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一个会讲中国故事的外交官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ANJ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莹以善于沟通著称,
  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
  她用女性特有的柔性表达,
  以及刚柔并济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
  改变了中国外交官
  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
  她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其从容坦然,雠自信,让人心悦诚服
  花白短发高雅利落,宝蓝色外套知性端庄,精致的妆容搭配黑色镶金珠项链更显典雅时尚,蒙古族特有的高颧骨上架黑色细金属框眼镜,同样具有民族特点的细长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这便是全国人大设立发言人30年来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傅莹的首次亮相。
  在一个多小时的答问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编者注),傅莹始终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媒体起身提问时,她专注真诚地与之眼神交流,还善解人意地用微笑点头,消除某些因紧张而磕巴的记者的尴尬。
  除了特别专业的术语外,她从不照本宣科,搬出官话套话,而是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即便面对军费预算、中日关系等相对敏感的话题,她也未曾表现出厉言呵斥、怒目圆睁的锐气,但恳切温婉中又明显带有不容置疑的刚毅。一句“你提到这个问题,中国记者都笑了”,轻松回应了日本记者对中国“咄咄逼人”的评价,又以两句中国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和“来而不往非礼也”,来阐述中国面对无端挑衅将会果断应对的原则立场,其从容坦然,优雅自信,让人心悦诚服。
  中国奉行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外交理念,同时又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对外交往中既不需要张牙舞爪,也不会忍气吞声。傅莹在同媒体相处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亲和力,同时又透着一股果敢、坚定。这种风格正是中国外交在现阶段所需要的。
  “人类的共同之处远远大于差异,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接触和交流加深人民之间的精神纽带”
  傅莹是名副其实的“职业外交官”。197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至今外交生涯己逾30载。1953年严冬,傅莹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父亲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得意门生,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缜密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1985年,傅莹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到英国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深造,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这段经历对傅莹影响至深。在一次演讲中,她回忆说:“我至今仍得益于在肯大养成的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在西方国家生活,有机会与英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留学生进行个人层面上的交流。”那时,中西方人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环境中,但傅莹在肯大体验到,在人的内心深处,人类的本性是共通的。“我认识到,人类的共同之处远远大于差异,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接触和交流加深人民之间的精神纽带,而不应在敌对意识形态的面具下相互排斥。”
  在肯大的学习更坚定了傅莹在不同观点之间找到交汇点的决心。无论是在参与80年代末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和谈中,还是在本世纪初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努力中,这一决心帮助傅莹在棘手的谈判中悉心寻找利益的汇合点,提高谈判能力,打开局面。
  30多年的外交岁月,傅莹在无意间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她在外交部工作的首站是翻译室,是外交部有名的高翻之一,曾多次给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翻译。1992-1993年,傅莹赴柬埔寨参加维和,是中国第一位参加维和的女性;1998年傅莹出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而且也成了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一一傅莹是个地道的蒙古族人,始终表现出蒙古族人的坚韧与睿智。如今,她又成为全国人大首位女发言人。
  她善用各种技巧传播中国,最为引人称道的便是“会讲故事”
  傅莹以善于沟通著称,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她用女性特有的柔性表达,以及刚柔并济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改变了中国外交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她善用各种技巧传播中国,最为引人称道的便是“会讲故事”。这被视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傅莹模式”,即运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话语体系,来沟通变化中的中国与变革中的世界,不生硬,不突兀,有高潮,有转折,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傅莹善于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她的媒体公关意识和媒体实践,在同时代的外交官中是比较超前的,而她的自信——对自身水平和能力的自信、对中国前景的自信,则使她在媒体前挥洒自如。早在任驻菲律宾大使期间,傅莹就主动与当地媒体交流,针对记者们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的好奇和关注,经常主动“喂料”,让这些媒体记者自觉不自觉地当起传播中国的“义务宣传员”。傅莹更是频繁出现在菲律宾的大学、研究所,发表演讲,回答问题,介绍真实的中国,发出中国的声音。而在任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傅莹发出的“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了,外界对“中国声音”更加倾听与重视。
  2007年4月,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第二年,由于西藏“3·14”事件的影响,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一些国家传递时受到严重干扰,而外媒“一边倒”的歪曲报道,更在国际社会掀起一波“妖魔化”中国的浪潮。火炬传递风波之后的几天,傅莹一直在思考:怎样让中国的声音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怎样让西方公众了解中国的立场,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4月10日,傅莹应邀走访英国电讯媒体集团总部,会见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和集团旗下《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电讯报》的主编们。傅莹谴责火炬传递中的破坏活动,并质问这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什么更关心那些干扰活动,而忽略那些积极参与的镜头?
  电讯媒体集团高层和两位总编承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西方新闻机构完全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去了解。他们请傅莹撰文投稿,提供另一方面的信息和声音。作为这次对话的成果之一,三天后,傅莹的署名文章《火炬传递之后的思考》在《星期日电讯报》刊出,引发英国公众的热烈讨论,被海外媒体评价为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
  从品茶谈到合作,落脚点又轻巧地回到外交上
  在很多人眼里,傅莹更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气质,虽然韶华已逝,而美丽依旧,满头银发一丝不乱,装束落落大方。如今已经年届60的傅莹,容貌秀丽,温文尔雅,刚毅果断,说话柔声细语,不卑不亢,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傅莹的服饰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她喜欢戴清一色的净色长围巾,简单、大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着装,不同的服装色彩,她一定会用与之相配的围巾,相互点缀,融为一体。
  优雅的着装只是外在的展示,最根本的还是内在修养。傅莹喜欢需要慢慢品味的东西,从中一点点雕琢自己。
  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内蒙古,但她很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在任澳大利亚大使时,她经常选用蒙古歌曲的CD作为礼品。“澳大利亚人也很喜欢,有人听了之后,还专门给我发来E-mail,讲述听后的感受。”
  在英国,傅莹喜欢讲中国的茶文化,讲茶道的禅意、境界。有一次与英国政界朋友聊天时,她幽默地说出一句英国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都为茶而停。“英国人把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饮茶上,可见多么热爱茶。”傅莹说,既然有着共同的爱好,相信双方通过交流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
  从品茶谈到合作,落脚点又轻巧地回到外交上。
其他文献
“演说家”、“罗宾汉”、“反美斗士”、“社会主义者”、“玻利瓦尔革命者”……拉美左翼领导人查韦斯生前被外界贴上了诸多标签。无论敌友,谁也无法否认,这位个性鲜明的政治家创造了拉美政坛的传奇。  “我们预定的目标,暂时没能实现”  1954年7月,查韦斯出生于委内瑞拉萨巴内塔一个贫穷的乡村教师家庭,在六个兄弟中排行第二。他曾多次表示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17岁时,查韦斯进入委内瑞拉
期刊
最近,名人李双江之子涉嫌刑事犯罪,引起全社会对子女教育话题的关注。现特辑南怀瑾生前有关子女教育的演讲,以飨读者。  传统上,中国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从怀胎就开始教育了,都有规定的,夫妻分房,然后家里挂的画、用的东西都要改变,胎儿会知道。生出来以后重要的是家教,不是靠学校的。我看现在人,大都把儿童教育寄托在学校,父母家长自己却都有问题。依我几十年经验看来,许多家长都犯了一个大错误:把自己达不到的目的
期刊
上海在1843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到今年整整170年。我们回顾并理性地分析开埠通商及其以后的那段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外国军队、资本、宗教势力通过通商口岸进入中国,进行政治侵略、经济掠夺与文化渗透;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刺激了中国人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移民促成上海多元文化  开埠以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按照人口规
期刊
2007年,我国当代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原心理学系系主任朱滢教授出版了他的一本佳作《文化与自我》,在《专题一》中并列了两个标题:一个是“Searle论自我”,另一个是“张世英论自我”。他认为美国哲学家"Searle代表西方哲学对自我的看法,张世英代表中国哲学对自我的看法。  该书称西方人的自我观是“独立型的自我”,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中国人的自我观是“互倚型的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相
期刊
未来有可能头戴谷歌眼镜,手腕上是智能手表,身上穿着智能服饰吗?  这个画面也许很快将成为现实。  以往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与机器互动,现在则是完全相反:机器必须学习如何为我们工作。  欢迎来到未来,在这里,你的身体与感知触觉就是科技。  随着智能手机中配置的感知器与高运算能力成为常态,穿戴式电脑科技正在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全球市场2011年共卖出1400万件高科技穿戴式设备;估计到2016年这个市场将
期刊
中国的太极拳,虽不是一副药到病除的“药方”,但若持之以恒地坚持,恰恰是能有效解决或缓解某些症状的“妙方”,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太极拳强调放松肌肉,“一动无有不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达四梢”等等,均有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对微血管的锻炼,促进了微循环。有人进行太极拳微循环的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者管绊异常率和淤血管超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起到
期刊
4月《讲刊》的主题是“敬畏变革”,是在唤醒我们对变革采取正视而不是轻慢的态度。  变革的对立面是稳定,稳定代表着安全。我们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不能带来安全感的事物,往往认为变革是一个危险品,因此缺乏变革的动力。所以我们常用一句老话“以不变应万变”来对付变动的世界,来安慰自己。  有趣的是,当我们看到其他人在别的地方经历变革后所取得的成就,又会万分羡慕地想达到这一结果。然而在迈出变革的第一步时,我们的
期刊
第6届名家名剧月3月21日在上海拉开帷幕,由茅威涛首次出演女角的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被选为开幕剧。这位越剧第一女小生,在台下是意态娴淑的女人,台上是清俊轩昂的男儿。这一切,她是如何做到的?  一辈子只做—件事,是—种奢侈的执着  我小时候喜欢出些馊主意,思想也挺独立的。比如上学那会儿,要打扫卫生掏下水道。我就觉得我只要把活儿干好就行了,何必在乎用哪种形式呢?但是有些老师、同学偏要表现出不怕苦、不
期刊
问:刘江涛 陈书娣  答:贾平凹  “火焰向上,泪流向下”,精神力量是往上,实际上泪流朝下,我觉得符合她的命运  Q 以前你也写过女性,但不是作为支配地位的形象,这一次带灯(新作《带灯》中的人物,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编者注)  是主角,但通篇都没有正面描写过她的衣着面容,你脑海中出现的“带灯”应该是什么样的?  A 没描写她也是一种写法。没有静态写她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都是通过动态,或者
期刊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陆侠(《人民日报·人民时评》4月22日,原题《从汶川到芦山,一个民族的砥砺前行》)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  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