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教学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其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实践等各项能力均有积极意义。本文围绕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相关教材内容,对如何开展有效的合唱教学活动做简要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
合唱教学在音乐课程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对于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促进上,通过合唱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团队意识,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共赢和团队的力量,最终获得集体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合唱教学的开展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与同伴的一起学习过程中建立起音乐素养和深厚的情谊。
一、教材分析
1、建立多声部概念
多声部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其实是属于比较早期的内容,因为是节奏部分的教学内容,所以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初期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多声部听觉感知能力。例如,在一年级时期,教师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简单的乐器来帮助学生去认识音符,学习曲目。常用的有小鼓、响板、碰铃、三角铁、铃鼓、双响筒等等。无需过多的演奏技巧,而且节奏感十分清晰鲜明的乐器无疑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有效工具。也可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特征出发,遵循多声部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来为其呈现不同的节奏和声势,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耳音,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和歌唱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由上可知,起初小学生接触的音乐类型多为童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也多为哼唱和合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多声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根据难度来适当地加入一些乐器,辅助学生辨别节奏,学会如何按节拍来进行歌唱,而不是乱唱。在教学初见效果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声部节奏与旋律演奏相结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耳音,这是小学阶段初期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音乐感知能力和听赏意识,逐渐地形成一种对美的感受,注重个人体验,同时也为日后的合唱教学做铺垫。
2、轮唱
轮唱是合唱中的一个常见形式,就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来看,二年级的课程内容中首次出现了与轮唱有关的曲目,然后到三年级,在歌唱表现上开始相差出一小节、两小节,甚至六小节,随后还加入了二声部与三声部的轮唱。教材的如此编排并非随意所致,而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在逐步提高难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初步形成扎实的合唱素养与团队意识。例如,在“巴塞罗那”中,其中包含有一段不完整的起拍轮唱,很明显是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照顾他人。相应地,从具体课程内容的编排也可以看出,该阶段下出现的合唱类曲目并没有其他年级阶段多,所以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这几首曲目上,挖掘曲目的价值,再结合自身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调整气息,更好地进行歌唱,以及看指挥来变动音符,实现团队的紧密配合。
3、二声部合唱
小学音乐教学所涉及到的合唱基本都属于较为基础的合唱,并非成人专业合唱团体进行的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懈怠和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反而更应该在日常的单音类旋律曲目教学中帮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合唱和多声部演唱铺路。
总的来说,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合唱教学,从最初的打击乐到童谣儿歌,再到律动和音乐元素,曲目、体裁逐渐变得多样化,合唱难度也逐渐上升,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欣赏、歌唱和实践等教学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体验合唱,建立多声部的音乐意识和能力。
二、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充分了解,来结合实际学情做出判断,即保证内容能够符合实际,从而科学合理地呈现在课堂之上,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并不是对教材的单纯解读,而是需要融入教师自身的见解和态度,所以说为什么教学设计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在《老爷爷赶鹅》中,本课作为小学音乐教材中第一首轮唱曲目,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把握上。从乐谱上可知,乐曲的第一部分属于轮唱,两个声部的歌词和旋律完全相同。来到第二部分后半拍起拍的弱起节奏中,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演示讲解。
该曲目在乐谱的轮唱部分中标注了一个8小节的乐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试唱,然后通过回声练习来提高团队配合意识。比如第一组学生演唱“有个老爷爷”依据,第二组学生看准时机来进行回声。回声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第二小节的学唱中,而教师则需要在该环节中去进行指挥预示,帮助学生形成开口的意识,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之后,也可以不用指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该曲目中每2个小节是一个小的轮唱,所以在每小节中都会有一个保持音,可以说很大的降低了合唱的难度,可见教材在编排上的用意。除了回声训练,教师还可以用“鱼咬尾”来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即后一句的演唱要在前一句演唱的最后一字上張口,呈现重叠,一鱼咬一尾,衔接不断。乐谱中每2个小节为一个小乐句,而且首尾呼应,因此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乐曲的8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学生交替演唱2个小节。这种训练方式虽然是旋律不同的二声部合唱,但第一组演唱第二小节中的二分音符是与第二组演唱第一小节的首个音符是相同的,这样一个美妙的和声效果便由此出现。
综上所述,合唱教学是音乐课程中需要长期坚持和系统训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做到对教材和实际学情的充分把握,基于对各项因素的全面了解,从而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的教学内容,为其综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紫薇.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8(45):71.
[2]林彩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8(34):101.
[3]李燕.声乐律动,心随我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87-188.
萝北县鹤北小学 黑龙江 鹤岗 154212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
合唱教学在音乐课程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对于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促进上,通过合唱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团队意识,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共赢和团队的力量,最终获得集体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合唱教学的开展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与同伴的一起学习过程中建立起音乐素养和深厚的情谊。
一、教材分析
1、建立多声部概念
多声部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其实是属于比较早期的内容,因为是节奏部分的教学内容,所以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初期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多声部听觉感知能力。例如,在一年级时期,教师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简单的乐器来帮助学生去认识音符,学习曲目。常用的有小鼓、响板、碰铃、三角铁、铃鼓、双响筒等等。无需过多的演奏技巧,而且节奏感十分清晰鲜明的乐器无疑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有效工具。也可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特征出发,遵循多声部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来为其呈现不同的节奏和声势,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耳音,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和歌唱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由上可知,起初小学生接触的音乐类型多为童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也多为哼唱和合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多声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根据难度来适当地加入一些乐器,辅助学生辨别节奏,学会如何按节拍来进行歌唱,而不是乱唱。在教学初见效果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声部节奏与旋律演奏相结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耳音,这是小学阶段初期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音乐感知能力和听赏意识,逐渐地形成一种对美的感受,注重个人体验,同时也为日后的合唱教学做铺垫。
2、轮唱
轮唱是合唱中的一个常见形式,就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来看,二年级的课程内容中首次出现了与轮唱有关的曲目,然后到三年级,在歌唱表现上开始相差出一小节、两小节,甚至六小节,随后还加入了二声部与三声部的轮唱。教材的如此编排并非随意所致,而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在逐步提高难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初步形成扎实的合唱素养与团队意识。例如,在“巴塞罗那”中,其中包含有一段不完整的起拍轮唱,很明显是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照顾他人。相应地,从具体课程内容的编排也可以看出,该阶段下出现的合唱类曲目并没有其他年级阶段多,所以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这几首曲目上,挖掘曲目的价值,再结合自身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调整气息,更好地进行歌唱,以及看指挥来变动音符,实现团队的紧密配合。
3、二声部合唱
小学音乐教学所涉及到的合唱基本都属于较为基础的合唱,并非成人专业合唱团体进行的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懈怠和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反而更应该在日常的单音类旋律曲目教学中帮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合唱和多声部演唱铺路。
总的来说,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合唱教学,从最初的打击乐到童谣儿歌,再到律动和音乐元素,曲目、体裁逐渐变得多样化,合唱难度也逐渐上升,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欣赏、歌唱和实践等教学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体验合唱,建立多声部的音乐意识和能力。
二、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充分了解,来结合实际学情做出判断,即保证内容能够符合实际,从而科学合理地呈现在课堂之上,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并不是对教材的单纯解读,而是需要融入教师自身的见解和态度,所以说为什么教学设计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在《老爷爷赶鹅》中,本课作为小学音乐教材中第一首轮唱曲目,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把握上。从乐谱上可知,乐曲的第一部分属于轮唱,两个声部的歌词和旋律完全相同。来到第二部分后半拍起拍的弱起节奏中,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演示讲解。
该曲目在乐谱的轮唱部分中标注了一个8小节的乐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试唱,然后通过回声练习来提高团队配合意识。比如第一组学生演唱“有个老爷爷”依据,第二组学生看准时机来进行回声。回声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第二小节的学唱中,而教师则需要在该环节中去进行指挥预示,帮助学生形成开口的意识,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之后,也可以不用指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该曲目中每2个小节是一个小的轮唱,所以在每小节中都会有一个保持音,可以说很大的降低了合唱的难度,可见教材在编排上的用意。除了回声训练,教师还可以用“鱼咬尾”来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即后一句的演唱要在前一句演唱的最后一字上張口,呈现重叠,一鱼咬一尾,衔接不断。乐谱中每2个小节为一个小乐句,而且首尾呼应,因此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乐曲的8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学生交替演唱2个小节。这种训练方式虽然是旋律不同的二声部合唱,但第一组演唱第二小节中的二分音符是与第二组演唱第一小节的首个音符是相同的,这样一个美妙的和声效果便由此出现。
综上所述,合唱教学是音乐课程中需要长期坚持和系统训练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做到对教材和实际学情的充分把握,基于对各项因素的全面了解,从而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的教学内容,为其综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紫薇.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8(45):71.
[2]林彩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8(34):101.
[3]李燕.声乐律动,心随我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87-188.
萝北县鹤北小学 黑龙江 鹤岗 15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