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自卑、孤僻、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已经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健康成长,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
【关键词】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招生及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在高校校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来自偏远农村或是父母下岗或是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情节严重的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存在自卑、孤僻、抑郁、嫉妒等多种心理障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深人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真研究和掌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她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1.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心理上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就会导致这一群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负面因素增加,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她们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1自卑心理问题突出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经受强烈的刺激;谨小慎微,经常产生猜忌心理等。
1.2孤僻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背负着双重压力,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她们在物质生活上就很匮乏,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相对于家庭优越的同学,强烈的自尊心就会使她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越发凸显的孤僻。她们想融入这个群体,但是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们的窘迫,不想让人怜悯和同情,她们既希望与人接近,又担心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不好,所以尘封自己,害怕与人交往和沟通,造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更进一步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1.3抑郁与焦虑并存
抑郁和焦虑通常是由于自尊心遭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丧失,从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感受。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忧郁等不良反应。
2.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造成贫困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的途径也是多个方面的。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最大的诱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从经济上给予援助和支持,改善学生资助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前提。
2.1进一步改善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各高校应该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生活补贴、贷学金、勤工助学、学杂费减免是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多元学生资助体系。要发挥奖学金育人优势,高校就要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改革学校奖学金制度,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重点奖励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贫困生中形成导向,激励贫困生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其次,逐步取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变无偿救助为有偿扶助。高校应该根据情况要求贫困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等,才可以获得资助。这样,不仅有利于使高校有限的资助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立精神。第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作为新的助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贫困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救、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
2.2依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贫困生传授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贫困生能正确认识学习和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自己合理解决问题。
2.3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要对贫困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首先要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上的脱贫,更新她们的观念,要让她们充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首先,要使得她们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目前的贫困现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转换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选择一些有贫困背景的成功人士,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演讲,帮扶等方式帮助她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同时,既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更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让有限的资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资助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云,王雪净.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2]王炳南,姜华帅.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3]魏文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0).
[4]邱小艳,唐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求索,2011,(2).
【关键词】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招生及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在高校校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来自偏远农村或是父母下岗或是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情节严重的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存在自卑、孤僻、抑郁、嫉妒等多种心理障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深人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真研究和掌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她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1.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心理上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就会导致这一群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负面因素增加,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她们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1自卑心理问题突出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经受强烈的刺激;谨小慎微,经常产生猜忌心理等。
1.2孤僻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背负着双重压力,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她们在物质生活上就很匮乏,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相对于家庭优越的同学,强烈的自尊心就会使她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越发凸显的孤僻。她们想融入这个群体,但是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们的窘迫,不想让人怜悯和同情,她们既希望与人接近,又担心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不好,所以尘封自己,害怕与人交往和沟通,造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更进一步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1.3抑郁与焦虑并存
抑郁和焦虑通常是由于自尊心遭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丧失,从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感受。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忧郁等不良反应。
2.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造成贫困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的途径也是多个方面的。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最大的诱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从经济上给予援助和支持,改善学生资助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前提。
2.1进一步改善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各高校应该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生活补贴、贷学金、勤工助学、学杂费减免是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多元学生资助体系。要发挥奖学金育人优势,高校就要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改革学校奖学金制度,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重点奖励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贫困生中形成导向,激励贫困生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其次,逐步取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变无偿救助为有偿扶助。高校应该根据情况要求贫困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等,才可以获得资助。这样,不仅有利于使高校有限的资助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立精神。第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作为新的助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贫困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救、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
2.2依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贫困生传授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贫困生能正确认识学习和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自己合理解决问题。
2.3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要对贫困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首先要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上的脱贫,更新她们的观念,要让她们充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首先,要使得她们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目前的贫困现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转换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选择一些有贫困背景的成功人士,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演讲,帮扶等方式帮助她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同时,既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更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让有限的资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资助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云,王雪净.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2]王炳南,姜华帅.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3]魏文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0).
[4]邱小艳,唐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求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