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一年前,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而如今,国进民退却愈演愈烈。用当初“三农”境地对照如今的民企:民企老板很苦,民企很穷,民营经济很危险。不想,竟如此贴切。
有“国家智库”之称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其成立两周年之际,首次召开关于民企的专场研讨会,智库、官员、媒体和企业界深度对话,探讨“新36条”进展和走势。《商界》记者受邀参会。会上,专家们普遍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国企应该只进入民企不愿进的行业
黄孟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我们的投资在过去30年一直保持着高位增长,但大部分是国企的投资,外资不多,民营资本更少。最近这段时间,国企特别是央企,还在大规模“夺城略地”,它们在很多地方的经贸洽谈中,成交额不是几百亿,而是上千亿、万亿。寥寥可数的100多家央企,投资能有多少?它们的资产负债率又是多少?央企的经营风险谁来承担?
健康的投资环境应该是这样:凡是民企可以进的,就让民企进;凡是民企不愿进的,才让国企去搞。
既然国企在竞争性领域内取得了好成绩,为什么还要退出?因为,一旦国企的投资进入了竞争行业,就会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房地产就是一个例子。国企放着国家战略性产业不去做,都去搞房地产了,房地产行业前十名中有一半是国企。政府因此就对房地产市场有控制力了吗?没有!相反,政府目前最头疼的就是房地产。国企进入到竞争性行业以后,已经显示不出来它是国企了,哪里有利润就往哪儿走,能涨价就涨价,跟其他企业没有区别。
国企见利就上,而民间资本对没有利润的行业又不投。如果国企把所有有利的都掏掉了,那民间资本去投什么?国企应该把有利可图的项目让出来,让民间资本充实进去。民间资本能沉到实业领域和竞争行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沉到地下钱庄了。
我问过很多民营企业家最想投什么?他们说最想投银行,可就是不让投。我问很多中小企业最希望要什么?他们说最希望要的就是资金,可就是不给。想办银行,不让办;想贷款,不给贷。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中,遇到的困难比金融危机的时候还要严重。
金融危机的时候,对中小企业快刀斩乱麻:一刀砍下去,就死了。现在是慢刀割肉,痛苦不堪,死又死不了,活又很痛苦。
民企利润比刀片还薄
辜胜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
“十七大”提出了两个“平等”:经济上的平等竞争和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十二五”规划又加了一个平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要知道,如果国企像民企一样,需要缴纳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租金,它的利润可能就是负数。生产要素根本没有平等使用。
我到民建中央工作后,开了上百次关于中小企业的座谈会,调查了600多家企业,最深刻的体会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比2008年还大的困难,最近它们正顶着“三荒”、“两高”、“一低”的多重压力。
“三荒”即人荒(用工荒)、钱荒(融资难)和电荒(阶段性电荒常态化);“两高”,高成本、高税负。资金成本、用工成本、土地成本、体制内的融资紧缩、体制外的融资,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利润比刀片还薄——这就是“利润低”。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好的只有3%,中等只有1%~2%,大量企业在亏损经营。可去年两家垄断企业的利润,超过了民企500强的利润总和!这种高利润绝不是好事,是掠夺!是市场经济的大敌!不打破垄断,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句空话。
要打破垄断,不要鼓励垄断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现在中央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调整的根本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来决定产业、决定产品、决定企业的兴衰存废。
要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就是要鼓励竞争,打破垄断。垄断会导致腐朽,这个话是列宁讲的。我发现,要是群众对某个领域意见大,这个领域一定存在垄断。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都是因为存在着垄断。
前年,我写了一篇《从独生子女教育难谈起》。独生子女教育难,难就难在独生子女垄断了孩子的“岗位”。孩子有缺点、有不足,批评他,稍不注意方式方法,他转身就走了。他真要走了,两口子的事情就大了,因为你没有孩子了。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小”就会出问题:小煤矿容易出安全事故,小商小贩坑骗消费者,小企业造假弄假。但是,实践开始反问我们,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不是出在大矿吗?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不都发生在大企业吗?如果一个企业大到可以左右地方财政,它就可以无所顾忌。到那时,它还能考虑“道德底线”吗?所以,当企业大到能形成垄断的时候,政府就要采取措施,而不是鼓励垄断。
“新36条”颁布一年多来,民间投资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展甚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领域存在着行业垄断,比如电信、金融,而这些领域恰恰又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要寄希望于垄断企业自行改革,国家要下决心对经济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就需要民间资本进入和集合到这些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激活”这些领域。“新36条”的贯彻不仅事关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败。
一张吃不到的大饼
刘迎霞(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新36条”在市场准入方面,为民企降低了门槛、拓宽了门面,却又变成了“玻璃门”和“弹簧门”。一些政策制定者对民企始终抱有担心,认为民企只追求商业利益,不承担社会责任,靠不住。于是,民企在诸多领域仍难以进入。“新36条”如果不细化,政策就会沦为口号,形同虚设。
有限的国有资源应该更多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盈利或低盈利领域,以及公共服务和产品生产领域,弥补市场的缺陷。当然,需要国家控制的敏感领域也应该只由国企进入,但毕竟是少数。
但是在近段时间,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国企利用其优势地位正在急剧扩张。它们具有行业垄断地位,可以利用行业管理规模、经济等借口阻挡竞争,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下肆意扩张,挤压民企的经营空间。国企整体融资成本(贷款利率)比民企要低225个基点,它们有政府信用作支撑,使民企无法与国企公平竞争。不仅在其主业,非主业它们也大举进入,在金融、房地产领域越来越多地看到它们与民企争利的影子。
今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变“适度宽松”为“稳健”,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1%,存贷款利率连续四次提高。不仅如此,银监会还实施了严格的贷款规模和比例的监管,广大中小企业目前感受到的可不是“稳健”,而是“相当紧缩”。因此,很多民企不惜忍受民间30%甚至100%的年息借贷。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惊人,今年前4个月就比去年同期新增了9000多亿元人民币。国家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对这些民企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这项呼吁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新36条”提出的改善民企融资服务的措施,如同一张谁也吃不到的大饼。
如果大批中小企业不是因为经营不善和市场萎缩,而是因为银根紧缩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倒闭,受损的不仅是宏观经济和就业,金融系统自身也会产生冲击,政策成本太大。
国企别和民企比优势
陈永杰(国务院研究室原副司长,“前36条”起草组副组长)
“前36条”的落实情况不够高,“新36条”更是困难重重。“新36条”落实难,究竟难在什么地方?
一些人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仍然抱有怀疑。他们认为,民间投资已经超过一半了,国有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了,反而应该制定支持国有经济发展、支持国有投资的政策。
国家对于发展非公经济是一套政策,对国有经济又是一套政策。一方面,国家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另一方面又提出,规范准入、整顿秩序、淘汰落后,促进国有资本集中。两个都是政策要求,前一类抽象、宏观,涉及的部门多,后一类具体,涉及到特定部门和行业。在这种情况下,部门更愿意只关注自己管的行业,宁愿支持大的、限制小的,积极主动支持国有投资、有意无意限制民间投资。在政策选择上,这些部门选此不选彼。
另外一个原因是既得利益者在阻碍两个“36条”的落实。因为打破垄断,就会增加它们的竞争,影响既得利益,特别是某些特殊的利益。它们往往寻找各种理由,采取各种办法,利用对政府的特殊影响力来削减,甚至阻碍政策的落实。
加入WTO时我们承诺允许石油进口,于是国家批准一二十家民企可以进口石油,从海外投资中拿到原油和成品油的份额。但是,我们的一些部门和一些央企采取了另外一个办法:赋予你这个权利可以,但是拿来过后,要由两大石油公司来排产。因为要有求于两大石油公司,十年过去了,那些通过海外投资可以拿到份额的民企很少直接把石油拿进国内销售或者加工,它们宁愿卖掉份额来换些小钱。这个事情,我们呼吁了很多年,全国工商联连续提出了三四次提案,但到现在为止进展不大。
现在,国资委正在起草央企的“十二五”规划。社会上有议论,国资委提出的四个集中,最后一个就是向有竞争优势和未来主导产业,能够主导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集中。国企,特别是央企,在任何一个产业都比民企有优势。按照这个规划,有优势就要集中。这又和两个“36条”发生了冲突。
央企、国资委监管部门的态度关系到“新36条”最后能不能落实,这也应该是国务院有关部门“落实责任”的一部分。
哪些领域值得期待
罗国三(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新36条”起草人之一)
“新36条”毕竟是指导性意见,不可能解决操作性的问题。所以,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7月份又把它分解为40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还制定了时间表,由国办督察室牵头逐一督办。我在政府工作十多年以来,感觉到这次是最重视的一次、贯彻落实抓得最实的一次。
首先衔接的是发改委和卫生部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之后,去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也提出“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关于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兼并重组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工信部、财政部还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同时,有11个省市出台了“新36条”的综合性配套政策,一些措施还有更大的突破。在北京,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事业可以获得补贴;江苏省属国企在母公司层面引进民间资本;四川的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国防领域;山东共出台了45条意见,45个行业全面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河北各级财政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约11亿元,实现零成本注册……
但是,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进展很不平衡,社会广泛关注的金融、铁路、能源和市政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进展相对缓慢。近期,可以预料的突破会出现在如下领域:
下半年施行的《个体工商户条例》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进入所有行政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业;发改委与商务部正在起草鼓励民企“海外投资”的若干意见;中央预算类投资的9721项技改中70%以上来自民企,两年一共安排资金776亿元;民企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发改委正在就此第二次征求科技部的意见,很快将会与科技部联合发布相关文件。即便原本认为是垄断顽症的“铁公基”也会很快出现松动,铁道部正在通过设立铁路产业基金,推进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建设。
编 辑潘 灯
E-mail:[email protected]
有“国家智库”之称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其成立两周年之际,首次召开关于民企的专场研讨会,智库、官员、媒体和企业界深度对话,探讨“新36条”进展和走势。《商界》记者受邀参会。会上,专家们普遍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国企应该只进入民企不愿进的行业
黄孟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我们的投资在过去30年一直保持着高位增长,但大部分是国企的投资,外资不多,民营资本更少。最近这段时间,国企特别是央企,还在大规模“夺城略地”,它们在很多地方的经贸洽谈中,成交额不是几百亿,而是上千亿、万亿。寥寥可数的100多家央企,投资能有多少?它们的资产负债率又是多少?央企的经营风险谁来承担?
健康的投资环境应该是这样:凡是民企可以进的,就让民企进;凡是民企不愿进的,才让国企去搞。
既然国企在竞争性领域内取得了好成绩,为什么还要退出?因为,一旦国企的投资进入了竞争行业,就会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房地产就是一个例子。国企放着国家战略性产业不去做,都去搞房地产了,房地产行业前十名中有一半是国企。政府因此就对房地产市场有控制力了吗?没有!相反,政府目前最头疼的就是房地产。国企进入到竞争性行业以后,已经显示不出来它是国企了,哪里有利润就往哪儿走,能涨价就涨价,跟其他企业没有区别。
国企见利就上,而民间资本对没有利润的行业又不投。如果国企把所有有利的都掏掉了,那民间资本去投什么?国企应该把有利可图的项目让出来,让民间资本充实进去。民间资本能沉到实业领域和竞争行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沉到地下钱庄了。
我问过很多民营企业家最想投什么?他们说最想投银行,可就是不让投。我问很多中小企业最希望要什么?他们说最希望要的就是资金,可就是不给。想办银行,不让办;想贷款,不给贷。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中,遇到的困难比金融危机的时候还要严重。
金融危机的时候,对中小企业快刀斩乱麻:一刀砍下去,就死了。现在是慢刀割肉,痛苦不堪,死又死不了,活又很痛苦。
民企利润比刀片还薄
辜胜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
“十七大”提出了两个“平等”:经济上的平等竞争和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十二五”规划又加了一个平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要知道,如果国企像民企一样,需要缴纳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租金,它的利润可能就是负数。生产要素根本没有平等使用。
我到民建中央工作后,开了上百次关于中小企业的座谈会,调查了600多家企业,最深刻的体会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比2008年还大的困难,最近它们正顶着“三荒”、“两高”、“一低”的多重压力。
“三荒”即人荒(用工荒)、钱荒(融资难)和电荒(阶段性电荒常态化);“两高”,高成本、高税负。资金成本、用工成本、土地成本、体制内的融资紧缩、体制外的融资,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利润比刀片还薄——这就是“利润低”。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好的只有3%,中等只有1%~2%,大量企业在亏损经营。可去年两家垄断企业的利润,超过了民企500强的利润总和!这种高利润绝不是好事,是掠夺!是市场经济的大敌!不打破垄断,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句空话。
要打破垄断,不要鼓励垄断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现在中央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调整的根本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来决定产业、决定产品、决定企业的兴衰存废。
要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就是要鼓励竞争,打破垄断。垄断会导致腐朽,这个话是列宁讲的。我发现,要是群众对某个领域意见大,这个领域一定存在垄断。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伤害,都是因为存在着垄断。
前年,我写了一篇《从独生子女教育难谈起》。独生子女教育难,难就难在独生子女垄断了孩子的“岗位”。孩子有缺点、有不足,批评他,稍不注意方式方法,他转身就走了。他真要走了,两口子的事情就大了,因为你没有孩子了。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小”就会出问题:小煤矿容易出安全事故,小商小贩坑骗消费者,小企业造假弄假。但是,实践开始反问我们,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不是出在大矿吗?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不都发生在大企业吗?如果一个企业大到可以左右地方财政,它就可以无所顾忌。到那时,它还能考虑“道德底线”吗?所以,当企业大到能形成垄断的时候,政府就要采取措施,而不是鼓励垄断。
“新36条”颁布一年多来,民间投资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展甚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领域存在着行业垄断,比如电信、金融,而这些领域恰恰又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要寄希望于垄断企业自行改革,国家要下决心对经济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就需要民间资本进入和集合到这些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激活”这些领域。“新36条”的贯彻不仅事关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败。
一张吃不到的大饼
刘迎霞(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新36条”在市场准入方面,为民企降低了门槛、拓宽了门面,却又变成了“玻璃门”和“弹簧门”。一些政策制定者对民企始终抱有担心,认为民企只追求商业利益,不承担社会责任,靠不住。于是,民企在诸多领域仍难以进入。“新36条”如果不细化,政策就会沦为口号,形同虚设。
有限的国有资源应该更多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盈利或低盈利领域,以及公共服务和产品生产领域,弥补市场的缺陷。当然,需要国家控制的敏感领域也应该只由国企进入,但毕竟是少数。
但是在近段时间,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国企利用其优势地位正在急剧扩张。它们具有行业垄断地位,可以利用行业管理规模、经济等借口阻挡竞争,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下肆意扩张,挤压民企的经营空间。国企整体融资成本(贷款利率)比民企要低225个基点,它们有政府信用作支撑,使民企无法与国企公平竞争。不仅在其主业,非主业它们也大举进入,在金融、房地产领域越来越多地看到它们与民企争利的影子。
今年我们的货币政策变“适度宽松”为“稳健”,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1%,存贷款利率连续四次提高。不仅如此,银监会还实施了严格的贷款规模和比例的监管,广大中小企业目前感受到的可不是“稳健”,而是“相当紧缩”。因此,很多民企不惜忍受民间30%甚至100%的年息借贷。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惊人,今年前4个月就比去年同期新增了9000多亿元人民币。国家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对这些民企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这项呼吁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新36条”提出的改善民企融资服务的措施,如同一张谁也吃不到的大饼。
如果大批中小企业不是因为经营不善和市场萎缩,而是因为银根紧缩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倒闭,受损的不仅是宏观经济和就业,金融系统自身也会产生冲击,政策成本太大。
国企别和民企比优势
陈永杰(国务院研究室原副司长,“前36条”起草组副组长)
“前36条”的落实情况不够高,“新36条”更是困难重重。“新36条”落实难,究竟难在什么地方?
一些人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仍然抱有怀疑。他们认为,民间投资已经超过一半了,国有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了,反而应该制定支持国有经济发展、支持国有投资的政策。
国家对于发展非公经济是一套政策,对国有经济又是一套政策。一方面,国家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另一方面又提出,规范准入、整顿秩序、淘汰落后,促进国有资本集中。两个都是政策要求,前一类抽象、宏观,涉及的部门多,后一类具体,涉及到特定部门和行业。在这种情况下,部门更愿意只关注自己管的行业,宁愿支持大的、限制小的,积极主动支持国有投资、有意无意限制民间投资。在政策选择上,这些部门选此不选彼。
另外一个原因是既得利益者在阻碍两个“36条”的落实。因为打破垄断,就会增加它们的竞争,影响既得利益,特别是某些特殊的利益。它们往往寻找各种理由,采取各种办法,利用对政府的特殊影响力来削减,甚至阻碍政策的落实。
加入WTO时我们承诺允许石油进口,于是国家批准一二十家民企可以进口石油,从海外投资中拿到原油和成品油的份额。但是,我们的一些部门和一些央企采取了另外一个办法:赋予你这个权利可以,但是拿来过后,要由两大石油公司来排产。因为要有求于两大石油公司,十年过去了,那些通过海外投资可以拿到份额的民企很少直接把石油拿进国内销售或者加工,它们宁愿卖掉份额来换些小钱。这个事情,我们呼吁了很多年,全国工商联连续提出了三四次提案,但到现在为止进展不大。
现在,国资委正在起草央企的“十二五”规划。社会上有议论,国资委提出的四个集中,最后一个就是向有竞争优势和未来主导产业,能够主导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集中。国企,特别是央企,在任何一个产业都比民企有优势。按照这个规划,有优势就要集中。这又和两个“36条”发生了冲突。
央企、国资委监管部门的态度关系到“新36条”最后能不能落实,这也应该是国务院有关部门“落实责任”的一部分。
哪些领域值得期待
罗国三(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新36条”起草人之一)
“新36条”毕竟是指导性意见,不可能解决操作性的问题。所以,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7月份又把它分解为40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还制定了时间表,由国办督察室牵头逐一督办。我在政府工作十多年以来,感觉到这次是最重视的一次、贯彻落实抓得最实的一次。
首先衔接的是发改委和卫生部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之后,去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也提出“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关于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兼并重组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工信部、财政部还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同时,有11个省市出台了“新36条”的综合性配套政策,一些措施还有更大的突破。在北京,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事业可以获得补贴;江苏省属国企在母公司层面引进民间资本;四川的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国防领域;山东共出台了45条意见,45个行业全面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河北各级财政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约11亿元,实现零成本注册……
但是,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进展很不平衡,社会广泛关注的金融、铁路、能源和市政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进展相对缓慢。近期,可以预料的突破会出现在如下领域:
下半年施行的《个体工商户条例》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进入所有行政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业;发改委与商务部正在起草鼓励民企“海外投资”的若干意见;中央预算类投资的9721项技改中70%以上来自民企,两年一共安排资金776亿元;民企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发改委正在就此第二次征求科技部的意见,很快将会与科技部联合发布相关文件。即便原本认为是垄断顽症的“铁公基”也会很快出现松动,铁道部正在通过设立铁路产业基金,推进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建设。
编 辑潘 灯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