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航空蒙皮类复合材料零件铣边颤振初期频率淹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敏感频带选择的能量熵颤振监测方法.首先使用频率消除算法(Frequency elimination algorithm,FEA)对铣边采集信号进行去主轴转频、刀齿齿频及其倍频处理.其次对去频后的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WPD),分析WPD的频带分布特性.然后基于频带相关系数ρ和能量比波动方差σ2选取颤振敏感频带作为颤振研究对象,提取分解后信号能量熵作为颤振监测量并基于拉依达准则确定
【机 构】
: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21009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航空蒙皮类复合材料零件铣边颤振初期频率淹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敏感频带选择的能量熵颤振监测方法.首先使用频率消除算法(Frequency elimination algorithm,FEA)对铣边采集信号进行去主轴转频、刀齿齿频及其倍频处理.其次对去频后的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WPD),分析WPD的频带分布特性.然后基于频带相关系数ρ和能量比波动方差σ2选取颤振敏感频带作为颤振研究对象,提取分解后信号能量熵作为颤振监测量并基于拉依达准则确定系统颤振监测阈值.最后通过仿真信号和试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结果 表明,经FEA和敏感频带筛选后信号的能量熵值分辨率提高了205%,且相较于未去频信号系统颤振监测响应时间能提前0.5 s.
其他文献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与4,4\'-双(仲丁基氨基)-二苯基甲烷为硬段、以聚氧化丙烯多元醇(PPG)为软段,采用半预聚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硬段含量的聚氨酯脲弹性体.通过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分析等研究手段,考察了硬段含量对聚氨酯脲弹性体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50%硬段含量弹性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室温附近(15~30℃),且具有较高的阻尼因子峰值(tanδmax)、较宽的阻尼温域;随着硬段含量的升高,弹性体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逐渐升高,tanδmax降低,
采用冰浴法,以二胺单体1,4-苯二甲胺(P-XDA)与二酐单体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合成了两种聚酰亚胺(PI)薄膜.在二元聚合的基础上,引入脂环二胺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进行三元聚合得到两种PI薄膜.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机械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热失重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对薄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4种PI薄膜已经亚胺化完全,在800 nm处的紫外透过率均在89%以上,具有
利用一步化学还原法合成具有粒径双峰分布的铜纳米颗粒,并制备可在低温无压条件下烧结的纳米铜膏.铜纳米颗粒由平均粒径160 nm的大颗粒及其被平均粒径9nm小颗粒包围的团聚体构成;采用乳酸基复合包覆剂不仅能有效防止铜颗粒氧化,还对纳米颗粒烧结过程有促进作用.280℃下无压烧结后的铜膏烧结接头剪切强度高达65 MPa,究其原因主要是烧结过程中形成的大尺寸块体铜颗粒的强化作用,以及铜膏烧结基体与上、下基板界面间形成了致密无缺陷的牢固冶金互连.铜膏烧结接头的形成主要由“颗粒-颗粒”间纳连接及“颗粒-基板”界面的纳连
为了对案件中出现的塑钢窗类检材进行无损、准确的识别与认定,通过实验建立了基于预处理并结合数学建模的分类方法.运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技术获取了“金鹏”、“瑞恒”等5个品牌共计150份的光谱谱图.基于构建的多层感知器模型,比较了 Savitzky-Golay滤波、希尔伯特变换和小波变换三种预处理方式在模型识别精度方面的差异.选择最佳预处理方式,进一步构建Bayesian分类模型对各样本进行分类区分.结果表明,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能够反映出不同样本理化信息方面存在的差异.预处理能够提升模型的识别精度,其中小波
为降低微流控芯片的大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保证微尺度流道结构的表面质量和形状精度,提出采用超硬立方氮化硼(CBN)磨棒在模具钢模芯表面精密铣磨加工制造出形状精度可控的微凸起阵列结构,然后利用微注塑成形技术高效成形制造出具有微凹槽阵列结构的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分析了铣磨加工工艺参数对微结构模芯表面质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和数学统计理论分析法研究了微注塑成形工艺参数对微结构聚合物表面粗糙度和形状精度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较优的铣磨工艺参数为主轴转速16000 r/min,切削深度2μm和进给速率15 m
针对硬盘头盘界面纳米级别微观接触问题,提出改进的GW接触模型计算微观接触力并引入分子间作用力建立头盘界面微观接触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头盘界面的两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利用龙格库塔方法求解不同接触状态下磁头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当磁头降低到一定飞行高度,头盘接触会导致磁头的自激振动,该动力学行为是造成磁头飞行失稳的关键因素.为了验证上述头盘界面接触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选用物理参数相同的磁头开展过载状态下的动态响应测试,发现模型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8%,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随着航空、风电、重载车辆等装备对齿轮传动功率密度、承载能力、疲劳寿命要求的提高,以微点蚀、点蚀、深层齿面断裂等多种形式存在的齿轮接触疲劳失效成为限制现代齿轮及装备服役性能与可靠性的重要瓶颈.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描述了齿轮接触疲劳失效模式,归纳了现有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寿命预测方法,介绍了连续损伤理论、微结构力学理论在齿轮接触疲劳研究中的作用,辨识了影响齿轮接触疲劳性能的轮齿界面状态、硬化层与残余应力、材料缺陷等结构-工况-材料要素体系,强调了齿面时变滑滚下宏微观形貌-润滑耦合热弹塑接触机理、粗糙齿面
针对厚空心六角不锈钢管滚压剪切,提出摆动式滚压剪切方法,建立求解管材滚压剪切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滚切力的理论模型.分析该方法加工厚空心六角不锈钢管的过程,根据塑性力学知识建立摆动式滚压剪切机构的几何模型和力学模型,引入重要参数滚切力并建立其理论模型,并将该理论模型运用在具体实例上.提出面积修正系数与准静态修正系数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修正系数的求解.通过试验对修正后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检验修正后的理论模型的实用性,并对进给量的选择与修正系数的选择关系进行分析,为以后的试验提供参考.相较于以往
鼓形铣刀使用其大弧度切削刃进行切削加工,不仅可以采用大步距加工而仍保持相同表面加工质量,还可以通过改变刀具与工件曲面的切触点在刀具切削刃的位置使刀具和刀柄远离工件,避免碰撞,因此鼓形铣刀特别适合叶盘类零件的叶片曲面加工.现有的光顺刀轴矢量规划方法多使用最短路径算法在机床旋转轴位置的可行空间中求解光顺的刀轴矢量序列.然而,最短路径算法需要把连续问题转化为离散问题求解,在可行空间中的采样间隔越小,所得刀轴矢量序列的质量越高,但计算时间会很长.因此提出了缩短最短路径算法求解光顺刀轴矢量序列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并提
随着芯片互连尺寸缩小至10nm节点以下,钴(Co)凭借其短电子自由程、优异的抗电迁移和扩散阻挡性能,被提出作为替代铜的新一代互连材料.抑制剂的加入可以实现Co互连的电沉积超填充,但同时会造成Co电阻率的增加.热处理是改善电性能的常用手段,然而抑制剂和热处理对Co电性能的共同影响及机理有待研究.为研究其共同影响机理,评估了丁二酮肟(DMG)、聚乙烯亚胺(PEI)和2-巯基-5-苯并咪唑磺酸(MBIS)三种抑制剂的电化学行为,电沉积制备了抑制剂作用下的Co镀层,表征了热处理前后Co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和杂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