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人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一、在关键处设点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可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对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二、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进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三、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章,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章、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像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如教学生欣赏古诗《石壕吏》:诗人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底谁在“泣幽咽”?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解答如下:
生:肯定是那个“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长时间,没有力气大声哭而在“泣幽咽”!
生:或许是媳妇因婆婆抓,想起丈夫,见家中只剩老的小的,想到今后日子没法过而在“泣幽咽”。
生:潜回家中的老翁,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在“泣幽咽”。
师:你们想象合情合理,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还可以理解为别的人家有人在哭。“安史之乱”并不是给一家人带来灾难,石壕吏要捉去服差役也不是老翁一家人。
师:很好,作者以“点”来反映当时社会这个“面”。几位同学言之有理。我们可以明白:优秀的作品常留给读者丰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实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实效课堂提问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殷切呼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关键处设点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可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对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二、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进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三、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章,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章、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像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如教学生欣赏古诗《石壕吏》:诗人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底谁在“泣幽咽”?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解答如下:
生:肯定是那个“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长时间,没有力气大声哭而在“泣幽咽”!
生:或许是媳妇因婆婆抓,想起丈夫,见家中只剩老的小的,想到今后日子没法过而在“泣幽咽”。
生:潜回家中的老翁,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在“泣幽咽”。
师:你们想象合情合理,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还可以理解为别的人家有人在哭。“安史之乱”并不是给一家人带来灾难,石壕吏要捉去服差役也不是老翁一家人。
师:很好,作者以“点”来反映当时社会这个“面”。几位同学言之有理。我们可以明白:优秀的作品常留给读者丰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实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实效课堂提问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殷切呼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