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B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07-02
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全世界的道德教育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该理论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深切的指导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结合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高校要从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体等方面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高校德育
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长期致力于道德认知发展体系的构建,并将之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柯尔伯格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策略,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被全世界的教师用来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工作,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启示。
一、批判传统的“美德袋”式教育:德育内容应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思想实际
认知理论是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强调道德认知对道德发展的决定作用,强调道德是由学生内部产生。因此,只有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为目标,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入手,把学生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才能引导他们把握道德标准,建构道德能力,从而能够在各种现实环境中解决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柯尔伯格通过批判传统的“美德袋”式教育将现成的社会规则、道德信条不加区别地传授给学生,导致道德教育远离受众的思想实际而失去实效性,主张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通过道德个体自身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的过程内化道德原则。
就现状而言,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着比较陈旧、狭窄,缺乏时代感等问题。因此,以柯尔伯格理论为指导,高校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使德育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实际,深刻回应时代课题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大力拓展德育内容,在现有的国情教育、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教育等内容,做好思想导向工作。
二、发展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创新渠道,构建青年的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存在着普遍的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或原则,它们是通过一个恒定不变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根据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可知,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其道德认知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社会习俗;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开始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按照社会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世俗的法律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本着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这一阶段超越了习俗水平的以社会为中心,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判断。柯尔伯格是反对灌输论的,他指出,教育是根据道德判断或一个道德观点的形式特质,而不是内容来理解道德的。高校德育对象正处于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过渡及以后习俗水平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德育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
柯尔伯格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首要条件,主张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从而提高个体道德水平。由此,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讨论法。它是认知发展理论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由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高校思修课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准确掌握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有关学生思想和生活的道德两难问题组织讨论,而不是强调所谓的正确答案;教师的注意点应放在学生作出判断的方式上,考虑学生用以解决这些冲突的推理,而不是放在学生的判断内容上;检验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合适性,共同找出解决这种矛盾和不合适性的方法。
三、强化社会角色担当:优化高校德育氛围,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归属感与责任感
在柯尔伯格看来,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和团体氛围中,氛围常常会制约个人的道德决策。柯尔伯格曾對四所学校进行有关责任推理和学校道德气氛差异方面的调查研究。在民主学校,80%多的学生都说他们自己会做出亲社会选择并据此做出行动,他们也相信他们小团体中的大部分人也同样会这样做,而在传统学校中,这个数字却只有30%多。总之,在道德两难问题选择方面,民主学校学生要比传统学校学生更加赞赏亲社会行动。在他们的判断方式中,前者也要比后者作出更多责任判断。很明显,这些实际道德判断差异来源自民主学校和传统学校的不同道德气氛。民主学校具有高度的亲社会规范的集体感和强烈的团体感。由此,柯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公正团体法。公正团体法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它主要是把学生个体置于集体中来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共同体来培学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才能实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才会更有利于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德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努力营造优良校园道德气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除了课内教学、课外实践两大环节以外,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充分利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媒体——校报、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文娱活动、学术讲座等将德育思想渗透其中,激发青年思考、升华。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为学生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增加道德选择中的责任意识提供优良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团体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愿意自觉遵守集体规范,乐于为集体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全世界的道德教育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该理论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深切的指导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结合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高校要从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体等方面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高校德育
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长期致力于道德认知发展体系的构建,并将之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柯尔伯格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策略,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被全世界的教师用来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工作,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启示。
一、批判传统的“美德袋”式教育:德育内容应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思想实际
认知理论是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强调道德认知对道德发展的决定作用,强调道德是由学生内部产生。因此,只有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为目标,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入手,把学生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才能引导他们把握道德标准,建构道德能力,从而能够在各种现实环境中解决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柯尔伯格通过批判传统的“美德袋”式教育将现成的社会规则、道德信条不加区别地传授给学生,导致道德教育远离受众的思想实际而失去实效性,主张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通过道德个体自身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的过程内化道德原则。
就现状而言,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着比较陈旧、狭窄,缺乏时代感等问题。因此,以柯尔伯格理论为指导,高校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使德育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实际,深刻回应时代课题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大力拓展德育内容,在现有的国情教育、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教育等内容,做好思想导向工作。
二、发展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创新渠道,构建青年的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存在着普遍的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或原则,它们是通过一个恒定不变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根据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可知,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其道德认知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社会习俗;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开始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按照社会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世俗的法律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本着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这一阶段超越了习俗水平的以社会为中心,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判断。柯尔伯格是反对灌输论的,他指出,教育是根据道德判断或一个道德观点的形式特质,而不是内容来理解道德的。高校德育对象正处于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过渡及以后习俗水平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德育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
柯尔伯格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首要条件,主张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从而提高个体道德水平。由此,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讨论法。它是认知发展理论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由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高校思修课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准确掌握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有关学生思想和生活的道德两难问题组织讨论,而不是强调所谓的正确答案;教师的注意点应放在学生作出判断的方式上,考虑学生用以解决这些冲突的推理,而不是放在学生的判断内容上;检验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合适性,共同找出解决这种矛盾和不合适性的方法。
三、强化社会角色担当:优化高校德育氛围,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归属感与责任感
在柯尔伯格看来,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和团体氛围中,氛围常常会制约个人的道德决策。柯尔伯格曾對四所学校进行有关责任推理和学校道德气氛差异方面的调查研究。在民主学校,80%多的学生都说他们自己会做出亲社会选择并据此做出行动,他们也相信他们小团体中的大部分人也同样会这样做,而在传统学校中,这个数字却只有30%多。总之,在道德两难问题选择方面,民主学校学生要比传统学校学生更加赞赏亲社会行动。在他们的判断方式中,前者也要比后者作出更多责任判断。很明显,这些实际道德判断差异来源自民主学校和传统学校的不同道德气氛。民主学校具有高度的亲社会规范的集体感和强烈的团体感。由此,柯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公正团体法。公正团体法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它主要是把学生个体置于集体中来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共同体来培学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才能实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才会更有利于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德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努力营造优良校园道德气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除了课内教学、课外实践两大环节以外,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充分利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媒体——校报、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文娱活动、学术讲座等将德育思想渗透其中,激发青年思考、升华。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为学生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增加道德选择中的责任意识提供优良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团体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愿意自觉遵守集体规范,乐于为集体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