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教育,我们时常向往这样的情境:在广袤的大地上,老师和孩子们就是一棵棵正在长大的树,既吮着大地,又直上蓝天,树间明月、树下小河、枝头清风白云、枝间鸟雀筑巢,这是一种充盈着诗意的高贵又平实的栖居。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有人说,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有人说,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其实,教育是一座村庄,一座吉祥宁谧的村庄。而眼下的教育似乎愈来愈远离村庄,“特色学校”、“规模办学”等撤并了许多诗性村小。学生远离鸡鸣犬吠、清风流水、芦苇菖蒲,远离古朴的游戏、袅娜的炊烟、浑红的夕阳、沉默的草堆、清亮的小河、圹垠的田野,远离清明的祭扫、黄昏的家访、春天的踏青、河边的晨读、浅滩的野炊、田埂的剐草、水底的摸蚌、明月夜的打仗、酷暑天的纳凉、三九天的滑冰。
教育回归村庄,就是把学生放归于沃土,放归于青山绿水,放归于生活的本真境地,让学生在赤脚奔跑中释放天性,在汗水泪水中喜怒哀乐,在对大自然的把玩体悟中增智益能,在全方位的“生物场”中感受成长的拔节声响。
西方谚语:乡村是神造的,城市是人造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从纯粹的生命体验而感悟出人生的大智慧。村庄里衍生着远离贵族的呵护、粗粝环境的锻铸、生计奔波的辛劳、贫穷落后的愚昧。从村庄里走出沈从文、刘绍棠、孙犁、汪曾祺、莫言、曹文轩等乡土文学大师。精神勃郁、战栗到极端的梵高在乌尔那个地方的田野里承受阳光烈辣的烘烤,在旷远无边的静寂里感受着生命深切的跃动,凝聚成阳光般燃烧的笔调。梭罗感叹于湖边的静美,就搭起简陋的木屋,除了垦荒渔猎,就在屋里写作,最终以《瓦尔登湖》引得后人凭吊膜拜。回归村庄,便拥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雅致、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趣和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
教育回归村庄,就是让学生懂得生活的真谛,远离虚幻的网络、快餐的阅读、迷茫的追星、浮躁的节奏,学会风来了,权“千磨万击还坚劲”;霜打了,必“霜叶红于二月花”;受宠了,“富贵不能淫”;受伤了,“邢天舞干戚”。
教育是一座村庄,从这座村庄里走出的人必定打上村庄的印记,在他们灵魂的版图上必定留下平和、恬淡、坚韧、沉默、隐忍、坚毅、旷达的美丽符号。
责任编辑罗峰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有人说,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有人说,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其实,教育是一座村庄,一座吉祥宁谧的村庄。而眼下的教育似乎愈来愈远离村庄,“特色学校”、“规模办学”等撤并了许多诗性村小。学生远离鸡鸣犬吠、清风流水、芦苇菖蒲,远离古朴的游戏、袅娜的炊烟、浑红的夕阳、沉默的草堆、清亮的小河、圹垠的田野,远离清明的祭扫、黄昏的家访、春天的踏青、河边的晨读、浅滩的野炊、田埂的剐草、水底的摸蚌、明月夜的打仗、酷暑天的纳凉、三九天的滑冰。
教育回归村庄,就是把学生放归于沃土,放归于青山绿水,放归于生活的本真境地,让学生在赤脚奔跑中释放天性,在汗水泪水中喜怒哀乐,在对大自然的把玩体悟中增智益能,在全方位的“生物场”中感受成长的拔节声响。
西方谚语:乡村是神造的,城市是人造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从纯粹的生命体验而感悟出人生的大智慧。村庄里衍生着远离贵族的呵护、粗粝环境的锻铸、生计奔波的辛劳、贫穷落后的愚昧。从村庄里走出沈从文、刘绍棠、孙犁、汪曾祺、莫言、曹文轩等乡土文学大师。精神勃郁、战栗到极端的梵高在乌尔那个地方的田野里承受阳光烈辣的烘烤,在旷远无边的静寂里感受着生命深切的跃动,凝聚成阳光般燃烧的笔调。梭罗感叹于湖边的静美,就搭起简陋的木屋,除了垦荒渔猎,就在屋里写作,最终以《瓦尔登湖》引得后人凭吊膜拜。回归村庄,便拥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雅致、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趣和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
教育回归村庄,就是让学生懂得生活的真谛,远离虚幻的网络、快餐的阅读、迷茫的追星、浮躁的节奏,学会风来了,权“千磨万击还坚劲”;霜打了,必“霜叶红于二月花”;受宠了,“富贵不能淫”;受伤了,“邢天舞干戚”。
教育是一座村庄,从这座村庄里走出的人必定打上村庄的印记,在他们灵魂的版图上必定留下平和、恬淡、坚韧、沉默、隐忍、坚毅、旷达的美丽符号。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