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老家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灯红酒绿的沉迷在夜色里的城市,以一种不同于农村静谧的喧嚣迎接着每一位闯入的客人,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人们古老而精准的生物钟。走到大门前,三楼的灯依然坚持地亮着,依稀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回到家,家里的时钟刚好响起,撕下一页旧日历,日子便又过了一天。
回老家只是一时的兴起。
老家许久没见的黄狗已经对我陌生了,一看见我便汪汪大叫,犬吠着不让我进来。奶奶走出来,一脸惊喜,拘谨地把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连声唤我进来。
锅里正煮着米,旁边的水烧开了,咕噜噜的冒着气泡。古旧的八仙桌上依然摆着那张太爷爷的遗像,桌上装着的瓜果也没变,仿佛不曾受过时间的侵蚀似的。奶奶曾说过,太爷爷是在日军侵华的时候死掉的。
我出生得太晚,对此毫无印象,只能做无聊的无边际的幻想。想象当年战乱的年代,家里沒了顶梁柱,日子是如何度过的。想象家里人生活艰苦,连野菜都挖不到;想象炮弹乱窜,日本人拿着装着刺刀的枪,挨家挨户的搜查,人们躲在避难的洞里瑟瑟发抖。然而每次问奶奶,她总会轻描淡写的说:“日子就这样过来的。”幼时的我总不信,现在却像明悟了什么,对着遗像恭敬地鞠三个躬,然后想着今天中午吃什么。
出门在乡间小路上散步,常青藤散发着生机,田里的水稻油油的绿着,花开的很好,像是在期待明天,沐浴着平凡而温柔的岁月。
看见一个蓝布衣裳的女人,挽着裤脚,手持塑料红盆到河边浣洗,白色的泡沫随着女人搓揉的动作于不甚清明的湖面上浮动。女人大抵是不知道这条河曾染过先烈的鲜血的,可她仍然跪在青石铺的阶上,以一种虔诚的神圣的动作揉洗着,庄重的样子仿佛她正在浣洗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也看见了傍晚每家每户袅袅飘起的炊烟,灰蒙的绸带迎着风起舞融入玫瑰色的天际,配乐是锅铲碰撞着锅底的叮当声。天色算不上很晚,公鸡也没有按时的啼鸣,只是家家户户都心有灵犀般的改了时辰,像是被时代急促的步伐催促的紧了,又像只是几个人无趣时的临时起意——那炒菜的声音也是不急不缓的,沿着莫名的韵律丁丁当当愣是要敲出生活的圆舞曲。
或许当年也是如此吧,小孩在不久前留下的弹坑上玩耍嬉戏,大人一边挑采着果腹用的野菜一边聊着乡里的家常,学过点东西的便谈谈政治,眉眼间是无法忽略的不被战争所侵蚀的安稳平和。是人骨子里的处变不惊,造就了岁月静好的安宁。
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题目与作者皆记不清了,只是依稀记得那段很喜欢的结尾,翻来覆去读过好几遍:
“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出来,阳光很好,人们嬉笑着谈论着趣事,孩子们围着摊贩买糖。”
逝者已逝,生命永流。
回家的路上,我经过一座正在施工的大楼,看到一被抱在怀中的孩子,吮着手指,踢踏着小腿,以一种纯净无暇的眼神望着我,动作一如孩提时的自己。世界总是在变,日子走在人的前面。只是人在追赶日子的同时,他的许多也以一种顽强而坚韧的姿态矗立在那,坦然自若。
不是日子支配了我们,而是我们征服了日子。
灯红酒绿的沉迷在夜色里的城市,以一种不同于农村静谧的喧嚣迎接着每一位闯入的客人,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人们古老而精准的生物钟。走到大门前,三楼的灯依然坚持地亮着,依稀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回到家,家里的时钟刚好响起,撕下一页旧日历,日子便又过了一天。
回老家只是一时的兴起。
老家许久没见的黄狗已经对我陌生了,一看见我便汪汪大叫,犬吠着不让我进来。奶奶走出来,一脸惊喜,拘谨地把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连声唤我进来。
锅里正煮着米,旁边的水烧开了,咕噜噜的冒着气泡。古旧的八仙桌上依然摆着那张太爷爷的遗像,桌上装着的瓜果也没变,仿佛不曾受过时间的侵蚀似的。奶奶曾说过,太爷爷是在日军侵华的时候死掉的。
我出生得太晚,对此毫无印象,只能做无聊的无边际的幻想。想象当年战乱的年代,家里沒了顶梁柱,日子是如何度过的。想象家里人生活艰苦,连野菜都挖不到;想象炮弹乱窜,日本人拿着装着刺刀的枪,挨家挨户的搜查,人们躲在避难的洞里瑟瑟发抖。然而每次问奶奶,她总会轻描淡写的说:“日子就这样过来的。”幼时的我总不信,现在却像明悟了什么,对着遗像恭敬地鞠三个躬,然后想着今天中午吃什么。
出门在乡间小路上散步,常青藤散发着生机,田里的水稻油油的绿着,花开的很好,像是在期待明天,沐浴着平凡而温柔的岁月。
看见一个蓝布衣裳的女人,挽着裤脚,手持塑料红盆到河边浣洗,白色的泡沫随着女人搓揉的动作于不甚清明的湖面上浮动。女人大抵是不知道这条河曾染过先烈的鲜血的,可她仍然跪在青石铺的阶上,以一种虔诚的神圣的动作揉洗着,庄重的样子仿佛她正在浣洗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也看见了傍晚每家每户袅袅飘起的炊烟,灰蒙的绸带迎着风起舞融入玫瑰色的天际,配乐是锅铲碰撞着锅底的叮当声。天色算不上很晚,公鸡也没有按时的啼鸣,只是家家户户都心有灵犀般的改了时辰,像是被时代急促的步伐催促的紧了,又像只是几个人无趣时的临时起意——那炒菜的声音也是不急不缓的,沿着莫名的韵律丁丁当当愣是要敲出生活的圆舞曲。
或许当年也是如此吧,小孩在不久前留下的弹坑上玩耍嬉戏,大人一边挑采着果腹用的野菜一边聊着乡里的家常,学过点东西的便谈谈政治,眉眼间是无法忽略的不被战争所侵蚀的安稳平和。是人骨子里的处变不惊,造就了岁月静好的安宁。
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题目与作者皆记不清了,只是依稀记得那段很喜欢的结尾,翻来覆去读过好几遍:
“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出来,阳光很好,人们嬉笑着谈论着趣事,孩子们围着摊贩买糖。”
逝者已逝,生命永流。
回家的路上,我经过一座正在施工的大楼,看到一被抱在怀中的孩子,吮着手指,踢踏着小腿,以一种纯净无暇的眼神望着我,动作一如孩提时的自己。世界总是在变,日子走在人的前面。只是人在追赶日子的同时,他的许多也以一种顽强而坚韧的姿态矗立在那,坦然自若。
不是日子支配了我们,而是我们征服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