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高职一体化是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形式和内涵上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独特的“立交桥”框架。学分银行制度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是统筹中、高职教育合理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和服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内涵性发展的科学布局。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学分银行制度;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着集约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模式转化和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更迫切需要高水平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升级势在必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方向的终身教育业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形成了跨越终身的、连续的体系,从而保持职业人才知识的新颖性和专业技能的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一.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解析
中高职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下应势而生的职业教育新类型,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类型、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体现,以及个体持续发展对于高层次、高水平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的追求,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内部结构更科学、更合理,体现应然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不能仅仅看作只是中等与高等两个职教体系下的简单承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与适配,这不仅要求中、高职教育在形式和层次上有效的衔接和贯通,更重要的要在内涵和实质上建立有机的统筹和配合。中职和高职两个职教体系分别培养以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突出各有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结构比例不同。中职教育必须在保证实现知识和技能结构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完成向高职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高层次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
完善的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服从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中高職一体化教育实施的关键和核心基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课程体系则必须根据地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的特点,按照行业岗位的标准,系统分析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科学地安排中高职教育阶段的能力技能培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层级递进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推行学分制度改革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学分银行制度是对新形势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学分制度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衔接的有效途径。
二.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然内涵
学分银行制度不同于学年制和传统学分制的根本属性,它是对学年制本质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又是对传统学分制内涵的传承和创新。学分银行制度是在遵循合作式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权利的基础上,运用功能模拟的原理,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特性和流通特性,对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进行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和储存、学分转换和学分信用中介等职能的教育和学习管理制度。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推行这种不受时间、空间和课程束缚的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弹性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服务中、高职两阶段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衔接,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职业教育资源和提高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最大深度适应和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多样性、多层次、多规格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中高职一体化内涵的发展
推行学分银行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学分银行制度不仅完善了中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布局结构,更进一步协调统筹了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科学发展。
1.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科学管理水平。
科学合理的学分银行制度赋予“学分银行”系统的权威性和学分评定标准的统一性和科学性。它建立了校际、校企间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和储存、学分转换和学分信用中介等职能的网络学分管理标准平台。网络学分管理标准平台的搭建其目的是更科学地配置中高职阶段教育资源,以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功能,减少资源浪费,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最佳途径,体现了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型发展。
通俗而言,学分银行制度最初是通过修读的课程考核和(或)技术技能鉴定分数为学分绩点数分阶段、分层次累积在网络学分管理标准平台中。它打破了原来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教育模式。这种灵活的管理制度确定建立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技能鉴定等一系列学分管理基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利用和优化了现有中高职教育资源,大大提升了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水平。
2.深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为导向,以模拟工作情景为教学行动的教学特征。学分银行制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特殊作用”,更是诠释和促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顺利的有力工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基础训练、提高能力、综合研究”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操作技能为主;提高层,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层,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工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 3.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了中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学分银行制度是弹性化和柔性化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是学分银行制度弹性化和柔性化表现形式之一,是服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最大亮点。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共享人才的途径,本着“人才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贯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教育理念,这就在根源上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自觉增加知识储备,重视专业领域的拓宽和新课程的建设,推动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并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践学习,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自己逐渐成为双师素质型教师以满足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引进现代学徒制英才联合培养模式改革,拓宽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并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中提升了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为中高职教育顺利、有效、健康衔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实现中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職业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新类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是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内涵发展的宗旨。
推行学分银行制最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解放,以及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尊重和激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要求,在学习上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自我规划的空间,进而内化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凸显,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再者,中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制改革增加了学籍管理的灵活性,允许更多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以及中途创业,学生可以制定和实施个性化学习计划,因材施教,提高其学习效率,体现其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约束与限制。
四.结语
推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学分银行制改革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科学布局,它涉及到中高职院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呈现。但只要我们遵循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发展规律,把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特色,充分调动中高职合作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社会一切有利因素,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和实践,学分银行制度改革势必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发展带来春风化雨般深远影响,也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学分银行制度;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着集约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模式转化和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更迫切需要高水平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升级势在必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方向的终身教育业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形成了跨越终身的、连续的体系,从而保持职业人才知识的新颖性和专业技能的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一.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解析
中高职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下应势而生的职业教育新类型,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类型、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体现,以及个体持续发展对于高层次、高水平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的追求,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内部结构更科学、更合理,体现应然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不能仅仅看作只是中等与高等两个职教体系下的简单承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与适配,这不仅要求中、高职教育在形式和层次上有效的衔接和贯通,更重要的要在内涵和实质上建立有机的统筹和配合。中职和高职两个职教体系分别培养以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突出各有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结构比例不同。中职教育必须在保证实现知识和技能结构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完成向高职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高层次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
完善的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服从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中高職一体化教育实施的关键和核心基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课程体系则必须根据地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系统分析区域产业链的特点,按照行业岗位的标准,系统分析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科学地安排中高职教育阶段的能力技能培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层级递进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推行学分制度改革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学分银行制度是对新形势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学分制度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衔接的有效途径。
二.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然内涵
学分银行制度不同于学年制和传统学分制的根本属性,它是对学年制本质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又是对传统学分制内涵的传承和创新。学分银行制度是在遵循合作式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权利的基础上,运用功能模拟的原理,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特性和流通特性,对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进行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和储存、学分转换和学分信用中介等职能的教育和学习管理制度。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推行这种不受时间、空间和课程束缚的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弹性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服务中、高职两阶段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衔接,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职业教育资源和提高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最大深度适应和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多样性、多层次、多规格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中高职一体化内涵的发展
推行学分银行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学分银行制度不仅完善了中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布局结构,更进一步协调统筹了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科学发展。
1.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科学管理水平。
科学合理的学分银行制度赋予“学分银行”系统的权威性和学分评定标准的统一性和科学性。它建立了校际、校企间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和储存、学分转换和学分信用中介等职能的网络学分管理标准平台。网络学分管理标准平台的搭建其目的是更科学地配置中高职阶段教育资源,以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功能,减少资源浪费,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最佳途径,体现了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型发展。
通俗而言,学分银行制度最初是通过修读的课程考核和(或)技术技能鉴定分数为学分绩点数分阶段、分层次累积在网络学分管理标准平台中。它打破了原来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教育模式。这种灵活的管理制度确定建立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技能鉴定等一系列学分管理基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利用和优化了现有中高职教育资源,大大提升了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水平。
2.深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为导向,以模拟工作情景为教学行动的教学特征。学分银行制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特殊作用”,更是诠释和促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顺利的有力工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基础训练、提高能力、综合研究”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操作技能为主;提高层,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层,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工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 3.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了中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学分银行制度是弹性化和柔性化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是学分银行制度弹性化和柔性化表现形式之一,是服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最大亮点。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共享人才的途径,本着“人才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贯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教育理念,这就在根源上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自觉增加知识储备,重视专业领域的拓宽和新课程的建设,推动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并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践学习,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自己逐渐成为双师素质型教师以满足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引进现代学徒制英才联合培养模式改革,拓宽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并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中提升了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为中高职教育顺利、有效、健康衔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实现中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職业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新类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是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内涵发展的宗旨。
推行学分银行制最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解放,以及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尊重和激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要求,在学习上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自我规划的空间,进而内化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凸显,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再者,中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制改革增加了学籍管理的灵活性,允许更多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以及中途创业,学生可以制定和实施个性化学习计划,因材施教,提高其学习效率,体现其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约束与限制。
四.结语
推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学分银行制改革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科学布局,它涉及到中高职院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呈现。但只要我们遵循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发展规律,把握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特色,充分调动中高职合作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社会一切有利因素,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和实践,学分银行制度改革势必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发展带来春风化雨般深远影响,也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