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我们平凡的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将来还会经常遇到许多突然的偶发事件。这些突出事件课外的屡见不鲜,在教学课堂上也是不胜枚举。有一些教师对于这些偶发事件,缺少灵活机智的处理办法,个别教师则采取简单草率、主观武断的做法,甚至舞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大棍,采取“打死一根勿论”的方式惩罚之、解决之和处理之。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学生引发的偶发事件,动辄训斥批评,讽刺挖苦,体罚和心罚并用,只求一时的痛快和临时的表面上解决问题,使得教师吐出了恶气,撒光了火气,平息了怨气,渲泻了怒气,然而,这不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受到了损害和影响,也使师生情感产生了裂痕,更给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老师,也曾不止一次的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井然有序,教学活动正在自己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朝着预期轨道前进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打乱了整个教学设计,使教师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但每次我都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进行及时妥善地处理,从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有一段时间我正在讲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在苏轼的《定风波》课堂教学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那时,我正在指导同学们分析教材时,就发生了下面的一个片断:
生1:老师,为什么豁达乐观的人都被贬,都不得志?
生2:是呀,苏轼、范仲淹、王安石、李白、杜甫、白居易……
师:不是豁达的人被贬,而是他们在远离朝庭,被贬或被逐的处境中,经历了生活、情感的痛苦与折磨,在情感的历练中,在艰苦的挣扎中,人变得愈发大度和乐观。
生:那有没有被贬后从此一蹶不振,不能自拔的?
师:当然有。而且应该是大多数。
生:那我怎么没看见过?您不是说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吗?
师:是呀,我也很少看见过。这是因为那些一蹶不振,沉沦颓丧的作品不能给人以教益,它是低调的人生,不是我们所欣赏的,因而很少有能流传下来的。而像苏轼这样的作家,他们的精神境界更令人称道,给人以教益,令人为之振奋,为之仿效,当然,便一直传颂至今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该从苏轼身上悟到一些有益的生活启示了呢?
话题又自然而然转到了《定风波》上,而且我顺着学生思路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我想这要比我直接对学生说“我们要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效果要好得多。但是这种“顺着学生思路走”却不是合着眼睛瞎走的,你必须明确你的教学目的,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在探寻自我关注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中,实现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
还有一次,在美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如此美丽,可是,我的一个同学说,他曾经到清华大学看荷塘,结果不是很美。”
我突然想起,以前有同事也跟我谈到过类似的感受。那时,我只是以“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敷衍过去,并没有给出让对方满意也让自己满意的解释。
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想到了“景语,皆情语也”,于是机智地解答道:
同学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知道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情”“景”关系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我以前的同事去看了清华大学的荷塘后,和你朋友有相同的感受。
你同学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却知道那位同事的情况:他是白天去清华大学看荷塘的,荷塘的景色尽收眼底;加上他是和同事、朋友一块儿去的,便少了些宁静,多了些喧嚣。朱自清却是一个人夜游荷塘,光线自然没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应该是朦胧的、宁静的。
我的同事刚被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正在春风得意之时,自然没有朱自清的苦闷与彷徨,所以他眼中的荷塘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并没有倾注他的内心情感;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却处处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作者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颇不宁静”之情,“荷”“月”之高洁正象征了作者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所以在《荷塘月色》中,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成了作者寄托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你的同学也好,老师的同事也罢,都没有像朱自清那样倾注情感,因而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正所谓“醉眼看花花欲醉,泪眼问花花不语”啊。就这样,我不仅机智地为学生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在一节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完成既定目标,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时机运用好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更高的使命。通过我上面的两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可以说明教学机智能够起到唤醒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活动处于富有灵气的弹性状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精彩的作用。
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练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要积累各方面知识,俗语说:“厚积才能薄发”。
总之,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等品质。只有拥有优秀的教学机智,并让它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激流澎湃,这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老师,也曾不止一次的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井然有序,教学活动正在自己的指导下紧锣密鼓地朝着预期轨道前进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打乱了整个教学设计,使教师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但每次我都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进行及时妥善地处理,从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有一段时间我正在讲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在苏轼的《定风波》课堂教学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那时,我正在指导同学们分析教材时,就发生了下面的一个片断:
生1:老师,为什么豁达乐观的人都被贬,都不得志?
生2:是呀,苏轼、范仲淹、王安石、李白、杜甫、白居易……
师:不是豁达的人被贬,而是他们在远离朝庭,被贬或被逐的处境中,经历了生活、情感的痛苦与折磨,在情感的历练中,在艰苦的挣扎中,人变得愈发大度和乐观。
生:那有没有被贬后从此一蹶不振,不能自拔的?
师:当然有。而且应该是大多数。
生:那我怎么没看见过?您不是说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吗?
师:是呀,我也很少看见过。这是因为那些一蹶不振,沉沦颓丧的作品不能给人以教益,它是低调的人生,不是我们所欣赏的,因而很少有能流传下来的。而像苏轼这样的作家,他们的精神境界更令人称道,给人以教益,令人为之振奋,为之仿效,当然,便一直传颂至今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该从苏轼身上悟到一些有益的生活启示了呢?
话题又自然而然转到了《定风波》上,而且我顺着学生思路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我想这要比我直接对学生说“我们要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效果要好得多。但是这种“顺着学生思路走”却不是合着眼睛瞎走的,你必须明确你的教学目的,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在探寻自我关注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中,实现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
还有一次,在美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如此美丽,可是,我的一个同学说,他曾经到清华大学看荷塘,结果不是很美。”
我突然想起,以前有同事也跟我谈到过类似的感受。那时,我只是以“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敷衍过去,并没有给出让对方满意也让自己满意的解释。
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想到了“景语,皆情语也”,于是机智地解答道:
同学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知道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情”“景”关系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我以前的同事去看了清华大学的荷塘后,和你朋友有相同的感受。
你同学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却知道那位同事的情况:他是白天去清华大学看荷塘的,荷塘的景色尽收眼底;加上他是和同事、朋友一块儿去的,便少了些宁静,多了些喧嚣。朱自清却是一个人夜游荷塘,光线自然没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应该是朦胧的、宁静的。
我的同事刚被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正在春风得意之时,自然没有朱自清的苦闷与彷徨,所以他眼中的荷塘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并没有倾注他的内心情感;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却处处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作者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颇不宁静”之情,“荷”“月”之高洁正象征了作者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所以在《荷塘月色》中,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成了作者寄托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你的同学也好,老师的同事也罢,都没有像朱自清那样倾注情感,因而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正所谓“醉眼看花花欲醉,泪眼问花花不语”啊。就这样,我不仅机智地为学生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在一节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完成既定目标,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时机运用好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更高的使命。通过我上面的两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可以说明教学机智能够起到唤醒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活动处于富有灵气的弹性状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精彩的作用。
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练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要积累各方面知识,俗语说:“厚积才能薄发”。
总之,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等品质。只有拥有优秀的教学机智,并让它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激流澎湃,这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