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工程: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新探索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ong1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德育:尹局长,您好!山东省教育厅于2016年4月发布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莱州依托地域优势,卓有成效地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首先请您谈谈您对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解。
  尹文涛: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面临着解决内涵质量的问题,解决育人模式改革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时代呼唤德性回归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几乎等同于德育。积极将立德树人这一战略性的教育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到区域广大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纲要》的出台,力求通过课程一体化改革,实现教和育的高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我看来,“德育课程一体化”可以更丰富些。第一,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是它的基本组件,但不应仅仅是这些课程的外在组合、物理式拼合,逐一使必有的到位,使它们各司其职、各彰其值。更应注重的是各德育元素的内在关联,应努力使品德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有机链接、协同共为。这是一体化的理论要义,也是一体化的实践境界。
  第二,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以“全课程”的视野,从德育课程更加经济集约、更有利于组织实施、更能发挥育人效能的学校立场,对德育课程进行统筹,更加理性地布局,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系统、有劲道的一体化结构?因为在我的意识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应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目标贯通,应是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的内容丰盈,应是认知与道德的交融,应是直接与间接课程的互补、家校社共育的合力。
  以直接与间接课程的互补为例,一体化,指的是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一体落实。道德元素是学校课程系统内所有课程实体的内植“基因”,从这层意义上讲,所有课程都是德育课程:除了专门、直接的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和德育活动课程外,间接的还有国家规定、地方设置的其他学科类课程(含传统文化课),还有学校自主开发的实践类课程以及隐性课程(如物态文化、教师人格、学校精神、管理制度等)。
  鉴于此,我们站在立德树人的高位,集中教育行政与专业力量,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丰富和扩展一体化内涵,建立起超越学科、超越课堂的课程观,并据此设定育人目标,统筹育人资源,规划育人内容,设计育人载体,实施育人行动,评估育人成效。
  中国德育:随着《纲要》的出台,莱州切实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请您以课程建设为主线,谈一谈莱州在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方面所作的研究。
  尹文涛: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基本要素,莱州在这四方面的课程实施上进行探索研究。
  一是在德育课程育人研究中,针对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高中的国家德育课程中,德育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及抽象化、口号化、概念化等现象,针对性地规划并实施符合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整体构建各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是在学科课程育人研究中,主要挖掘提炼中小学包括语、数、外在内的14门国家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课程属性,按照每门课程的德育目标、德育范畴,分别探索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及德育体系,一体化设计学科德育实施体系,在教育实践中突出课程的德育特点,强调课程核心素养与德育的有效契合,发挥学科优势,强化每门学科课程独有的育人功能,达到全课(课程)育人的目的。
  三是在传统文化课程育人研究中,依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突出齐鲁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格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高尚情操,实现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四是在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研究中,结合本区域实际,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系列化设计,根据12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探索实践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模式,开发、利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课程资源,强化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作用,进一步拓展区域德育空间,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
  中国德育:践行德育课程一体化,既要有研究,也要有行動。探讨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有效行动策略,最能展现一个区域的实践特色。您能否介绍一下莱州在一体化策略方面的探索?
  尹文涛:举个具体的例子吧。以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的“全域一体”为例,我认为,育人不是学校一己之力所能及,育人质量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和协同化的程度。莱州在“全域一体化”方面的实施策略可归纳为两点:
  一是互补策略,其实也是衔接策略。即把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育人重心,使其各担其责,不相互替代,使家校社教育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比如,社会实践资源也有学校育人资源所不能企及的优势,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必有补充,等等。
  二是协同策略。即开发家长、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注入新活力。倡导广大家长转变角色,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素养发展需要,对家长、社会资源进行主题式整合,让家长和社会力量积极介入、有机融入教育活动。
  中国德育:据我们了解,莱州为了让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学校落地生根,重点实施了“立德树人十项工程”,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十项工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尹文涛:2016年,市教体局在各学校探索实施了”立德树人十项工程”,即立德工程、读写工程、国学工程、健康工程、翰墨工程、乐舞工程、民俗工程、科学工程、实践工程、家教工程,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其中,“立德工程”(核心工程)主要实施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以仁为核心的个人品德四德工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国家责任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读写工程”主要指阅读和写作,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批判质疑思想,提升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丰厚人文底蕴;“国学工程”主要指诵读、赏析、感悟国学经典,旨在引领学生感悟、汲取国学经典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人文积淀;“健康工程”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旨在增强学生体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阳光心态、高雅情趣和良好气质;“翰墨工程”包括书法、绘画、工艺、设计等内容,旨在让学生领略、感悟翰墨艺术的意蕴和魅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乐舞工程”包括声乐、器乐、曲艺、戏剧、舞蹈等,旨在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民俗工程”主要包括民间文化、民间工艺、传统节目和风俗习惯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科学工程”包括科学创意、科技创作、科学探究、科学体验以及信息的采集与运用,旨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探究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实践工程”包括项目研究、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家教工程”主要指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旨在引领家长注重自身学习成长,掌握科学的家教理念和方法,促进家校共建、社会文明。
  中国德育:莱州是如何推进“立德树人十项工程”建设的?十项工程收效如何呢?
  尹文涛:十项工程的推进措施可概括为五方面:一是研究出台《关于实施“立德树人十项工程”的意见》,从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实施策略、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作出安排;二是逐项工程研究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召开启动会议动员部署;四是通过现场观摩会、交流研讨和综合评比等方式进行指导推动;五是把“立德树人十项工程”纳入学校考核,实行专项督导评估,组织责任督学定期督导。
  目前十项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县域层面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宏观要求变成了具体实践,探索形成了新方法、新路径,并逐步落地生根。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实施十项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广大学生的心中,既注重教育的顶层设计,又突出抓好具体实践,既采取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又深刻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脉搏,从一点一滴、从小事细事抓起,具体鲜活地实现立德树人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实际行动的“淺出”,真正做到了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二是学校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有了具体抓手,改变了以往德育工作、素质教育分散化、碎片化现象。我们以育人为主旨、以课程为主线,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实施了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德育载体,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三是十项工程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同盟军。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家庭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追求学校教育成效,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片面做法,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四是广大学生在十项工程实施中实实在在有收益、有进步,促进了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统筹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整体构建了中小学有效衔接、层次递进的德育工作体系,切实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向上,呈现出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东风吹来满目春,潮涌正是扬帆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莱州正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十项工程”,走在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大路上。莱州将乘着科学发展的东风,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奋力谱写新时代莱州教育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 敏
其他文献
学校是传递知识和真理的场所,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化不仅是学校自然散发出来的“味道”,也是学校借以育人的重要资源。为此,文化育人被《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列为“德育六大实施途径”之一。相对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这些显性的教育方式,文化育人方式比较隐性,它意在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的功能。本期话题从宏观和微觀两个角度组稿,意在让读者对“文化育人”这一概念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期刊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德育工作来讲,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协同育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面积虽仅有9.98平方公里,但文化底蕴丰厚的天津市和平区,很早便致力于“三结合”教育的探索,
期刊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因编制限制可能聘用临时人员进行宿舍管理。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缺乏正确的学生管理知识,为了树立权威来维持宿舍纪律,在“借用”正式权力的同时,与在编教师“合谋”,建构了以处理学生身体为核心的惩罚术,使基于关爱体系的寄宿制陷入悖论之中,以致弱化了其德育功能。管理者必须具有爱的素养,回归寄宿制学校的关爱本质使儿童在爱中濡染美好品德。  关 键 词宿舍管理;惩罚;关爱体系;权威与爱  农村
期刊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主题是爱荷华州高中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将教育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以支持学生在21世纪技能(合作、交流、创新、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发展,以及教师如何看待学校对教育技术使用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要求学生使用技术来支持21世纪技能发展的教师比例因所教科目和教学经验而异。比如数学教师要求学生每月使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合作、交流和创新的比例最低,拥有4~9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使用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強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以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横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社会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诸个领域,
期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落实,难点也在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明确“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落实什么”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内容,“如何落实”指向立德树人的机制和方式。明确“落实什么”,才可能保证“如何落实”不偏离目标。  立德树人以德为引领,指
期刊
蔡辰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日常生活中,谈及师德培训,很多老师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是,作为师德研究者,我希望人们不再轻视,甚至带有偏见地看待师德培训,而是能够郑重以待,心向往之。为此,我们作为师德培训者首先要郑重地探讨,认真地研究。我们之所以郑重,是因为希望藉由重建师者之德性,重建
期刊
摘 要:将某一方面知识列入中小学科目,是每个时代、不同群体都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聚焦于法治課程的科目化,以法治教育相关学者的论述为质性材料入手,聚焦法治科目形成的中观层面争议发现,法治课程的设立经历了成为一门科目的尝试、获取较高科目地位以及学术部落间的交锋等过程。在实质内容上,法治课程的设立涉及学术性、教育性与实用性的考量。此外,在参与科目形塑的学术社群之间,存在着内行与外行、负担与赋能的争议
期刊
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他们从小就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爱我们的祖国和这个世界。  当今中国,环境问题无疑是每个国人心头的痛。环境保护,教育为先,环境教育理应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虽然也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环保知识传递得多,环保行动践行得少;说教灌输多,参与体验少……在
期刊
据日本教育新闻官方网站报道,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中学教师为对象,編写了环境教育指导资料《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学篇)》。指导资料由三个章节和书末参考资料构成,三个章节分别是:1.当下要求的环境教育;2.中学中的环境教育;3.中学中的实践案例。关于指导重点和注意点,会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编写。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表示,推动有创意的环境教育对于维持美好的环境、调动全民进行环境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