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到评价改革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支撑。其中情境教学就是把新课程和新教材应用于物理教学的一个实践上的突破口,它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学会观察、体验,从而进行自主探究,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略作探讨。
一、利用物理实验,再现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听、看、嗅、触,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这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学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太小》时,为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实验情境,以加深学生的表象认识:取一把长1m的木质刻度直尺,一把学生用刻度尺,请出甲、乙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来进行“拔河”比赛。情境一:甲、乙两位学生各平伸一手掌,掌心向上,甲学生手掌上放一学生刻度尺,乙学生空着手掌,然后将木质刻度尺的一端平放在甲学生手掌的学生刻度尺上,另一端以相同的长度平放在乙学生的手掌上,然后数“1、2、3”开始,让两学生的手掌分别水平向外移动,谁掌中的木质刻度尺被拉走谁输,全班学生可以在这场比赛中看到乙学生赢。情境二:甲学生与乙学生一样,用掌心托着木质刻度尺,然后甲学生将学生刻度尺放在自己手掌托着的木质刻度尺上,重复上述比赛,全班学生可以看到这次比赛是甲学生赢了。刺激的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得到“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情境一中学生直尺光滑,摩擦力小)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情境二)这样的初步认识,这样的实验情境会附带着相应的物理知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新课程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情境,学生在进入物理学习之前,对这些情境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物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可以“人涉水过清澈的小溪时,为什么溪水会比眼睛看到的深而淹湿了裤腿”这一情境为题进行讨论;又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可利用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人走路不小心踩上了香蕉皮、西瓜皮会滑倒”这一生活常见情景,以“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渐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能够独立地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三、利用现代设备,模拟物理情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物理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现代多媒体手段将图示、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有声、可视的效果,它的物理模拟和可重复性,使创设的物理情境更加丰富多彩,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物理教学更加形象化,缩短了学习上的心理距离,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情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或现象延缓、拉长、重现,实现“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具体”。例如在讲分子运动这一节时将每个分子在电脑动画中做成模型,把非常抽象又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变成非常生动的动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如在讲述内燃机等热机的工作原理时,如果只用挂图进行讲解,由于它的立体感差,又不具有连续性,学生观察到的只是这些机械在某一状态时的工作情形,很难对整个工作过程有完整的直观认识,而利用精心设计的模拟课件,在内燃机剖面图的基底上,附加可活动的活塞和进气阀、排气阀的部件图,可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显示出来,十分生动、直观。再比如《电学》一章同时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又难用实验演示,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过程和电压的作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不难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物理故事,创设历史情境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佳话,在上课时,可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人文情境,让学生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学家不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具有惊人的观察力。例如在进行《重力》教学前,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牛顿坐在乡间的一棵苹果树下沉思,忽然一个苹果掉落到地上,于是他发现所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支撑必然会坠下。继而他发现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而这引力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从而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中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谚语等,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综合,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既以学生发展为本,又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一、利用物理实验,再现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听、看、嗅、触,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这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学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太小》时,为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实验情境,以加深学生的表象认识:取一把长1m的木质刻度直尺,一把学生用刻度尺,请出甲、乙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来进行“拔河”比赛。情境一:甲、乙两位学生各平伸一手掌,掌心向上,甲学生手掌上放一学生刻度尺,乙学生空着手掌,然后将木质刻度尺的一端平放在甲学生手掌的学生刻度尺上,另一端以相同的长度平放在乙学生的手掌上,然后数“1、2、3”开始,让两学生的手掌分别水平向外移动,谁掌中的木质刻度尺被拉走谁输,全班学生可以在这场比赛中看到乙学生赢。情境二:甲学生与乙学生一样,用掌心托着木质刻度尺,然后甲学生将学生刻度尺放在自己手掌托着的木质刻度尺上,重复上述比赛,全班学生可以看到这次比赛是甲学生赢了。刺激的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得到“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情境一中学生直尺光滑,摩擦力小)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情境二)这样的初步认识,这样的实验情境会附带着相应的物理知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新课程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情境,学生在进入物理学习之前,对这些情境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物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可以“人涉水过清澈的小溪时,为什么溪水会比眼睛看到的深而淹湿了裤腿”这一情境为题进行讨论;又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可利用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人走路不小心踩上了香蕉皮、西瓜皮会滑倒”这一生活常见情景,以“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渐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能够独立地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三、利用现代设备,模拟物理情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物理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现代多媒体手段将图示、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有声、可视的效果,它的物理模拟和可重复性,使创设的物理情境更加丰富多彩,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物理教学更加形象化,缩短了学习上的心理距离,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情绪,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或现象延缓、拉长、重现,实现“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具体”。例如在讲分子运动这一节时将每个分子在电脑动画中做成模型,把非常抽象又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变成非常生动的动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如在讲述内燃机等热机的工作原理时,如果只用挂图进行讲解,由于它的立体感差,又不具有连续性,学生观察到的只是这些机械在某一状态时的工作情形,很难对整个工作过程有完整的直观认识,而利用精心设计的模拟课件,在内燃机剖面图的基底上,附加可活动的活塞和进气阀、排气阀的部件图,可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显示出来,十分生动、直观。再比如《电学》一章同时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又难用实验演示,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过程和电压的作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不难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物理故事,创设历史情境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佳话,在上课时,可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人文情境,让学生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学家不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具有惊人的观察力。例如在进行《重力》教学前,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牛顿坐在乡间的一棵苹果树下沉思,忽然一个苹果掉落到地上,于是他发现所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支撑必然会坠下。继而他发现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而这引力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从而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中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谚语等,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综合,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既以学生发展为本,又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