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能动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生产方式
在1867年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了共產主义的新概念“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i。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ii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首先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能力发展了才能创造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能力的基础之上生产出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精神方面需求的拓展;再次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人的独特需求的发展,是在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发展;最后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前三项的全面发展之上所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展。要完全实现以上这些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阶级、私有制的消失,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也就是人全面发展实现的时候。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唯物辩证法范畴对其进行分解可有更全面的理解。
——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全面发展时谈到:“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者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由此而来的是他把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iii”这一论述表明对“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被看做一个过程。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需要在运动中把握问题。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代替,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一个不断有新需求替代旧需求的过程。从最初的亟需生活资料的满足到现在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一个世界不断变化发展后的结果。从物质基础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后需求的多样性发展。
——整体和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不单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个人包含于社会之中,社会由众多个人组成。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代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不能代表单独个人的全面发展,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相互包含,社会不仅包含个人,个人中也蕴含着社会。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若每个人都没有自我意识、缺乏个体积极性,社会也无法达到全面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顾及个人的发展状况,不能脱离个体的发展而独自发展整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iv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
——个性和共性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指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现实存在的人。从宏观角度来看,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现实存在是所有“人”的共性;但从微观角度来看,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环境不同、禀赋不同,从而不能等同划一的进行全面发展。个性离不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看到共性的存在,也要注意个性的独特,对“人”根据实际进行分层次的划分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共同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所述的“全人类的解放”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解放”基础之上的。
中国古有“民为神之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说法,可考著作早以春秋时期《左传》及《孝经》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为先,也就意味着中国自古就有“邦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今天,发展是主题,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社会形态上向着共产主义迈进。共产主义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题的社会,是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产力方面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物质力量,是劳动者结合生产资料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路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前,主要任务是解除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第二阶段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主要任务转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将科学技术列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由此诞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力量。
在肃清生产力发展障碍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中国是人口大国,若没有足够的生产力生产足够多的生活资料,自然不能保证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在生产力提高方面,跨越了社会形态的区别,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除此之外,我国大力加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实施,坚持改革开放,造就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力提升。在科学技术方面,极端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生产关系方面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描述的是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按所有制的不同分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与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在我国是并存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形式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将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中国特色经济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有着高水平的契合度,这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节需要经济体制的变革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与市场各有各所长,将两者相结合,取精华其糟粕得到“中国特色”经济体制。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方面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组成的总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的能力,由此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交换、分配和消费是在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其中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分配环节。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我国具体实际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果,是在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硕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未来是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够扎实才能够支撑起全社会的全面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解读来看,它为中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满足了全社会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4~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生产方式
在1867年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了共產主义的新概念“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i。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ii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首先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能力发展了才能创造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能力的基础之上生产出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精神方面需求的拓展;再次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人的独特需求的发展,是在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发展;最后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前三项的全面发展之上所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展。要完全实现以上这些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阶级、私有制的消失,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也就是人全面发展实现的时候。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唯物辩证法范畴对其进行分解可有更全面的理解。
——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全面发展时谈到:“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者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由此而来的是他把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iii”这一论述表明对“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被看做一个过程。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需要在运动中把握问题。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代替,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一个不断有新需求替代旧需求的过程。从最初的亟需生活资料的满足到现在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一个世界不断变化发展后的结果。从物质基础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后需求的多样性发展。
——整体和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不单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个人包含于社会之中,社会由众多个人组成。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代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不能代表单独个人的全面发展,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相互包含,社会不仅包含个人,个人中也蕴含着社会。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若每个人都没有自我意识、缺乏个体积极性,社会也无法达到全面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顾及个人的发展状况,不能脱离个体的发展而独自发展整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iv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
——个性和共性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指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现实存在的人。从宏观角度来看,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现实存在是所有“人”的共性;但从微观角度来看,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环境不同、禀赋不同,从而不能等同划一的进行全面发展。个性离不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看到共性的存在,也要注意个性的独特,对“人”根据实际进行分层次的划分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共同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所述的“全人类的解放”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解放”基础之上的。
中国古有“民为神之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说法,可考著作早以春秋时期《左传》及《孝经》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为先,也就意味着中国自古就有“邦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今天,发展是主题,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社会形态上向着共产主义迈进。共产主义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题的社会,是在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产力方面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物质力量,是劳动者结合生产资料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路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前,主要任务是解除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第二阶段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主要任务转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将科学技术列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由此诞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力量。
在肃清生产力发展障碍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中国是人口大国,若没有足够的生产力生产足够多的生活资料,自然不能保证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在生产力提高方面,跨越了社会形态的区别,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除此之外,我国大力加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实施,坚持改革开放,造就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力提升。在科学技术方面,极端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生产关系方面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描述的是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按所有制的不同分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与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在我国是并存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形式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将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中国特色经济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有着高水平的契合度,这主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节需要经济体制的变革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与市场各有各所长,将两者相结合,取精华其糟粕得到“中国特色”经济体制。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方面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组成的总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的能力,由此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交换、分配和消费是在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其中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分配环节。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我国具体实际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果,是在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硕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未来是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够扎实才能够支撑起全社会的全面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解读来看,它为中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满足了全社会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4~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