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课往往是指导学生的阅读感悟,作文课往往是指导学生的习作,这两者总是被机械性地分割,很难融合到一起。阅读课上,应该做到既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精妙,又紧扣重点字词、重点句式对学生进行作文仿写的训练,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新课标也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我们要善于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小学生从低段进入到中段,语文学习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从写话到作文的过渡。虽然有写话训练作为基础,但作文的要求比写话高出了好几个层次,因此,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
(1)记流水账。学生的习作往往没有重点,很难抓住典型性事例来写人或记事。如写“秋游”,他们总是从前一天的准备开始写起,接着写早上到学校发生的事情,甚至是带了什么吃的、玩的,谁在吃、谁在玩都写进去,末了才写到秋游,而对秋游的记叙往往是一笔带过,毫无重点可言。
(2)语言贫乏。学生的习作中,很难用到好词好句,更难得见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他们往往用贫乏的语言平白直叙。
(3)段落篇章不合理。很多学生的习作从头至尾只有一大段,他们缺乏分段的意识,不懂得如何谋篇布局。
如何解决中段学生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呢?笔者的经验是:切实抓好教材,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中开展好学生的习作教学。
现行苏教版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文质兼美,不仅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会学生品悟优美语句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篇章布局的独具匠心,从而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迁移。
一、仿写中感悟语言的形式
仿写包括句式仿写和段落结构的仿写。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教授他们一些仿写的方法,会对他们的习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句式仿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句式提炼出来供给学生仿写。
《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
师:我们再将目光聚焦于小河,小河有什么特点?
生:小河清澈见底。
师:什么是清澈见底?文中怎样描写小河的清澈到底的?
生:清澈見底就是河水清得可以看见底。文中说“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在写法上不同寻常?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清澈见底的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
师:小河和透明的蓝绸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小河是透明的,河水蓝晶晶的,所以说它是透明的蓝绸子。
师:你看,比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找到相似之处。(出示满塘荷花不同姿态的图片)你能用比喻写上一两句话吗?
通过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解读了文本,更让学生领悟了文中表情达意的方法,对他们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2、段落结构仿写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将一些典型的段落解析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谋篇布局。
中段教学中,教材中最典型的段落结构便是“总分”。如《东方之珠》中,文中第二、三、四、五段都是“总分”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感受每段的构成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一到休息时间,操场上就沸腾了”,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
这样的仿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能将他们的理解内化为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想象中拓展语言的思维
“言有尽而意无穷”,文中留白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造就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往往能让文章无声处有声,有声更生动。因此,抓住文中留白處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加强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还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
文本留白往往有两种:文中留白和结尾留白。
三、细节中彰显语言的魅力
中段学生的作文往往缺少细节的描写,尤其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很难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刻画。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扎根教材,开展习作教学。
1、语言描写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语言的描写往往伴随着神态,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当然,语言中同时伴随神态、动作描写的更是屡见不鲜,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写出细腻传神的文章。
认识了语言描写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比如围绕“垃圾满地”让学生展开讨论会,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提醒语言中注意神态、动作的描写,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动作描写
茅盾先生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这说明动作中同样可以见出人物的性格。
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番茄太阳》)
爱因斯坦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教材中的这些段落都通过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对动作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动作进行仿写。如请一位学生上台擦黑板,让其他学生先观察一系列动作,然后说说自己能用哪些动词,最后将一系列动词串成一段话。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教会了他们写作的方法。
总之,读与写应该是密切联系的有机体,我们不能将其随意割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吃透教材,架构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直通车。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新课标也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我们要善于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小学生从低段进入到中段,语文学习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从写话到作文的过渡。虽然有写话训练作为基础,但作文的要求比写话高出了好几个层次,因此,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
(1)记流水账。学生的习作往往没有重点,很难抓住典型性事例来写人或记事。如写“秋游”,他们总是从前一天的准备开始写起,接着写早上到学校发生的事情,甚至是带了什么吃的、玩的,谁在吃、谁在玩都写进去,末了才写到秋游,而对秋游的记叙往往是一笔带过,毫无重点可言。
(2)语言贫乏。学生的习作中,很难用到好词好句,更难得见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他们往往用贫乏的语言平白直叙。
(3)段落篇章不合理。很多学生的习作从头至尾只有一大段,他们缺乏分段的意识,不懂得如何谋篇布局。
如何解决中段学生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呢?笔者的经验是:切实抓好教材,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中开展好学生的习作教学。
现行苏教版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文质兼美,不仅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会学生品悟优美语句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篇章布局的独具匠心,从而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迁移。
一、仿写中感悟语言的形式
仿写包括句式仿写和段落结构的仿写。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教授他们一些仿写的方法,会对他们的习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句式仿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句式提炼出来供给学生仿写。
《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
师:我们再将目光聚焦于小河,小河有什么特点?
生:小河清澈见底。
师:什么是清澈见底?文中怎样描写小河的清澈到底的?
生:清澈見底就是河水清得可以看见底。文中说“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在写法上不同寻常?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清澈见底的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
师:小河和透明的蓝绸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小河是透明的,河水蓝晶晶的,所以说它是透明的蓝绸子。
师:你看,比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找到相似之处。(出示满塘荷花不同姿态的图片)你能用比喻写上一两句话吗?
通过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解读了文本,更让学生领悟了文中表情达意的方法,对他们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2、段落结构仿写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将一些典型的段落解析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谋篇布局。
中段教学中,教材中最典型的段落结构便是“总分”。如《东方之珠》中,文中第二、三、四、五段都是“总分”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感受每段的构成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一到休息时间,操场上就沸腾了”,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
这样的仿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能将他们的理解内化为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想象中拓展语言的思维
“言有尽而意无穷”,文中留白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造就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往往能让文章无声处有声,有声更生动。因此,抓住文中留白處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加强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还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
文本留白往往有两种:文中留白和结尾留白。
三、细节中彰显语言的魅力
中段学生的作文往往缺少细节的描写,尤其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很难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刻画。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扎根教材,开展习作教学。
1、语言描写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语言的描写往往伴随着神态,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当然,语言中同时伴随神态、动作描写的更是屡见不鲜,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写出细腻传神的文章。
认识了语言描写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比如围绕“垃圾满地”让学生展开讨论会,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提醒语言中注意神态、动作的描写,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动作描写
茅盾先生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这说明动作中同样可以见出人物的性格。
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番茄太阳》)
爱因斯坦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教材中的这些段落都通过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对动作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动作进行仿写。如请一位学生上台擦黑板,让其他学生先观察一系列动作,然后说说自己能用哪些动词,最后将一系列动词串成一段话。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教会了他们写作的方法。
总之,读与写应该是密切联系的有机体,我们不能将其随意割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吃透教材,架构文本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