还是很希望有人来陪他们一起过年的。
果然,两个儿子委托朋友帮父母物色了人选。前来陪伴李玉老两口的是一对来自农村的张姓中年夫妇。张姓夫妇平时就在李玉家附近的农贸市场做点小生意。由于父母都不在人世,他们也不需要回老家过年了。张姓夫妇从腊月二十九就带着孩子搬到李玉家。两家商量好,从腊月二十九到大年初六,一直在一起过,价格1000元,正月十五另算。大年初三那天,张姓夫妇陪李玉老两口玩扑克,他们3岁的孩子在旁边不停地叫李玉老两口爷爷奶奶。李玉说,好几个春节家中都没有笑声了,今年春节过得最高兴。
除了工作繁忙,现在的独生子女结婚成家,逢年过节,夫妻双方要面临回哪个父母家的两难选择。辽宁大连的章岐夫妇,双方父母都70多岁。过去几年,虽然夫妇俩轮流在两个家过年,但每年总还是有一方父母没有人陪伴。去年春节前,想到老父亲又是一个人,章岐早早就到家政公司雇了一个保姆——48岁的杨女士,请她在春节期间帮父亲做饭,陪他聊天说话。
除夕前一天,杨女士就来到章岐的父亲家,帮他拖地、擦桌椅。看到天气晴朗,杨女士又主动帮助章岐的父亲把床单、衣服洗了晒干,将床铺铺好,还根据老人的喜好,帮他准备了年货。
除夕那天,杨女士早早来到老人家里准备饭菜。傍晚时分,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同时,还有各种丰盛的菜肴。平日里,章岐的父亲都是自己凑合着吃饭,很少吃到这样色香味俱全的可口饭菜。老人一边吃一边夸杨女士的手艺好……
吃完饭,杨女士洗刷完毕,准备离开。章岐的父亲说:“等会儿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再走,你陪我聊聊天吧。”杨女士点头答应了。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他们边看边聊,就像一对父女。不知不觉就到了零点时分,杨女士连忙双手作揖,向章岐的父亲拜年。老人连声道谢,心里乐开了花。此时,章岐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小儿子也打来电话拜年、问好。老人手握电话,满脸堆笑地回答:“有人陪我过年,我一点也不寂寞,高兴着呢!”
子女该不该花钱买孝心?
子女雇人代替自己给父母尽精神赡养义务,虽然是无奈之举,但这种孝心买卖会不会异化孝道的原意,颠覆中国几千年来的伦理道德?花钱能不能买来真正的孝心? 支持方
吕庆怀(男,报社退休编辑):当今社会,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个人精力上来说,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子女对父母尽精神赡养义务。子女要忙工作、创业,还要养育年幼的孩子,加上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能否花很多时间去照料陪伴年迈的父母,这得打一个问号。尽孝心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和法定义务,但到底该怎么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子女花钱雇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这种“孝亲代理”,不失为一个解决精神赡养难的好办法,应当支持。
陈春仁(男,湘潭大学社会学教授):子女花钱雇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虽然把精神赡养商业化了,有买卖孝心之嫌,但这样的“代孝”确实给儿女提供了方便。我认为,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只要事实上尽了孝心,即便不能亲力亲为,也未必就会影响亲情传播。恰恰相反,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公众选择表达孝道的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群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孝道,既是对孝道最有效的传承,也是社会的进步。如果拘泥于迂腐的、单一的孝道,譬如死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反而让自己勉为其难,使尽孝成了一种负担,更不利于孝道的发扬光大。
李芳(女,家政服务公司经理):“常回家看看”,唱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请人“代孝”也未尝不可。其实,“代孝”自古就有。古代将士征战沙场、秀才赴京赶考等外出较久时,常常委托至亲好友代为尽孝。过去请人代为尽孝,大家多少都有些时间,而且这种礼尚往来还有助于增进感情。现在,你忙,我忙,大家忙,且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即便想请亲友代孝,也勉为其难。商业化的“代孝”,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花钱雇人代替自己行孝,其实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反对方
张艳(女,律师事务所律师):子女花钱雇人代替自己行孝,固然是无奈之举,但这种用金钱买来的孝心,并非长久之计。有个众所周知的广告:下班时分,一位老太太做了一大桌饭菜等待儿女们回来,结果接到儿女们一连串电话,每个人都在电话那头说忙,不能回来。最后老太太只能面对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孤单地拿起筷子……这时,如果有一个代孝公司的人上门陪老太太吃饭,也许能够暂时缓解一下老太太的心情。然而,陪吃饭的人一走,老太太还是会陷入孤单寂寞。这说明花钱雇人代孝只是临时之举,亲力亲为才是儿女尽孝的本分,孝心无人能够代替。
杨洲(男,某托老所经理):子女因各种原因,花钱请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未尝不可。但这种“代孝”模式一旦升级为产业,孝心成了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商品,亲情将被异化。常听说在一些高档的养老院里,设施齐全,护理精心,价格不菲,但老人被送进去之后,却再也不见儿女来探望。也许儿女们认为,自己花钱请人代为照顾父母已经是在尽孝,但他们真的懂得老人的心吗?老人们最期待的时刻就是儿女探望之日,那种快乐是别人无论如何也给不了的,哪怕是一分钟,他们都会满足。
刘军红(女,老龄化问题专家):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繁荣,老人们温饱不愁。在这样的情形下,孝心的内涵更多的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体贴,更多的应该是精神意义上的给予。子女花钱请人陪父母聊天、吃饭、过节,虽然解决了行孝的一时之难,分担了一时之忧,却不能完全代替儿女对父母心理上的慰藉。老人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问候,而不是金钱买来的替代品。
刘一祯(女,中国敬老形象大使、空政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可怜天下父母心。抚养儿女,做父母的总是忘我地付出,而儿女报答父母,则很难做到忘我。哪怕是儿女对自己不孝,父母也总是处处为他们找说辞,不愿儿女背上不孝的名声。其实,许多做父母的,并不需要儿女天天守着自己,只盼望儿女一个关爱的电话、一句暖心的问候,来温暖他们的心灵。但是,今天有许多做子女的总是以“忙”为借口来推辞尽孝的本分,孝之美德往往被一个“忙”字遮掩。虽然时代在变,但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里的孝道不能丢,它呼唤每一个做子女的孝心至上,“常回家看看”。
精神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老龄化、城市化、独生子女、空巢家庭……各种社会现实使得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个社会难题,并非简单地花钱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家庭、社会以及老年人本身共同努力来解决。
其一: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不能单靠子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养老体系,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
一方面,要拓展养老服务业务范畴,要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多地发展医养结合和有心理慰藉服务的养老院、托老所以及建立社区老年食堂,由政府出资建设或采取民办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又能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要加快为老组织建设。虽然有的家政公司有陪聊、陪吃饭、陪过节等为老服务项目,但收费不低,子女负担较重。建议街道、社区统一建立陪聊队等义工组织,免费上门陪空巢老人聊天、吃饭、过节,给他们送去欢乐,帮他们排解孤单寂寞。
再一方面,要建立鼓励子女对长辈尽精神赡养义务的规章制度。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孝道作为衡量公民价值的标准之一,一条条措施正不断制定,比如《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修订草案规定,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开建公务员信用档案中,尊老将成为公务员晋升评先的重要依据。有的地方政府规定,每逢父母、岳父母过生日,党政干部必须休假一天陪伴长辈。
其二:空巢老人需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健全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给空巢老人提供了精神养老的条件。但要想晚年不再孤单寂寞,还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其三:子女应多抽时间陪伴父母。“衣食无忧,内心孤独;儿女双全,无人交流。”有人用16个字概括当今老年人的尴尬处境。不少儿女在外地甚至海外工作学习,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回家陪伴父母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一些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儿女,也因为工作忙而无暇照料父母。有一位白领计算了自己每年回老家陪伴母亲的时间:以每年只能在春节回一次家为例,7天假期,真正在家时间不超过5天,除去聚会、应酬、睡觉、吃饭、购物的时间,真正陪伴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假设母亲今年55岁,能活到85岁,以后30年在母亲身边的时间最多也就720小时,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有2340万名空巢老人需要照料,只有10.39%的子女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有的子女花钱请人为父母尽精神赡养义务,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只要花了钱就算是尽了孝心。社会化养老做得再好,老人再想办法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比不上儿女的一声问候和近在咫尺的陪伴。精神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一项重要义务,子女无论如何也不能以各种借口放弃。
浓浓的亲情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快乐良方,精神养老不可能完全被金钱取代。在外拼搏的游子,不管工作有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回家看望一下父母,或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不要借口忙而忘记尽孝。其实,老人并不需要儿女有多少钱,当多大官,有多大名气,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平安、幸福。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