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站撞”还是“站桩”?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10日,笔者在邯郸会见了庞大明等几位好友。大明先生赠予我《杨式简化13势太极拳》,他指着第28页的“捋”字谈开了。庞先生说:“必(扌履)”意为“手”和“足”的组合,其内涵是使用手拿对方的臂,用足踝蹬地,使手足合力将对方撅出。现在有的书中将这个字用“捋”来代替,此举不妥,因为“捋”与“抹”相同,武术中在对方某一部位“抹”一下有什么意义?所以说不宜用“捋”字代替“(扌履)”字。
  庞大明先生对“(扌履)”字的研究很深刻。看来有些繁体字是不能随便简化的。或者说文字也许可以简化,但字的原意不能变化。这样的问题是那些文字专家们没有料到的。无独有偶,笔者也曾经为一个“橦”字迷惑过。
  去年盛夏,笔者曾与李庆荣先生、二水居士一起探究《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笔者对其中第七目有疑问:“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檀”的标题,原印影件是手写的“站橦”(见图),而在其它的书刊中都改作“站桩”。如路迪民著,2008年3月出版的《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第109页就改为“俗名站桩”;《永年太极拳志》第283页《杨式太极拳老谱》也采纳路先生的写法——“七,对待用功守中土俗名站桩”;后来连杨家人自己,如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用法》也采用路迪民的观点,写作“站桩”(2013年1月出版),“站桩”两字越传越广。那么,这“檀”与“椿”字是否是繁体的异体字,而简化成“桩”的?可是如果是“桩”字,那么对第七目的解释就完全不一样,这个“桩”字究竟有没有搞错?
  我将这个疑问发信给李庆荣与二水先生,问:原件中清清楚楚写作“俗名站橦”,而“檀”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古书上指木棉树”,又怎么解?路迪民的《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以及《永年太极拳志》,甚至杨振铎的书中都改作“站桩”,这样简化的写法,意思是否跟原意一样,是否有错?
  李庆荣先生回信:
  “杨振基的《杨家老拳谱32目》原件的影印件。它比现今新印的书要可靠。经多倍放大,仔细观看,确实是‘檀’字。除古树木之解,它还有指挥旗帜之意。7目文字未涉及站桩内容,所以,不解释为站桩。我理解与守中土有关。意有‘守中指挥若定’。不论敌施何法,我都不乱方寸,守中而待,指挥若定。不能把‘檀’解释为‘桩’。两字读音也完全不同。所以,我主张保持原文。关于‘足根浮动’,可理解为不动中有动。在化劲过程中,能借身腰手脚得以完成时,无需移动足根。当靠身腰手脚无法化解敌之进击时,不能固定足根作顶抗。应浮移后形成新位足根,连续接劲。不顶不丢。这才是明智的运拳。且看褚桂亭前辈进击发劲,均采用‘偷步’或称‘跟步’进行。就是‘足根浮动’的典型示范。”
  二水居士的回信解答:
  “《杨家传抄老拳谱》第七目‘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橦’,早年我也误以为‘楂’是‘桩’字的误植,现在看来,是我错了。我们的《新华字典》阉割了我们的传统,我们现在的字典里,‘橦’字在这一节里,无法解释这一目的含义。但是,《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里,这‘橦’字,其实是有明确的解释的。《说文解字》云:檀,帐极也。檀指的是帐篷的顶端。《康熙字典》引《集韵》、《韵会》云:橦,传江切,音幢。《玉篇》释:橦檀,竿也,或作幢。意思是,檀,发‘c h u a n g’音,意思是帐篷的顶端,与幢同义。‘椿’或‘桩’都有脚跟抓地的意思,而‘幢’则是脚跟虚灵的概念。我喜欢说,力量的对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顶撞,另一种是承载。倘若脚跟用力,一定是顶撞的模式,倘若脚跟虚灵,一定是承载的模式。我主张的太极拳,两力相较,一定是承载,而不是顶撞的。我喜欢说,人,其实不是两脚将人支撑起来的,人,其实像是一件衣服挂在衣架上。人,其实是从上面挂下来的。所以老拳论有言‘如一袭宝衣挂于树梢’。从这一概念上说,您讲的‘定之方中足有根’,这足,训‘满也,止也’,此足,系‘足够’之足。第七目的‘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第九目‘太极圈’有云:‘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太极拳论》里的‘立如秤准,活如车轮’等等,强调的都是脚的轻灵活便,而不是滞重。金(仁霖)老师讲拳,特别侧重脚踝骨的虚灵。他要求脚踝骨像是装了一只弹簧,能够将身体承受的外力缓冲殆尽,这样两脚才能轻灵活便。他还讲过,双脚像是穿着一双很大的铁质皮鞋,‘阔咯阔咯’的,而两脚底虽然穿在铁鞋里,两脚与地面之间的感觉,像是吸盘附着着。而‘帐篷’顶端的感觉,强调的是‘人像是一件衣服挂在树梢’的意思。人一旦有了像一件衣服挂在树梢的感觉,才是‘定之方中’的意思。”
  笔者答谢道:
  “二水兄:谢谢!这样解释很透彻,难怪古人有‘一字师’的美誉。我看路迪民、杨振铎等人的著作,对‘橦’字不甚了了,把‘檀’字误认为‘椿’字,继而简化成‘桩’字。这样一简,对老谱七目整段的解释与原意就大相径庭,犯迷惑了。看来如我这般理解,甚至将错就错的人肯定不少。你能否就此字写点文字,让更多的人注意”。
  中国一些古代战争的演义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两军对阵,在营中树一高大的旗杆,上有士兵从高处斥候敌情,并用旗语将元帅调兵布阵的信息及时通知营中各方将士,以灵活布阵应对敌情,也许古人把这杆子称为“檀”,指的是“中枢”之意。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为了书写与认识的方便,将一些繁体字简化,那是必要的,但往往在简化过程中,把传统精髓的东西也给简化掉了,那是非常可惜的。又如简化太极拳,当初为了“易学易记易会”,结果把太极拳的核心灵魂给简化掉了,只剩下一堆动作,虽然有利于普及推广,但也使太极拳成了没有灵魂的躯体,这是令人惋惜的。更可惜的是至今很少有人去反思研究,以至让谬误的东西不断流传。
  李庆荣与二水居士合著的《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探究》一书,已由台湾逸文书店在今春3月出版。当然,以上的讨论是不会写入书中。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对杨家老谱的兴趣,也望更多学者来研究,特将上述讨论抄录公布,与同好分享。
  附7目原文: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檀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拥捋搌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其他文献
姜文信老师生于山东省胶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现年79岁,武术八段,霍元甲迷踪拳第四代传人,现任天津霍元甲迷踪拳研究会副会长,迷踪拳研究会新疆分会会长,霍元甲迷踪拳研究会北京分会名誉会长,新疆太极拳协会顾问,北京体育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姜老师十一岁那年,就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52年,随兄长去蚌埠读书时随当地武术名家房英龙老师习武。前后学习练《少林练步拳(罗汉十八手)》、六合拳、六合刀、六合枪、八
期刊
笔者:谨以此文缅怀恩师,并激励我辈传承先辈精神。  我的恩师海灯法师,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协理事、四川省佛协常务理事、江油市政协主席、江油市海灯武馆馆长、江油观雾山极乐寺主持等。是中国佛教一代高僧,亦可称为中国武术泰斗。  海灯法师,俗名范靖鹤、范无病,四川江油重华人,生于1902年8月18日。家境贫寒,父亲是个裁缝,生有一男一女,靖鹤居长。母亲于海灯法师4岁染病身亡,10岁时妹也染天花身
期刊
在“五一”劳动时节,我有幸到丹江口参加了张全亮先生的八卦掌班,获益匪浅。限于体用浅薄,才识所囿,我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达我对八卦掌的粗浅认识:  一、恩生于害:  由于近日练习八卦掌,连日不辍,以至于大腿根节,手臂根节疼痛难免,然而对于真正习武者来说,这仅仅是九牛一毛,道家讲“恩生于害”,意思是恩泽总会在破坏和危难中产生,害分大小,恩有多少,大害生大恩,小害生小恩。美洲有种苍鹰,在幼年时要受到一
期刊
“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看河南!”此言不虚,河南是武术大省,各个流派都能在此找到踪影,著名的心意六合拳就是在此繁衍、发展的一个典范。目前,心意六合拳在周口地区传承近二百年,习练的人数有万人之多,并且成功将该拳引入校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在传承心意六合拳功夫中,有一位年轻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在练好自身功夫的同时,协助父亲整理拳谱、教授学生,受到人们的赞许。他中等身材,体格魁梧、健壮,两眸子灼灼放
期刊
太极大一统  刘明亮 刘丁 高静  《三国演义》的卷首语中就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的太久的太极拳为什么就不能统合为一呢!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大流派,以及赵堡太极拳等其他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
期刊
提起太极拳,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四两拨千斤”这句话,然而,至今社会上很多人其实对“四两拨千斤”的认识并不正确。  在此我首先要纠正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错误:  “四两拨千斤”的说法,出自王宗岳宗师的《打手歌》,原文为:  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  很明显,原文是“牵动四两拨千斤”,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四两拨千斤”,应该是
期刊
魏树人先生于2013年6月12日逝世了。他的死,是我国太极拳界的一大损失。对于他的死,我很悲痛。众多的太极拳学子,在他逝世的周年之际,都沉痛地悼念他,并予以深切地怀念。  魏树人对我国太极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将杨氏正宗太极拳的心法推向社会的第一人!也是将杨氏太极拳老架(即《老六路》)推向社会的第一人!  当然,谈到重大贡献的时候,绝不能忘记他的宗师汪永泉先生。是汪永泉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杨氏太
期刊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宋义祥在奇真师父的传授下,武功精进,并接任了子午门掌门,他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师父的嘱托犹在耳边:男儿当志在四方,要想武功大成,必须云游四海,博采众家之长……本文讲述的就是宋义祥在云游和办学期间发生的事情,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武术家所应具有的气度和品质,读来发人深省。  之一  有一年春天,他来到河北保定,找到了一家武馆,向武馆馆长了解河北武林近况
期刊
中华武术文化讲究习武先修德,“德”为先,德艺双修、德艺双馨的习武人才被人敬重。德才兼备者被谓之“侠”,指仗义、讲究事理,有武勇、抑强扶弱、见义勇为之人士,为国为民之大者。 在汉沽,提起老武师刘庆祝先生(1914-1974),凡熟悉的人,都会挑起大拇指,赞其为“刘大侠”。刘庆祝先生说话做事有德性,讲道理,做事仗义、为人坦荡,抑强扶弱,所以就有了这个出自老百姓心里的赞誉。  1930年,16岁的刘庆祝
期刊
总 序  女性,相对在力量上、胆量上是个弱势群体,也是容易被袭击的群体。但女性可通过简单、实用的动作,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你知道吗?时髦女性喜欢穿高跟鞋,带胸针、发卡等有棱有角的尖锐物品,这些都可以作为自己很好的保护用具。而且你出行总会带的包包内,一定会有钥匙、口红、摩斯发胶……,这些平常之物如果使用得当,同样也能让敢于来犯的歹徒大吃苦头。  另外,女人在遇到危险情况时,首先,不要慌张,保持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