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美术课标标准》在前言中就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在课程目标中又谈到: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论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所有这些都是与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示范,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教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教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教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这不仅让学生羡慕教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教师的亲和力,更让听课教师钦佩讲课人的扎实功力。这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操作,而是对多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凡技术就要展示,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
二、关于美术欣赏课教师引导的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却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疑问的地方。作为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表扬说“很好,很好”。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任务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这样做连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没有目标的探究,是没有结果的。
曾经听过一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欣赏《捣练图》这幅作品。图中描绘的是盛唐时期唐代劳动妇女劳动(捣练)场面,教师从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条、色彩、造型等方面导入,设计教学以盛唐历史为背景,分析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入人们的审美观。教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班上很多同学都笑了,这时,教师借这个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唐时期社会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历史课上讲到的盛唐景象?接着,有学生回答,盛唐时期是开明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素质提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封闭保守禁锢的,不再是欣赏西施病态之美,而是以开放、健康、健壮为美,欣赏雍容华贵之美。之后,教师又对人物的装饰、服饰及造型进一步分析,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唐朝带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改变,这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这节课学生们不仅仅欣赏了绘画作品,还领略到绘画以外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学校教育中完全忽略流行文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态度,要让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时能够选择和甄别,形成有价值的视觉经验。但学生不能因此而抛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社会认同的经典视觉艺术作品。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入了对日常生活中视觉现象的关注。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
一、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示范,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教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教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教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这不仅让学生羡慕教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教师的亲和力,更让听课教师钦佩讲课人的扎实功力。这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操作,而是对多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凡技术就要展示,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
二、关于美术欣赏课教师引导的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却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疑问的地方。作为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表扬说“很好,很好”。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任务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这样做连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没有目标的探究,是没有结果的。
曾经听过一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欣赏《捣练图》这幅作品。图中描绘的是盛唐时期唐代劳动妇女劳动(捣练)场面,教师从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条、色彩、造型等方面导入,设计教学以盛唐历史为背景,分析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入人们的审美观。教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班上很多同学都笑了,这时,教师借这个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唐时期社会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历史课上讲到的盛唐景象?接着,有学生回答,盛唐时期是开明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素质提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封闭保守禁锢的,不再是欣赏西施病态之美,而是以开放、健康、健壮为美,欣赏雍容华贵之美。之后,教师又对人物的装饰、服饰及造型进一步分析,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唐朝带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改变,这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这节课学生们不仅仅欣赏了绘画作品,还领略到绘画以外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学校教育中完全忽略流行文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态度,要让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时能够选择和甄别,形成有价值的视觉经验。但学生不能因此而抛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社会认同的经典视觉艺术作品。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它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入了对日常生活中视觉现象的关注。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