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自制学具取材方便,构造简单,容易制作,方便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具有不容忽视的独有优势。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实效不强的问题。如何巧引学生自制学具,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自制学具在实现师生教与学共赢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明白在自制学具前和使用自制学具后都要兼顾其实效性,充分挖掘学具本身的潜能,使它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自制学具;师生共赢;巧制学具;发挥实效
皮亚杰说过“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年幼的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可是我们现有的学具都是教育部门配套发放的,自制学具似乎成了被遗忘的对象。正如俗话所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为什么不引导学生亲手制作学具呢?那么学生制作学具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自制学具的使用实效性呢?
一、自制学具,师生共赢
(一)对学生而言:“润物细无声”
1.自制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适时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可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让学习变得轻松、自然、高效。
2.自制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紧密结合教材,灵活机动。不仅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这种创造性思维物化。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不断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正调整,这样动手、动脑能力就更加协调,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进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教学 之前,布置学生自制学具,让他们用长方形纸板卷成一个圆筒,两头加上圆底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了解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当课堂上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这一结论。
对于教师而言:“好雨知时节”
(1)自制学具能帮助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对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新知识,通过自制学具,将学生真正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他们更好地领悟难点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易理解、更加直观的知识。
(2)自制学具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教学内容的预习过程。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新课之前,布置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学生会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对教学内容,特别是课本中的图形进行仔细观察,这样通过孩子们的亲手制作,探究,思考,自己就能提前掌握本课学习的知识点。
二、巧制学具,发挥实效
自制学具虽然有着服务教学,发展学生的现实意义,但是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巧用学生自制学具,充分挖掘学具本身的潜能,使它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1.自制学具兼顾量力性与经济性
(1)要做量力而为。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做出来,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制作。学生无法完成的制作,就尽可能不要让学生去做,那样只会消磨学生的自信心。
(2)要做到因陋就简。对学生制作的材料要求不要太高,尽可能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如:包装盒、旧电路板、小木块等。
2.学具制作要“有的放矢”
(1)依据教学意图,使用要求制作学具。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因为学具没有选择好而出现操作无效的现象”,虽然上课老师百般引导,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教师在要学生自制学具时要依据教学意图进行有效的指导,不可过分的放手,任由学生自由发挥,任意正在自制与教学不协调的学具。
(2)根据使用要求自制学具。虽然我们现在都有配套的学具,但是有些学具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发挥很好地作用,有些学具因为太小而不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进行操作,因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制相关的学具,有利于提高学具操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我们需要让孩子利用钟面去拨一拨、认一认,但是配套的钟面很小,刻度不是很清楚,学生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我让学生自制了一个钟面。我发现学生自制的钟面大而漂亮,一个个数字和刻度看起来清清楚楚,而且我还发现学生在自制钟面的过程中,知道了钟面构成的几个要素。这时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拨一拨、认一认,学生兴趣盎然,操作效果很好。
3.发挥自制学具的后效性:寓教于乐
自制的学具在服务与教学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可以把它与学生日常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比如:人教版二年级接触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因此,它是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弱,它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学习这一知识时,更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学具操作来帮助理解。教学后,我把学生制作的卡通人物平行学具结合日常玩耍的棋类游戏进行了简单改动。我让学生利用手中卡通人物图片在地上方格上按口令移动。一个学生带头先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下平移”,学生按要求“向下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先向左再向上平移”……卡通人物图片在方格上随着口令声慢慢移动着……在平移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变得只是它所处的位置。这一操作,学生对什么是平移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自制教具不仅能服务于教学,而且可以还原生活。师生自制并动手操作学具,将眼、耳、手、心并用,通过操作验证前人获得的数学结论,远比传统的“黑板+粉笔+说教”要具体、实效得多。这正是自制教具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自制学具;师生共赢;巧制学具;发挥实效
皮亚杰说过“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年幼的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可是我们现有的学具都是教育部门配套发放的,自制学具似乎成了被遗忘的对象。正如俗话所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为什么不引导学生亲手制作学具呢?那么学生制作学具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自制学具的使用实效性呢?
一、自制学具,师生共赢
(一)对学生而言:“润物细无声”
1.自制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适时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可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让学习变得轻松、自然、高效。
2.自制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紧密结合教材,灵活机动。不仅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这种创造性思维物化。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不断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正调整,这样动手、动脑能力就更加协调,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进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教学 之前,布置学生自制学具,让他们用长方形纸板卷成一个圆筒,两头加上圆底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了解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当课堂上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这一结论。
对于教师而言:“好雨知时节”
(1)自制学具能帮助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对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新知识,通过自制学具,将学生真正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他们更好地领悟难点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易理解、更加直观的知识。
(2)自制学具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教学内容的预习过程。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新课之前,布置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学生会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对教学内容,特别是课本中的图形进行仔细观察,这样通过孩子们的亲手制作,探究,思考,自己就能提前掌握本课学习的知识点。
二、巧制学具,发挥实效
自制学具虽然有着服务教学,发展学生的现实意义,但是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巧用学生自制学具,充分挖掘学具本身的潜能,使它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1.自制学具兼顾量力性与经济性
(1)要做量力而为。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做出来,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制作。学生无法完成的制作,就尽可能不要让学生去做,那样只会消磨学生的自信心。
(2)要做到因陋就简。对学生制作的材料要求不要太高,尽可能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如:包装盒、旧电路板、小木块等。
2.学具制作要“有的放矢”
(1)依据教学意图,使用要求制作学具。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因为学具没有选择好而出现操作无效的现象”,虽然上课老师百般引导,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教师在要学生自制学具时要依据教学意图进行有效的指导,不可过分的放手,任由学生自由发挥,任意正在自制与教学不协调的学具。
(2)根据使用要求自制学具。虽然我们现在都有配套的学具,但是有些学具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发挥很好地作用,有些学具因为太小而不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进行操作,因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制相关的学具,有利于提高学具操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我们需要让孩子利用钟面去拨一拨、认一认,但是配套的钟面很小,刻度不是很清楚,学生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我让学生自制了一个钟面。我发现学生自制的钟面大而漂亮,一个个数字和刻度看起来清清楚楚,而且我还发现学生在自制钟面的过程中,知道了钟面构成的几个要素。这时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拨一拨、认一认,学生兴趣盎然,操作效果很好。
3.发挥自制学具的后效性:寓教于乐
自制的学具在服务与教学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可以把它与学生日常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比如:人教版二年级接触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因此,它是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弱,它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学习这一知识时,更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学具操作来帮助理解。教学后,我把学生制作的卡通人物平行学具结合日常玩耍的棋类游戏进行了简单改动。我让学生利用手中卡通人物图片在地上方格上按口令移动。一个学生带头先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下平移”,学生按要求“向下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先向左再向上平移”……卡通人物图片在方格上随着口令声慢慢移动着……在平移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变得只是它所处的位置。这一操作,学生对什么是平移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自制教具不仅能服务于教学,而且可以还原生活。师生自制并动手操作学具,将眼、耳、手、心并用,通过操作验证前人获得的数学结论,远比传统的“黑板+粉笔+说教”要具体、实效得多。这正是自制教具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