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会受用终身。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良好习惯去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要懂得怎样教书,更要懂得怎样育人。首先,要为人师表,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自身的行为、言行来带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己不正、焉能正人”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习惯是高尚的、是道德的,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和褒奖;什么样的习惯是卑劣的、不道德的,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二、加强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不当,会使教育失败,不能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打通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障碍,使师生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于那些不讲文明、组织纪律差、没有好习惯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机遇,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惯是人的自觉行为,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积累形成的。在家里,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受制于父母,父母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较大的。在学校,学校的环境和教师的教诲更是至关重要。集体观念的形成,团队精神的锻炼,卫生习惯的确立,文明礼貌规矩的约束等等,都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导。要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校规、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小学生正在生长发育时期,规范的约束,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使他们奉公守法、举止有度、礼貌待人,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作息习惯、道德习惯和學习习惯。
四、讲明道理,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家园也越来越美丽,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矗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花草树木把城市妆扮得像花园一样。城市是我家,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物质文明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与之适应。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品质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它是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也是城市公民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要在班集体中开展正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讨论会、辩论会、个人谈话、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不乱扔纸屑、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这些良好的习惯贯穿于日常行为之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小市民。
总之,现代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沐浴阳光,受到家人的溺爱。迈入学校的大门以后,一些不良习惯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如:说脏话、打架、自私、不讲卫生、组织纪律性差等,教师应深入了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养成好的道德习惯是做人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言行一致、礼貌待人、讲究卫生。在思想渐渐成熟的情况下,要让他们知道这些习惯是做人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是立世之本、做人之道,最终把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和做人的准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优秀的品质。
一、为人师表,用自身的良好习惯去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要懂得怎样教书,更要懂得怎样育人。首先,要为人师表,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自身的行为、言行来带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己不正、焉能正人”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习惯是高尚的、是道德的,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和褒奖;什么样的习惯是卑劣的、不道德的,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二、加强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不当,会使教育失败,不能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打通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障碍,使师生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对于那些不讲文明、组织纪律差、没有好习惯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机遇,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惯是人的自觉行为,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积累形成的。在家里,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受制于父母,父母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较大的。在学校,学校的环境和教师的教诲更是至关重要。集体观念的形成,团队精神的锻炼,卫生习惯的确立,文明礼貌规矩的约束等等,都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导。要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校规、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小学生正在生长发育时期,规范的约束,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使他们奉公守法、举止有度、礼貌待人,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作息习惯、道德习惯和學习习惯。
四、讲明道理,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家园也越来越美丽,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矗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花草树木把城市妆扮得像花园一样。城市是我家,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物质文明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与之适应。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品质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的,它是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也是城市公民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要在班集体中开展正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讨论会、辩论会、个人谈话、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不乱扔纸屑、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这些良好的习惯贯穿于日常行为之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小市民。
总之,现代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沐浴阳光,受到家人的溺爱。迈入学校的大门以后,一些不良习惯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如:说脏话、打架、自私、不讲卫生、组织纪律性差等,教师应深入了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养成好的道德习惯是做人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言行一致、礼貌待人、讲究卫生。在思想渐渐成熟的情况下,要让他们知道这些习惯是做人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是立世之本、做人之道,最终把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和做人的准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