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把握好三个“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uhi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课堂要讲究分寸,把握好度。
  一、奖励有度,处理好奖品与导向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爱动,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有时会花费心思准备各种小奖品。这些奖品着实让学生喜爱,可个别教师由于不能适时适度地运用奖品,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颁奖会。这样的奖励就过了度,弊大于利。
  教师不停地颁奖,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没有让学生听清楚得到奖品的条件,导致学生为了得到奖品不惜去抢,课堂上乱作一团。这样能发挥奖品应有的作用吗?有的教师为长期激励学生,对奖品“常变常新”。如果孩子们长期都因为奖品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导向正确吗?因奖品刺激而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能持久吗?
  奖励的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导向,最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焕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们在奖励时就应该做到:(1)把握奖励的时机。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时,在个别学生与以往相比有突出表现时等。(2)奖励要与语言评价相结合,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 “你真会读书,懂得联系生活思考,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你是个能认真倾听的孩子!”(3)奖是为了不奖。奖要向不奖过渡,要通过我们的奖励,最终让孩子内化能力、形成习惯。
  二、导学有度,处理好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在这最根本的要害问题上,教学系统的主体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其实,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但是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总是出现这样的现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让一个学生起来读,发现这个学生多音字读错了或读得破词破句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指出错误,让全体学生跟着读一两遍。殊不知这样的指导过了“度”,有包办的嫌疑,使大多数孩子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定要记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上。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诸如纠正错音、破词破句之类并不太难的问题,其他学生也能指出的,为什么不放手让他们来指正呢?放手让孩子们之间互动、评价、纠正,才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燃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互助有度,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我们必须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个体通过努力能想得通、说得明白的,自然不需要老师教,也无须同学帮助。比如,发现有学生读不出遮住注音的卡片上的生字时,一些老师会习惯性地问全班同学:“谁来帮帮他?”其实这样的“互助”是过度的,会形成依赖,不利于真正有效的学习,更不利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生活中,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合作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碰到诸如学生读不出生字的情况时,我们可以不急于让同学帮助他,而是给这个同学亮出生字的拼音,让他尝试自己拼读;如果还不行,可以引导他先看带调韵母、声母后,再整个地拼读音节;实在不行时再让同学教他。这样孩子会对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并且会从中有所领悟。“看过的知识记不住,听过的知识容易忘,只有用过的知识才忘不了。”而尝试获得成功的经历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责 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采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万能材料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研究了氮含量对经深冷处理的29Cr铸造超级双相不锈钢金相组织、力
采用双电解池电化学氢渗透法测试氢在一种低合金铸钢中的扩散系数,并利用基于半无限扩散模型的氢渗透修正公式,分析试样厚度、充氢电流密度和测试温度等因素对氢扩散系数测定
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外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用本方法治疗的98例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表现、治疗特点、治疗疗效。结果:98例患者发病时以小腹
当前,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这个名词或许感觉有些陌生,其实在生活中都有接触。有些教师和学生也从不同的渠道,既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解放思想、张扬个性等正面影响,也受到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