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学术型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本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性工作,提出了一种“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文详细总结了它的特色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一些宝贵的实践教学经验。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却往往会出现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困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匹配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未能培养出适应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或轻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引发的后果。因此,目前各个高校正在兴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浪潮。“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而被提出来的,是五邑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摸索而提炼出来的行之有效而且具有独创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工程方向,半导体绿色光源方向)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视野开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工程技能,具有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显示、光伏技术、光电检测等技术,能够在绿色光源灯行业及其相关半导体公司胜任光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产品检测等工作,适应江门五邑地区、珠三角、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让企业直接参与进来,“3+1”正是基于这样思路而设立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然后学生到企业一线生产中去实习,根据培养计划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训练,最后校企共同对学生最后一年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
2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点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本教学团队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完善,逐渐形成了目前比较有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运作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不是提前就业,也不是单纯去做技术工人,而是去实习,需要完成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内容,必须按照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来实行。这个培养计划是由学校与企业商量和讨论后共同制定的,具体到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学生在企业做哪些工作,达到什么培养目的,考核的指标如何,由企业哪个工程师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导师),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表等信息。学校与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并且为每个学生购买了相关的意外保险,为学生1年的企业实习提供保障。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需要回到学校来进行,评审专家成员由企业负责人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因此,它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学生自己到企业去打临时工或者暑期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企业的这一年,他的身份还是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目的是学习具体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没有生产上的具体任务和压力。
2.2 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
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多样化,比如部分学生会选择考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创业或转行就业等,他们更需要在宽松的氛围下静心备考和为将来创业或转行做相应的准备工作,“3+1”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他们。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不能强制要求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该培养模式。这也说明这种模式因人而异,适应于愿意到企业去从事光电子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和检测等技术工作,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学生。
2.3 实习期满,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原则
在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协议中,必须明确规定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和企业可以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不然这份培养协议就很有可能会变成学生的“卖身契”。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可以根据对实习企业的了解和个人事业规划,选择继续留在实习企业就业(需另外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也可以选择离开该企业,到其它单位去就业,学生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和能力评估,来决定是否挽留该学生继续留下来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双方在实习期满后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在实习协议签订了学生必须在实习期满后留在实习单位就职的条例,显然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因此,实习期满,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是“3+1”培养模式在实行过程必须坚持的原则,目的是保障学生的权益。
2.4 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率
经过这几年实践考察,参加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普遍反映在个人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企业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能力很强,技术方面上手非常快,对我们学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实习期满,所有合作企业都愿意继续留我们的学生在他们单位继续就业,同时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年的企业生活和学习,也都认同实习企业文化和氛围,愿意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发展,形成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单单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至少解决了本专业30%以上应届学生的就业问题,显著地提高了本专业的就业率。
当然,“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没有义务帮助学校培养人才,除非培养的人才最后能留在企业为他们服务。但在实际实践中,出现少数学生实习期满后不愿意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而是选择到别的企业去就职。这对于实习企业来说,相对于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有点像“为别人做嫁妆”的感觉,那么实习企业肯定不愿意继续推进这种模式运行下去。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的这一年,大型招聘会也在这种时期如火如荼进行,学生一旦实习期满,不能留在实习单位,再重新来找工作就会错失许多招聘机会。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寻找合适的企业方面,以及如何平衡学生与企业的利益方向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3 结语
该文报道了本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工作,提出了一种“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主要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实习期满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以及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等方面内容。最后,指出“3+1”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教改的研究成果,为高校教研人员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教学经验,为后续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故此,提出来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 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2]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文,2010(10):5-8.
[3] 张秉利.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4] 陈岳林.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5(29):45-46.
[5] 赵双林,贾玉林,李现科.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4.
[6] 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4.
[7] 钟仕伦,谢名春,李树勇,等.“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301-304.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却往往会出现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困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匹配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未能培养出适应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或轻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引发的后果。因此,目前各个高校正在兴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浪潮。“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而被提出来的,是五邑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摸索而提炼出来的行之有效而且具有独创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工程方向,半导体绿色光源方向)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视野开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工程技能,具有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显示、光伏技术、光电检测等技术,能够在绿色光源灯行业及其相关半导体公司胜任光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产品检测等工作,适应江门五邑地区、珠三角、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让企业直接参与进来,“3+1”正是基于这样思路而设立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然后学生到企业一线生产中去实习,根据培养计划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训练,最后校企共同对学生最后一年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
2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点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本教学团队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完善,逐渐形成了目前比较有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运作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不是提前就业,也不是单纯去做技术工人,而是去实习,需要完成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内容,必须按照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来实行。这个培养计划是由学校与企业商量和讨论后共同制定的,具体到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学生在企业做哪些工作,达到什么培养目的,考核的指标如何,由企业哪个工程师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导师),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表等信息。学校与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并且为每个学生购买了相关的意外保险,为学生1年的企业实习提供保障。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需要回到学校来进行,评审专家成员由企业负责人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因此,它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学生自己到企业去打临时工或者暑期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在企业的这一年,他的身份还是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目的是学习具体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没有生产上的具体任务和压力。
2.2 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
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多样化,比如部分学生会选择考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创业或转行就业等,他们更需要在宽松的氛围下静心备考和为将来创业或转行做相应的准备工作,“3+1”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他们。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不能强制要求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该培养模式。这也说明这种模式因人而异,适应于愿意到企业去从事光电子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和检测等技术工作,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学生。
2.3 实习期满,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原则
在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协议中,必须明确规定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和企业可以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不然这份培养协议就很有可能会变成学生的“卖身契”。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可以根据对实习企业的了解和个人事业规划,选择继续留在实习企业就业(需另外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也可以选择离开该企业,到其它单位去就业,学生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和能力评估,来决定是否挽留该学生继续留下来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双方在实习期满后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在实习协议签订了学生必须在实习期满后留在实习单位就职的条例,显然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因此,实习期满,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是“3+1”培养模式在实行过程必须坚持的原则,目的是保障学生的权益。
2.4 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率
经过这几年实践考察,参加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普遍反映在个人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企业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能力很强,技术方面上手非常快,对我们学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实习期满,所有合作企业都愿意继续留我们的学生在他们单位继续就业,同时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年的企业生活和学习,也都认同实习企业文化和氛围,愿意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发展,形成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单单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至少解决了本专业30%以上应届学生的就业问题,显著地提高了本专业的就业率。
当然,“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没有义务帮助学校培养人才,除非培养的人才最后能留在企业为他们服务。但在实际实践中,出现少数学生实习期满后不愿意继续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而是选择到别的企业去就职。这对于实习企业来说,相对于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有点像“为别人做嫁妆”的感觉,那么实习企业肯定不愿意继续推进这种模式运行下去。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的这一年,大型招聘会也在这种时期如火如荼进行,学生一旦实习期满,不能留在实习单位,再重新来找工作就会错失许多招聘机会。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寻找合适的企业方面,以及如何平衡学生与企业的利益方向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3 结语
该文报道了本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工作,提出了一种“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主要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原则,实习期满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以及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等方面内容。最后,指出“3+1”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教改的研究成果,为高校教研人员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教学经验,为后续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故此,提出来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 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2]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文,2010(10):5-8.
[3] 张秉利.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4] 陈岳林.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5(29):45-46.
[5] 赵双林,贾玉林,李现科.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4.
[6] 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4.
[7] 钟仕伦,谢名春,李树勇,等.“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