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曲霉毒素污染是畜禽饲料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畜禽动物的健康生长,而且通过食物链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探索寻求合理有效的预防控制技术措施,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总结了近年来在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AF) 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关键词: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
黄曲霉毒素 (AF) 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畜、禽及其他动物具有极强的毒性。黄曲霉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非常容易侵染由玉米、花生、棉籽等生产的畜禽饲料的原辅料。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畜禽饲料的黄曲霉毒素检出率很高,达到 80%~100%,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食物链的安全也产生了很大的潜在危险,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1.饲料原料被污染
玉米是主要的畜禽饲料原料,小麦麸皮、大豆粕、棉籽粕、花生粕等是主要的饲料蛋白添加辅料。大量的研究发现,以上这些原辅料,均属于黄曲霉容易侵染的粮油作物品种。花生是黄曲霉最敏感的侵染对象,在田间、加工、储运等环节都可以遭受侵染,并产生毒素。由于黄曲霉毒素非常耐高温,一般的加工手段很难使其分解,因此一旦畜禽饲料的加工原料遭受污染,加工成品必然会含有毒素。
2.饲料的贮藏条件不当引起的污染
经粉碎加工后的成品饲料是霉菌的优良培养基,比原料更易感染。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黄曲霉菌的侵染、生长和繁殖,对饲料成品的贮藏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贮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密封包装,可以进行气调和低温贮藏,尽量缩短产品的贮藏期,最好做到现加工现用。在饲料的运输过程中要防止雨淋、受潮等事件的发生。
二、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动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动物的种类和发育期不同,敏感性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导致畜禽动物的急性死亡和组织器官损伤
畜禽动物一次性采食大剂量的 AF,会引起急性中毒并死亡,主要症状为食欲锐减,体质量下降,口渴、便血,发育停滞,抽搐、过度兴奋等神经症状。在通常情况下,畜禽发生急性中毒的概率较小,往往是长时间小剂量的摄入在体内蓄积,引起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动物的肝脏,它是一种生物效应很强的肝毒素,主要表现在肝小叶中心坏死,胆囊水肿,黏膜下肌层和浆膜下积液,常因严重肝脏出血而死亡。主要原因是 AF 抑制磷脂及胆固醇的合成,影响脂类从肝脏的运输,造成肝脏脂肪沉积,从而引起肝脏肥大。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饲喂肉鸭,结果引起肉鸭肾脏和胰脏病变率显著提高,而用去毒饲料饲喂,可以降低鸭子的肾脏和胰脏病变率。
2.进食减少,生产能力降低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养分损失严重,营养价值降低,适口性差,畜禽采食量下降。研究发现,饲喂被 AF 污染饲料的奶牛不仅生产能力降低和体质下降,泌乳性能降低或停止,妊娠母牛可发生早产或流产,并且牛奶中含有 AFM 1 毒素。在实际生产中畜禽动物的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主要表现在影响动物的生长、繁殖,抑制生长速度,降低饲料粮的转化效率及产仔数,影响家禽的产蛋率和孵化率等。
3.机体免疫机能下降
研究发现,AF 能够抑制 RNA 聚合酶,继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的下降,最终导致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受到抑制。AFB 1 可导致机体外腹膜巨噬细胞损伤增加和巨噬细胞黏附能力降低,巨噬细胞 NO 产量的降低。巨噬细胞负责机体对肿瘤和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同时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如 NO)。在饲料中添加 2.5μg/g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后,发现鸡的免疫组织能产生与兔红细胞发生反应的凝集素,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如IgG 和 IgA 抗體浓度降低。由于 AFB 1 对畜禽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导致对疾病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疾病,或因并发症而死亡。
4.引起突变和致癌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毒性极强的化合物,能够诱导所有动物细胞产生突变,诱发多种肿瘤。饲料中 AFB 1含量低于100 mg/kg时,26 周即可使敏感生物。另有研究发现,AFB 1 与DNA 的共价结合可能会抑制 DNA 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促使哺乳动物细胞内致癌基因的转化形成。
三、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防控技术措施
1.严控污染源
控制污染源是防控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最基本的技术措施:①严把原料关,特别是玉米、麸皮等基本成分和花生饼、棉籽饼、菜籽饼等蛋白添加辅料,在进货时要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一旦发现超标现象,严禁进货;②加强原料的仓储管理,注意通风防潮,清洁控温,抑制黄曲霉的生长繁殖;③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仓库中一旦发现有原料污染,要及时清除,对整仓或相邻产品进行必要的杀菌处理;④生产设备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管道清理。
2.去除污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技术措施
(1)化学方法。对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去毒方法,已经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氨碱法、氧化剂法和抗菌剂法。氨碱处理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青绿、青贮饲料,以及液态粮油,去毒效率高。弱碱和高温处理60 min,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破坏率达 84.5%。另外,利用山苍子油熏蒸、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丙酸及其盐类防霉剂等方法,都有去除 AF 毒性的作用。但是化学法往往会引起畜禽饲料的二次污染,仍然存在安全问题。
(2) 物理方法。黄曲霉毒素的物理去除方法主要包括水洗法、吸附法、高温裂解法和辐射降解方法。AF 对谷物原料的污染绝大多数集中在子实的表面,用水淘洗即可以除去 80%左右的污染毒素。加热处理可以减少其中AF 的水平,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杀毒作用效果增加。目前,国内外大量采用吸附剂处理畜禽动物饲料进行脱毒,常用的吸附剂有:水合硅酸钠钙盐、沸石、黏土、膨润土、活性炭、蒙脱石等,依靠它们强有力的吸附能力与 AF 紧紧结合在一起,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减少了毒素在体内的蓄积量,从而减少对动物内脏器官的损伤。最新的研究证明,辐射不但能够有效地杀灭霉菌等微生物,而且对黄曲霉毒素具有非常好的降解作用,并可以实现连续的工业化生产,是一项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措施。
(3)生物方法。大量的研究发现,在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具有对AF 的脱毒作用。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有的是借助于菌体或其裂解产物的吸附能力,与 AF 形成复合体排泄到动物体外,有的是通过自身分泌的生物酶,将毒素酶解,转化为无毒的产物。
关键词: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
黄曲霉毒素 (AF) 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畜、禽及其他动物具有极强的毒性。黄曲霉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非常容易侵染由玉米、花生、棉籽等生产的畜禽饲料的原辅料。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畜禽饲料的黄曲霉毒素检出率很高,达到 80%~100%,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食物链的安全也产生了很大的潜在危险,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1.饲料原料被污染
玉米是主要的畜禽饲料原料,小麦麸皮、大豆粕、棉籽粕、花生粕等是主要的饲料蛋白添加辅料。大量的研究发现,以上这些原辅料,均属于黄曲霉容易侵染的粮油作物品种。花生是黄曲霉最敏感的侵染对象,在田间、加工、储运等环节都可以遭受侵染,并产生毒素。由于黄曲霉毒素非常耐高温,一般的加工手段很难使其分解,因此一旦畜禽饲料的加工原料遭受污染,加工成品必然会含有毒素。
2.饲料的贮藏条件不当引起的污染
经粉碎加工后的成品饲料是霉菌的优良培养基,比原料更易感染。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黄曲霉菌的侵染、生长和繁殖,对饲料成品的贮藏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贮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密封包装,可以进行气调和低温贮藏,尽量缩短产品的贮藏期,最好做到现加工现用。在饲料的运输过程中要防止雨淋、受潮等事件的发生。
二、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动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动物的种类和发育期不同,敏感性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导致畜禽动物的急性死亡和组织器官损伤
畜禽动物一次性采食大剂量的 AF,会引起急性中毒并死亡,主要症状为食欲锐减,体质量下降,口渴、便血,发育停滞,抽搐、过度兴奋等神经症状。在通常情况下,畜禽发生急性中毒的概率较小,往往是长时间小剂量的摄入在体内蓄积,引起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动物的肝脏,它是一种生物效应很强的肝毒素,主要表现在肝小叶中心坏死,胆囊水肿,黏膜下肌层和浆膜下积液,常因严重肝脏出血而死亡。主要原因是 AF 抑制磷脂及胆固醇的合成,影响脂类从肝脏的运输,造成肝脏脂肪沉积,从而引起肝脏肥大。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饲喂肉鸭,结果引起肉鸭肾脏和胰脏病变率显著提高,而用去毒饲料饲喂,可以降低鸭子的肾脏和胰脏病变率。
2.进食减少,生产能力降低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养分损失严重,营养价值降低,适口性差,畜禽采食量下降。研究发现,饲喂被 AF 污染饲料的奶牛不仅生产能力降低和体质下降,泌乳性能降低或停止,妊娠母牛可发生早产或流产,并且牛奶中含有 AFM 1 毒素。在实际生产中畜禽动物的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主要表现在影响动物的生长、繁殖,抑制生长速度,降低饲料粮的转化效率及产仔数,影响家禽的产蛋率和孵化率等。
3.机体免疫机能下降
研究发现,AF 能够抑制 RNA 聚合酶,继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的下降,最终导致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受到抑制。AFB 1 可导致机体外腹膜巨噬细胞损伤增加和巨噬细胞黏附能力降低,巨噬细胞 NO 产量的降低。巨噬细胞负责机体对肿瘤和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同时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如 NO)。在饲料中添加 2.5μg/g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后,发现鸡的免疫组织能产生与兔红细胞发生反应的凝集素,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如IgG 和 IgA 抗體浓度降低。由于 AFB 1 对畜禽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导致对疾病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疾病,或因并发症而死亡。
4.引起突变和致癌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毒性极强的化合物,能够诱导所有动物细胞产生突变,诱发多种肿瘤。饲料中 AFB 1含量低于100 mg/kg时,26 周即可使敏感生物。另有研究发现,AFB 1 与DNA 的共价结合可能会抑制 DNA 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促使哺乳动物细胞内致癌基因的转化形成。
三、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防控技术措施
1.严控污染源
控制污染源是防控畜禽饲料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最基本的技术措施:①严把原料关,特别是玉米、麸皮等基本成分和花生饼、棉籽饼、菜籽饼等蛋白添加辅料,在进货时要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一旦发现超标现象,严禁进货;②加强原料的仓储管理,注意通风防潮,清洁控温,抑制黄曲霉的生长繁殖;③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仓库中一旦发现有原料污染,要及时清除,对整仓或相邻产品进行必要的杀菌处理;④生产设备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管道清理。
2.去除污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技术措施
(1)化学方法。对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去毒方法,已经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氨碱法、氧化剂法和抗菌剂法。氨碱处理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青绿、青贮饲料,以及液态粮油,去毒效率高。弱碱和高温处理60 min,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破坏率达 84.5%。另外,利用山苍子油熏蒸、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丙酸及其盐类防霉剂等方法,都有去除 AF 毒性的作用。但是化学法往往会引起畜禽饲料的二次污染,仍然存在安全问题。
(2) 物理方法。黄曲霉毒素的物理去除方法主要包括水洗法、吸附法、高温裂解法和辐射降解方法。AF 对谷物原料的污染绝大多数集中在子实的表面,用水淘洗即可以除去 80%左右的污染毒素。加热处理可以减少其中AF 的水平,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杀毒作用效果增加。目前,国内外大量采用吸附剂处理畜禽动物饲料进行脱毒,常用的吸附剂有:水合硅酸钠钙盐、沸石、黏土、膨润土、活性炭、蒙脱石等,依靠它们强有力的吸附能力与 AF 紧紧结合在一起,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减少了毒素在体内的蓄积量,从而减少对动物内脏器官的损伤。最新的研究证明,辐射不但能够有效地杀灭霉菌等微生物,而且对黄曲霉毒素具有非常好的降解作用,并可以实现连续的工业化生产,是一项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措施。
(3)生物方法。大量的研究发现,在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具有对AF 的脱毒作用。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有的是借助于菌体或其裂解产物的吸附能力,与 AF 形成复合体排泄到动物体外,有的是通过自身分泌的生物酶,将毒素酶解,转化为无毒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