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旅游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从而推动了“节日经济”“旅游经济”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据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或出境游达到了41.2亿人次,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10%,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面对如火如荼的旅游产业,各地也在纷纷整合、发展自己的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旅游社区。在构建旅游社区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不仅关系着当地居民对构建旅游社区的态度和行为,也关系着客源的多少。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构建旅游社区的过程中,探讨文化认同与产业的关系,并以厦门曾厝垵旅游社区作为研究个案,简要介绍曾厝垵社区现阶段的发展概况以及社区居民如何进行文创产业活动,进而分析出产生这些现象的真正原因。
一、文化认同与产业发展之关系
(一)文化、文化认同的意涵
文化(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文,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如果将文化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创造出来与使用的器物;非物质文化则是指导我们互动和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规则,可分为规范文化(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如风俗、道德、法律)和认知文化(人们所了解和共享的思想,如语言、象征和价值)。文化认同是个体、群体或者组织对某一文化形成的归属感。从文化到文化认同需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承认,即承认某一文化是存在的、合理的;其次是接受,即愿意接受这一文化的存在,愿意按照这一文化的价值指引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再次是融入,即个人、群体、组织主动与这一文化进行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加以继承和创造性的改变。
(二)产业、产业发展的意涵
产业(Industry)泛指一切为销售而从事生产货品与服务的机构,有大量生产产品或服务、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自给自足三项特征。产业指一个经济体中,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生产经济物品(不论是产品或服务)的各种行业,经济学上,常把产业分门别类,如文化和创意是属第五产业。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
(三)文化产业的意涵
文化部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文化产业是文化具备了生产化、流通化和商业化的特征,在它的周围积聚着大量资本,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链条。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产业逐渐丰满,也逐渐得到认同,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经济类型。文化产业的“地基”是文化,而其“灵魂”则是创意。
台湾地区是1995年文建会在文化产业研讨会中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之构想的。2000年文化部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第三条中规范了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工艺、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广告、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创意生活、数位内容、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共十六项产业为范畴。从以上范畴可发现,“文化”不再是少数上层阶级的专利,而文化产业的目的是把文化产品予以大众化,利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方式,使广大民众都可以拥有或欣赏。文化产业具有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不在以往的产业分类中、拥有结合不同领域产业的力量的特点,产业成长的目的是为了厚植地方产业内涵及提升生活品质。
二、旅游社区的发展过程
(一)社区与旅游社区的意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于1887年写了《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一书,翻译成中文是《社区与社会》。在滕尼斯的视野中,Gemeinschaft的涵义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因此将Gemeinschaft译作“共同体”应该说更贴近滕尼斯的本意。所谓社区可以说是“人类为了生存,而经营展开的所有空间”。究竟何为社区?社区和“人格”一样,都具有所谓的“社区格”。“社区格”即如同“人格”般,决不容许受到伤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社区格”是每个“社区”固有的历史中,逐渐孕育而成的“社区的个性”。
旅游社区是指根据社区自身的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而形成的社区。一个旅游社区通常需要构建能够吸引他人前来参观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历史等文化资源、完整的生活服务实施以及满足顾客多元化需要的消费能力和旅游产品生产能力。旅游社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风景名胜旅游社区,如黄山、九华山等;历史遗迹旅游社区,如北京故宫、长城等;人文历史旅游社区,如岳麓书院、皖南事变纪念馆等;农村旅游社区,如各种农庄、农家乐等;人工开发旅游社区,如横店影视城、迪士尼乐园等。
(二)旅游社区与地方产业振兴
社区营造工作,必须结合社区里的一群有共同理想及共同目标的在地居民,为同一目的而共同规划与执行的一群人,二结庄生活文化馆执行长林奠鸿说:社区营造工作,必须结合一群有共同理想及目标的热心朋友一起工作、一起寻找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色、一起规划社区的生活环境、一起创造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这一群人就叫作 “社区组织”或叫“社区工作团队”。这样的组织必须对社区具有在地的理解,能够找出社区的需求并且能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达成共识并一起行动,同时,要依社区产业发展进程进行规划设计。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多年投入以社区工艺为主轴发展社区产业,从社区参与的扩大工艺参与人口,到现在的社区特色产业与微型工坊扶植,甚至到区域产业特色的关注上,对整个社区产业的转向都有极大的帮助。 成功的区域振兴有以下特点:一是强化产业间的合作,二是高品质的劳动力,三是具有弹性的工作结构,四是支持机构与组织提供密集的基础设施,五是创新的区域文化,六是积极的地方政府。
大力构建旅游社区是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旅游社区的过程中,能够拉动地方产业的增长,改变地方产业的结构,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得到兼顾,从而更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认同是旅游社区构建的关键
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一是为了休闲,放松自己的身心。二是为了体验,体验与其不一样的文化。因此在构建旅游社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即认识到自己社区的旅游文化是独特的、是能够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参与旅游社区建设能够给自己带来诸多利益并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二是外来游客对旅游社区文化的认同,即外来游客对当地的旅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去体验这种旅游文化,这是他们前来参观的动力和前提。这种认同不仅需要当地社区的大力宣传,同时也需要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构建。
三、个案分析——以厦门曾厝垵旅游社区为例
(一)曾厝垵社区的概况
曾厝垵位于厦门南部,东至白石炮台与黄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台,南至环岛路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曾厝垵是百年渔村,一直以来这里都流淌着这样的人文:信仰多元、文化多重、滨海美食、侨村风采。“男渔女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简单、乡土淳朴,渔村古旧而深邃、乡愁浸淫渗透,鱼的图腾铺卷石板路,海边行走的影子荡漾着余晖。有一种意境,像一幅山水画;有一种静谧,你不敢大声说话。2002年,全村户数为1179,人口3500。由于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原因,曾厝垵村农地锐减,渔业和蓄养业凋零,乡镇企业的就业岗位大都被涌入的外地务工者占据,从而致使曾厝垵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巨大,后来私房经营成了曾厝垵村非农化的主导行业,直至最近几年厦门旅游业的发展,曾厝垵也成功转型旅游问创社区,使之人气剧增,仅2015年元旦当日就迎来20万人次的游客量,让人不禁感叹其真正魅力的原因之所在。曾厝垵的魅力和旅游人气的上涨,在web2.0时代已经颠覆了传统景区品牌打造的逻辑定律。目前,景区店铺约600余家,每天游客流量约3万人次,以广东和江浙的游客居多,内陆及北方城市游客呈急剧上升趋势。在丰富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曾厝垵居民自主自发开创了各种文创产业,从而让这个普通的渔村充满了文艺气息,使文化、艺术、设计等产业不再神秘,而是走向大众的视野,让普通百姓也可以文艺一番,同时当地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不仅为曾厝垵社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社区居民也都积极参与社区营造,为自己的家乡作出贡献。
(二)曾厝垵旅游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
1.寻找曾厝垵旅游社区的文化。发展社区文化产业,首先要找到社区的文化,而曾厝垵社区的文化内容包括两部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包括海洋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与传统美食文化等以及现代的小资文化等,构成了现代曾厝垵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参观、体验。
2.共同参与旅游社区营造。社区的发展需要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应该通过:第一,社区居民与团体——社区营造的主人翁;第二,专业工作者——社区工作、文史工作、艺术工作、都市计划、建筑景观计划等;第三,行政体系的文化化——文化视野的基准,文化是地方施政的全部;第四,企业的文化化——企业的存在、企业的产品与企业的文化投入;第五,立法者——法令规章的配合。而参与的方式可以是:第一,社区动员、凝聚共识与爱乡热情——组织化与法人化;第二,社区营造的宣言,重新认识地方、发掘资源——学习、研究、参观、调查、讨论、公听;第三,构想、规划、设计与执行;第四,整合专业、行政与企业之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五,经营管理制度与“社区宪章”之建立;第六,社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作;第七,社区总体营造是国土开发计划与地方综合发展计划的血与肉。
3.从文化社区到旅游社区。从前文分析可见,首先,通过对曾厝垵文化景观元素的提炼,提出社区发展的精神与原则,使居民能够产生对社区文化的认同与共识,进而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营造来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社区主人、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专业工作者的参与,最后,产生文化产业化的信念(从文化产业化的信念为起点,让艺术文化走出原有的层层束缚,从寻找听众观众进而培养听众观众走入社区,让更多的民众参与,产生共识、认知,寻求艺术化,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这才是文化产业化的最崇高理想)。但是也有国外学者对文化产业大众化进行批判,笔者认为,当文化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时候,何谈所谓高阶层文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观光的关系日渐密切,艺术和文化活动、历史景点成为吸引观光客的重要因素。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有益于满足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各种审美欲求。旅游结构本身是一种牵涉多元的特殊产业,几乎涉及社会绝大多数的领域,在文化面的影响上,如对人文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有益于美化城镇环境,振兴文化资产,又如就工艺品发展来看,旅游饭店业需要工艺品陈设,游客需要选购纪念品,会刺激工艺品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曾厝垵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音乐、民宿、餐饮等于一体,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村落。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曾厝垵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村民对土地利益的追逐日趋激烈,掀起了严重的加建、抢建浪潮,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宜人尺度。第二,过度商业化侵蚀了原有的文艺氛围,现有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按照此趋势快速衰落。第三,历史文化不断被淡化,曾厝垵表面的繁华掩盖了文化不断遗失的问题。村民、商户意识到曾厝垵的发展与切身利益相关。良好的空间环境是村民宜居生活的保障,也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曾厝垵的村民、商家希望能够改善曾厝垵的空间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工作坊的目的就是以空间环境整治为抓手,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过程,形成共谋共建机制,探讨曾厝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四)未来发展与展望
在曾厝垵旅游社区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公众参与。政府自上而下发动,与村民、商户、游客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第二,以人为本。考虑村民、商户、游客等的切身需要,从公共空间做起,注重人性化尺度。第三,可持续发展。通过凝聚共识,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曾厝垵可持续发展。在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曾厝垵在文创会、商会、业主委员会、乡贤、社区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完成了从渔村到文艺村的转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城中村改造模式。然而,在曾厝垵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那么,怎样让曾厝垵的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思明区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以空间环境整治为抓手,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过程,形成共谋共建机制,探讨曾厝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未来也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使曾厝垵的发展越来越好,通过曾厝垵的发展来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进而辐射到岛外的海沧、翔安、集美等古厝聚落旅游开发,让来厦门旅游的游客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路线,不仅使游客有好的文化旅游体验,同时也可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构建旅游社区的过程中,探讨文化认同与产业的关系,并以厦门曾厝垵旅游社区作为研究个案,简要介绍曾厝垵社区现阶段的发展概况以及社区居民如何进行文创产业活动,进而分析出产生这些现象的真正原因。
一、文化认同与产业发展之关系
(一)文化、文化认同的意涵
文化(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文,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如果将文化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创造出来与使用的器物;非物质文化则是指导我们互动和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规则,可分为规范文化(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如风俗、道德、法律)和认知文化(人们所了解和共享的思想,如语言、象征和价值)。文化认同是个体、群体或者组织对某一文化形成的归属感。从文化到文化认同需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承认,即承认某一文化是存在的、合理的;其次是接受,即愿意接受这一文化的存在,愿意按照这一文化的价值指引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再次是融入,即个人、群体、组织主动与这一文化进行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加以继承和创造性的改变。
(二)产业、产业发展的意涵
产业(Industry)泛指一切为销售而从事生产货品与服务的机构,有大量生产产品或服务、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自给自足三项特征。产业指一个经济体中,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生产经济物品(不论是产品或服务)的各种行业,经济学上,常把产业分门别类,如文化和创意是属第五产业。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
(三)文化产业的意涵
文化部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文化产业是文化具备了生产化、流通化和商业化的特征,在它的周围积聚着大量资本,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链条。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产业逐渐丰满,也逐渐得到认同,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经济类型。文化产业的“地基”是文化,而其“灵魂”则是创意。
台湾地区是1995年文建会在文化产业研讨会中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之构想的。2000年文化部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第三条中规范了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工艺、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广告、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创意生活、数位内容、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共十六项产业为范畴。从以上范畴可发现,“文化”不再是少数上层阶级的专利,而文化产业的目的是把文化产品予以大众化,利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方式,使广大民众都可以拥有或欣赏。文化产业具有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不在以往的产业分类中、拥有结合不同领域产业的力量的特点,产业成长的目的是为了厚植地方产业内涵及提升生活品质。
二、旅游社区的发展过程
(一)社区与旅游社区的意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于1887年写了《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一书,翻译成中文是《社区与社会》。在滕尼斯的视野中,Gemeinschaft的涵义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因此将Gemeinschaft译作“共同体”应该说更贴近滕尼斯的本意。所谓社区可以说是“人类为了生存,而经营展开的所有空间”。究竟何为社区?社区和“人格”一样,都具有所谓的“社区格”。“社区格”即如同“人格”般,决不容许受到伤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社区格”是每个“社区”固有的历史中,逐渐孕育而成的“社区的个性”。
旅游社区是指根据社区自身的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而形成的社区。一个旅游社区通常需要构建能够吸引他人前来参观的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历史等文化资源、完整的生活服务实施以及满足顾客多元化需要的消费能力和旅游产品生产能力。旅游社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风景名胜旅游社区,如黄山、九华山等;历史遗迹旅游社区,如北京故宫、长城等;人文历史旅游社区,如岳麓书院、皖南事变纪念馆等;农村旅游社区,如各种农庄、农家乐等;人工开发旅游社区,如横店影视城、迪士尼乐园等。
(二)旅游社区与地方产业振兴
社区营造工作,必须结合社区里的一群有共同理想及共同目标的在地居民,为同一目的而共同规划与执行的一群人,二结庄生活文化馆执行长林奠鸿说:社区营造工作,必须结合一群有共同理想及目标的热心朋友一起工作、一起寻找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色、一起规划社区的生活环境、一起创造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机会,这一群人就叫作 “社区组织”或叫“社区工作团队”。这样的组织必须对社区具有在地的理解,能够找出社区的需求并且能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达成共识并一起行动,同时,要依社区产业发展进程进行规划设计。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多年投入以社区工艺为主轴发展社区产业,从社区参与的扩大工艺参与人口,到现在的社区特色产业与微型工坊扶植,甚至到区域产业特色的关注上,对整个社区产业的转向都有极大的帮助。 成功的区域振兴有以下特点:一是强化产业间的合作,二是高品质的劳动力,三是具有弹性的工作结构,四是支持机构与组织提供密集的基础设施,五是创新的区域文化,六是积极的地方政府。
大力构建旅游社区是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旅游社区的过程中,能够拉动地方产业的增长,改变地方产业的结构,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得到兼顾,从而更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认同是旅游社区构建的关键
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一是为了休闲,放松自己的身心。二是为了体验,体验与其不一样的文化。因此在构建旅游社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即认识到自己社区的旅游文化是独特的、是能够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参与旅游社区建设能够给自己带来诸多利益并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二是外来游客对旅游社区文化的认同,即外来游客对当地的旅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去体验这种旅游文化,这是他们前来参观的动力和前提。这种认同不仅需要当地社区的大力宣传,同时也需要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构建。
三、个案分析——以厦门曾厝垵旅游社区为例
(一)曾厝垵社区的概况
曾厝垵位于厦门南部,东至白石炮台与黄厝接壤,西至胡里山炮台,南至环岛路与大担岛隔海相望,北至御屏山西姑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曾厝垵是百年渔村,一直以来这里都流淌着这样的人文:信仰多元、文化多重、滨海美食、侨村风采。“男渔女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简单、乡土淳朴,渔村古旧而深邃、乡愁浸淫渗透,鱼的图腾铺卷石板路,海边行走的影子荡漾着余晖。有一种意境,像一幅山水画;有一种静谧,你不敢大声说话。2002年,全村户数为1179,人口3500。由于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原因,曾厝垵村农地锐减,渔业和蓄养业凋零,乡镇企业的就业岗位大都被涌入的外地务工者占据,从而致使曾厝垵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巨大,后来私房经营成了曾厝垵村非农化的主导行业,直至最近几年厦门旅游业的发展,曾厝垵也成功转型旅游问创社区,使之人气剧增,仅2015年元旦当日就迎来20万人次的游客量,让人不禁感叹其真正魅力的原因之所在。曾厝垵的魅力和旅游人气的上涨,在web2.0时代已经颠覆了传统景区品牌打造的逻辑定律。目前,景区店铺约600余家,每天游客流量约3万人次,以广东和江浙的游客居多,内陆及北方城市游客呈急剧上升趋势。在丰富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曾厝垵居民自主自发开创了各种文创产业,从而让这个普通的渔村充满了文艺气息,使文化、艺术、设计等产业不再神秘,而是走向大众的视野,让普通百姓也可以文艺一番,同时当地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不仅为曾厝垵社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社区居民也都积极参与社区营造,为自己的家乡作出贡献。
(二)曾厝垵旅游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
1.寻找曾厝垵旅游社区的文化。发展社区文化产业,首先要找到社区的文化,而曾厝垵社区的文化内容包括两部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包括海洋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与传统美食文化等以及现代的小资文化等,构成了现代曾厝垵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参观、体验。
2.共同参与旅游社区营造。社区的发展需要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应该通过:第一,社区居民与团体——社区营造的主人翁;第二,专业工作者——社区工作、文史工作、艺术工作、都市计划、建筑景观计划等;第三,行政体系的文化化——文化视野的基准,文化是地方施政的全部;第四,企业的文化化——企业的存在、企业的产品与企业的文化投入;第五,立法者——法令规章的配合。而参与的方式可以是:第一,社区动员、凝聚共识与爱乡热情——组织化与法人化;第二,社区营造的宣言,重新认识地方、发掘资源——学习、研究、参观、调查、讨论、公听;第三,构想、规划、设计与执行;第四,整合专业、行政与企业之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五,经营管理制度与“社区宪章”之建立;第六,社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作;第七,社区总体营造是国土开发计划与地方综合发展计划的血与肉。
3.从文化社区到旅游社区。从前文分析可见,首先,通过对曾厝垵文化景观元素的提炼,提出社区发展的精神与原则,使居民能够产生对社区文化的认同与共识,进而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营造来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社区主人、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专业工作者的参与,最后,产生文化产业化的信念(从文化产业化的信念为起点,让艺术文化走出原有的层层束缚,从寻找听众观众进而培养听众观众走入社区,让更多的民众参与,产生共识、认知,寻求艺术化,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这才是文化产业化的最崇高理想)。但是也有国外学者对文化产业大众化进行批判,笔者认为,当文化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时候,何谈所谓高阶层文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观光的关系日渐密切,艺术和文化活动、历史景点成为吸引观光客的重要因素。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有益于满足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各种审美欲求。旅游结构本身是一种牵涉多元的特殊产业,几乎涉及社会绝大多数的领域,在文化面的影响上,如对人文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有益于美化城镇环境,振兴文化资产,又如就工艺品发展来看,旅游饭店业需要工艺品陈设,游客需要选购纪念品,会刺激工艺品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曾厝垵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音乐、民宿、餐饮等于一体,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村落。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曾厝垵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村民对土地利益的追逐日趋激烈,掀起了严重的加建、抢建浪潮,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宜人尺度。第二,过度商业化侵蚀了原有的文艺氛围,现有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按照此趋势快速衰落。第三,历史文化不断被淡化,曾厝垵表面的繁华掩盖了文化不断遗失的问题。村民、商户意识到曾厝垵的发展与切身利益相关。良好的空间环境是村民宜居生活的保障,也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曾厝垵的村民、商家希望能够改善曾厝垵的空间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曾厝垵空间环境整治工作坊的目的就是以空间环境整治为抓手,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过程,形成共谋共建机制,探讨曾厝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四)未来发展与展望
在曾厝垵旅游社区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公众参与。政府自上而下发动,与村民、商户、游客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第二,以人为本。考虑村民、商户、游客等的切身需要,从公共空间做起,注重人性化尺度。第三,可持续发展。通过凝聚共识,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曾厝垵可持续发展。在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曾厝垵在文创会、商会、业主委员会、乡贤、社区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完成了从渔村到文艺村的转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城中村改造模式。然而,在曾厝垵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那么,怎样让曾厝垵的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思明区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以空间环境整治为抓手,动员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过程,形成共谋共建机制,探讨曾厝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未来也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使曾厝垵的发展越来越好,通过曾厝垵的发展来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进而辐射到岛外的海沧、翔安、集美等古厝聚落旅游开发,让来厦门旅游的游客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路线,不仅使游客有好的文化旅游体验,同时也可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