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540-02
盛灿若教授是著名针灸学家,江苏省名中医,国家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盛老从事针灸临床60余载,运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效如桴鼓,特别是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积累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认识。吾有幸跟随盛老侍诊,现将盛老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的经验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1 对于外伤性截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外伤性截瘫,一般多见于脊柱骨折、外伤导致脊神经损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二便失禁。因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迄今为止,本病的治疗令人尚不够满意,盛老对于本病的针灸诊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于外伤性截瘫的病因病机,盛老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首先,本病的发生与督脉关系密切。外伤性截瘫伤其脊髓是现象,损其督脉是实质。也就是说,由于外伤,以致督脉的经气循行发生障碍或阻隔不通。《难经》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海论篇》指出“脑为髓海”。由于手足六条阳经之经脉,均与督脉相会,故有督脉能督周身之阳,是一身阳之根本的理论。当外力损伤了脊髓里的督脉时,引起督脉气乱血溢,因而使经气阻滞不通。由于经气的阻滞不通,经脉失去其濡养,临床上就可以出现肢体麻木、知觉消失、甚至萎细不能活动等症状。同时由于督脉阻滞日久,也可以累及相应的经络长期阻滞不通,结果导致其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发生病变,如常见的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连的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出现泌尿系统的尿闭或尿失禁等现象;手阳明大肠经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出现便秘与大便失禁等现象。
其次,本病症候符合“痿症”特点。外伤性截瘫,属于中医“痿症”的范围(筋、肉、骨痿),其病理机制是由于外力伤及督脉后,以致病人元气败伤,因而精血不足,精虚则不能灌溉,血虚则不能营养,所以出现筋(肌)骨痿软不同。本病在病程中往往涉及三个脏器,即肝、肾、脾。因肝主筋,藏血,筋要靠肝血的濡养才能活动,如肝血不足,则不能养筋,以致筋脉屈伸不利。肾主骨、生髓养脑,肾和精气充足,就能长骨、生髓,上输养脑,肾虚则骨、髓、脑不足。脾主运化、统血,脾将饮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后,化精微为气、血、津液,然后运送供养全身,脾虚则生化无权,肌肉失骈其正常的濡养,日久肌肉消瘦痿细。
2 对于辨证分型的认识
盛老认为,外伤性截瘫的病人,依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发病时间的长短,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1)淤血阻滞,经气不能。本型一般见于早期,受伤的局部疼痛肿胀,受伤以下的肢体麻木,甚至知觉消失,瘫痪,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不安,患者仰卧抬头疼痛加重,脊柱两肌肉板硬,脉象沉弦而紧(如遇脉洪大急疾或细促无力,应注意有无脑部及内脏损伤),舌质紫,苔黄。本期应用针灸只能起暂时的止痛作用。取穴:风池、外关、阳陵泉、绝骨、人中。(2)督伤络阻,脾肾阳虚。本型一般见于中、后期,病人平素体质虚弱,或久病失治,除了淤血阻滞,经络不通的症状外,还兼见脾阳虚、肾卫虚或脾肾阳虚的症状。①脾阳虚:本期以健脾温中,舒筋活络为主。取穴:大椎、脊中、阳关、肾俞、环跳、殷门、足三里、三阴交(针刺);中脘、关元(艾灸)。②肾阳虚:本期以温补肾阳,活血通络为主。取穴:肾俞、命门、阳陵泉、复溜、太溪、伏兔、曲池、合谷、血海。(3)督伤络阻,肝肾阴虚。多见于截瘫后期,久病阴伤,或素体阴虚,或肝肾阴虚的症状。①肝阴虚:本期以补益肝肾,温经通络为主。取穴:脊中、筋缩、命门、志室、腰阳关、中髎、殷门、曲泉、中封、太溪。②肾阴虚:本期以补益肝肾为主兼或补养气血。取穴:大椎、命门、肝俞、足三里、气海、中脘、关元、合谷。
3 针灸治疗体会
(1)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针灸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一寸五分,使针尖刺向神经根,这有双重意义,一是发挥背俞穴的作用,二是达到反射性地激发脊髓神经的作用,如大杼、厥阴俞、督俞、肝俞、肾俞、大肠俞等。
(2)从督脉经及华佗夹脊方面取穴,可以通督壮腰,活血化淤,其中尤应注意取损伤平面上下1-2个椎体的穴位,以加强损伤平面上下的神经传导功能,使痪瘫平面上下的脊神经加强联系,这样对感觉平面的下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第11-12胸椎压缩性骨折合并下肢截瘫,在取穴时应同时选取筋缩、命门、胆俞、三焦俞等穴,以及华佗夹脊穴。
(3)从脾、肾两经着手。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补肾则可以强筋骨,脾为后天之本,健脾可以帮助吸收,增强全身的营养功能,常用的穴位:脾俞、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4)从深刺透穴着手:其中有表里透穴,上下透穴二种,如阴陵泉透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曲池透手三里,委中透合阳,大杼透风门等。
(5)针灸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結合。应强调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这是使病人感觉及运动的恢复不可缺少的两项重要手段。这二种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病情的不同,应各有侧重。
(6)综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除了毫针针刺外,还需要综合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电针、水针、灸法、拔罐等,充分发挥其各自的特点,有机组合使用。
(7)感觉平面有无改变是观察重点。在治疗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感觉平面有无改变,如平面下降,为恢复的表现。此种情况一般见于截瘫早期患者,也就是驰缓性瘫痪的时期。经过3-6周,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如破坏轻者,在这个时期,瘫痪的肢体有可能有部分功能的恢复,如脊髓完全断裂,将成为永久性瘫痪。
盛灿若教授是著名针灸学家,江苏省名中医,国家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盛老从事针灸临床60余载,运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效如桴鼓,特别是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积累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认识。吾有幸跟随盛老侍诊,现将盛老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的经验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1 对于外伤性截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外伤性截瘫,一般多见于脊柱骨折、外伤导致脊神经损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二便失禁。因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迄今为止,本病的治疗令人尚不够满意,盛老对于本病的针灸诊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于外伤性截瘫的病因病机,盛老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首先,本病的发生与督脉关系密切。外伤性截瘫伤其脊髓是现象,损其督脉是实质。也就是说,由于外伤,以致督脉的经气循行发生障碍或阻隔不通。《难经》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海论篇》指出“脑为髓海”。由于手足六条阳经之经脉,均与督脉相会,故有督脉能督周身之阳,是一身阳之根本的理论。当外力损伤了脊髓里的督脉时,引起督脉气乱血溢,因而使经气阻滞不通。由于经气的阻滞不通,经脉失去其濡养,临床上就可以出现肢体麻木、知觉消失、甚至萎细不能活动等症状。同时由于督脉阻滞日久,也可以累及相应的经络长期阻滞不通,结果导致其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发生病变,如常见的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连的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出现泌尿系统的尿闭或尿失禁等现象;手阳明大肠经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出现便秘与大便失禁等现象。
其次,本病症候符合“痿症”特点。外伤性截瘫,属于中医“痿症”的范围(筋、肉、骨痿),其病理机制是由于外力伤及督脉后,以致病人元气败伤,因而精血不足,精虚则不能灌溉,血虚则不能营养,所以出现筋(肌)骨痿软不同。本病在病程中往往涉及三个脏器,即肝、肾、脾。因肝主筋,藏血,筋要靠肝血的濡养才能活动,如肝血不足,则不能养筋,以致筋脉屈伸不利。肾主骨、生髓养脑,肾和精气充足,就能长骨、生髓,上输养脑,肾虚则骨、髓、脑不足。脾主运化、统血,脾将饮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后,化精微为气、血、津液,然后运送供养全身,脾虚则生化无权,肌肉失骈其正常的濡养,日久肌肉消瘦痿细。
2 对于辨证分型的认识
盛老认为,外伤性截瘫的病人,依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发病时间的长短,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1)淤血阻滞,经气不能。本型一般见于早期,受伤的局部疼痛肿胀,受伤以下的肢体麻木,甚至知觉消失,瘫痪,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不安,患者仰卧抬头疼痛加重,脊柱两肌肉板硬,脉象沉弦而紧(如遇脉洪大急疾或细促无力,应注意有无脑部及内脏损伤),舌质紫,苔黄。本期应用针灸只能起暂时的止痛作用。取穴:风池、外关、阳陵泉、绝骨、人中。(2)督伤络阻,脾肾阳虚。本型一般见于中、后期,病人平素体质虚弱,或久病失治,除了淤血阻滞,经络不通的症状外,还兼见脾阳虚、肾卫虚或脾肾阳虚的症状。①脾阳虚:本期以健脾温中,舒筋活络为主。取穴:大椎、脊中、阳关、肾俞、环跳、殷门、足三里、三阴交(针刺);中脘、关元(艾灸)。②肾阳虚:本期以温补肾阳,活血通络为主。取穴:肾俞、命门、阳陵泉、复溜、太溪、伏兔、曲池、合谷、血海。(3)督伤络阻,肝肾阴虚。多见于截瘫后期,久病阴伤,或素体阴虚,或肝肾阴虚的症状。①肝阴虚:本期以补益肝肾,温经通络为主。取穴:脊中、筋缩、命门、志室、腰阳关、中髎、殷门、曲泉、中封、太溪。②肾阴虚:本期以补益肝肾为主兼或补养气血。取穴:大椎、命门、肝俞、足三里、气海、中脘、关元、合谷。
3 针灸治疗体会
(1)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针灸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一寸五分,使针尖刺向神经根,这有双重意义,一是发挥背俞穴的作用,二是达到反射性地激发脊髓神经的作用,如大杼、厥阴俞、督俞、肝俞、肾俞、大肠俞等。
(2)从督脉经及华佗夹脊方面取穴,可以通督壮腰,活血化淤,其中尤应注意取损伤平面上下1-2个椎体的穴位,以加强损伤平面上下的神经传导功能,使痪瘫平面上下的脊神经加强联系,这样对感觉平面的下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第11-12胸椎压缩性骨折合并下肢截瘫,在取穴时应同时选取筋缩、命门、胆俞、三焦俞等穴,以及华佗夹脊穴。
(3)从脾、肾两经着手。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补肾则可以强筋骨,脾为后天之本,健脾可以帮助吸收,增强全身的营养功能,常用的穴位:脾俞、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4)从深刺透穴着手:其中有表里透穴,上下透穴二种,如阴陵泉透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曲池透手三里,委中透合阳,大杼透风门等。
(5)针灸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結合。应强调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这是使病人感觉及运动的恢复不可缺少的两项重要手段。这二种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病情的不同,应各有侧重。
(6)综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除了毫针针刺外,还需要综合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电针、水针、灸法、拔罐等,充分发挥其各自的特点,有机组合使用。
(7)感觉平面有无改变是观察重点。在治疗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感觉平面有无改变,如平面下降,为恢复的表现。此种情况一般见于截瘫早期患者,也就是驰缓性瘫痪的时期。经过3-6周,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如破坏轻者,在这个时期,瘫痪的肢体有可能有部分功能的恢复,如脊髓完全断裂,将成为永久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