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Turrner提出的一个更新的框架,通常被冠之以 “概念整合”或“概念合成”等不同的名称, 是用来探索和解释大致与概念隐喻理论相同的语料。其源于认知语义学中的两个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延伸,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但不可否认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解概念整合运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旨在通过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来分析概念整合的运作。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概念整合运作 隐喻整合
一、理论基础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发展规律,而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隐喻机制的。隐喻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隐喻的规约程度, 隐喻可以分为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新奇的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变成语言中的常见用法, 其隐喻意义最终变为字面意义, 这时便成为常规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 Ungerer&Schimid, 2001)。隐喻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语言使用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促使新奇隐喻的出现; 新奇隐喻是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赵艳芳,2001)。
二、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中隐喻整合运作的阐释
在整合理论中,Fauconnier&Turrner把不同形式的心理空间对应关系的联接看作关键关系(vital relations)。关键关系连接输入空间中对应成分,建立起外在空间的关系(outer-space relations), 即不同输入空间中对应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键关系有时间,空间,代表关系(representation),类似(analogy),部分和整体(part-whole),原因和结果(cause-effect)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整合理论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隐喻整合对应关系之间是以怎样的关系对应的。事实上,研究整合理论语言学家们大都致力于寻求整合对应关系中隐喻整合及其他概念化非隐喻整合的共同特点,而隐喻的独特的特点在研究中很少涉及。这些隐喻性的联系究竟属于部分和整体,原因和结果,还是仅仅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接下来旨在通过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分析概念整合中的隐喻整合,评价这些隐喻整合区别于其他非隐喻整合的特性。
格雷迪(2005)在基本隐喻作为概念整合的输入空间(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一文中认为,一个合理性的假设就是一些隐喻对应连接是有一些独特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构成。这些心理表征由于其相似性或者某些共同的特点让人们在看到一方面就会想到另一方面。例如,当我们看到猪(pig)这个指人的特性的词,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人的贪婪,懒惰等个性。所以,这种对用成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看作是类比。然而,正如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到的,有一些隐喻模式是无法或者不易用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来解释的。而概念隐喻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在源喻和目标喻之間没有共同特点情况下,他们之间是通过人类生活体验来映射的。例如,物理的寒冷(cold)和心理的冷淡(emotionally unresponsive)这两者之间,不能用相同特征来解释。但是感情和皮肤的温度是可以体验的,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感到温暖时心情会好起来,当我们与其他人接近时,我们会感到温暖。所以,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由于冰冷的物体和没有感情的人有相同的经历,而是因为我们通过重复发生的体验把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联系起来。
格雷迪(2005)基本隐喻通过像概念整合那样的各式运作机制来形成更为复杂的隐喻。同时,格雷迪也说明了基本隐喻在概念整理论中的作用-基本隐喻作为输入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输入空间。基本隐喻可以作为隐喻整合的起始点。可以发现整合中对应成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同于类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经验获得。
三、结论
超越传统隐喻观, 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同发展阶段, 两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概念隐喻观主要研究隐喻思维中的固定模式,重点在于表征在长期记忆中的稳定的知识结构。而概念整合理论则重在个例,特别是实时隐喻思维中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对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有着极强的阐释力。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并不是对概念隐喻观的全盘否定,它是对包括概念隐喻观在内的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总得来说,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观在隐喻阐释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隐喻思维的内在运作。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G. &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概念整合运作 隐喻整合
一、理论基础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发展规律,而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隐喻机制的。隐喻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隐喻的规约程度, 隐喻可以分为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新奇的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变成语言中的常见用法, 其隐喻意义最终变为字面意义, 这时便成为常规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 Ungerer&Schimid, 2001)。隐喻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语言使用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促使新奇隐喻的出现; 新奇隐喻是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赵艳芳,2001)。
二、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中隐喻整合运作的阐释
在整合理论中,Fauconnier&Turrner把不同形式的心理空间对应关系的联接看作关键关系(vital relations)。关键关系连接输入空间中对应成分,建立起外在空间的关系(outer-space relations), 即不同输入空间中对应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键关系有时间,空间,代表关系(representation),类似(analogy),部分和整体(part-whole),原因和结果(cause-effect)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整合理论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隐喻整合对应关系之间是以怎样的关系对应的。事实上,研究整合理论语言学家们大都致力于寻求整合对应关系中隐喻整合及其他概念化非隐喻整合的共同特点,而隐喻的独特的特点在研究中很少涉及。这些隐喻性的联系究竟属于部分和整体,原因和结果,还是仅仅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接下来旨在通过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分析概念整合中的隐喻整合,评价这些隐喻整合区别于其他非隐喻整合的特性。
格雷迪(2005)在基本隐喻作为概念整合的输入空间(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一文中认为,一个合理性的假设就是一些隐喻对应连接是有一些独特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构成。这些心理表征由于其相似性或者某些共同的特点让人们在看到一方面就会想到另一方面。例如,当我们看到猪(pig)这个指人的特性的词,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人的贪婪,懒惰等个性。所以,这种对用成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看作是类比。然而,正如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到的,有一些隐喻模式是无法或者不易用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来解释的。而概念隐喻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在源喻和目标喻之間没有共同特点情况下,他们之间是通过人类生活体验来映射的。例如,物理的寒冷(cold)和心理的冷淡(emotionally unresponsive)这两者之间,不能用相同特征来解释。但是感情和皮肤的温度是可以体验的,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感到温暖时心情会好起来,当我们与其他人接近时,我们会感到温暖。所以,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由于冰冷的物体和没有感情的人有相同的经历,而是因为我们通过重复发生的体验把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联系起来。
格雷迪(2005)基本隐喻通过像概念整合那样的各式运作机制来形成更为复杂的隐喻。同时,格雷迪也说明了基本隐喻在概念整理论中的作用-基本隐喻作为输入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输入空间。基本隐喻可以作为隐喻整合的起始点。可以发现整合中对应成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同于类比,或是因果,身份,而是由心理经验获得。
三、结论
超越传统隐喻观, 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同发展阶段, 两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概念隐喻观主要研究隐喻思维中的固定模式,重点在于表征在长期记忆中的稳定的知识结构。而概念整合理论则重在个例,特别是实时隐喻思维中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对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有着极强的阐释力。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并不是对概念隐喻观的全盘否定,它是对包括概念隐喻观在内的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总得来说,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观在隐喻阐释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隐喻思维的内在运作。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G. &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