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这一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内容讲述了主角和父亲一同去爬天都峰,爬山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家,最后和老人家一起,相互支持共同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文章以我作為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描述了天都峰的雄伟壮观,和与老人家的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一种精神。文章中心思想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并且给学生树立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也是文章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文章的内涵和学生对文章大意以及文章深意的理解,不仅培养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也旨在为学生培养一种面对困难不放弃,与周围人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思想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类电子产品或者网络媒介,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并且对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进行调查。最后记录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词语,并且要学生参透课文中的精神感情。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思维。
3.根据课文的写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方法。
4.提升学生对语文文化的喜爱和对学习的整体兴趣。
(三)教学重点
课文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句子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经历来展现一种深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文章中对人物、场景以及对话等一系列的描写方式,使得学生能正确应用至自身的写作当中。
(五)教学方法
课堂演绎法;句子分析法;词句记忆法。
二、教学过程
(一)现场演绎,课文分析
1.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我”、父亲和老人家,通过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演绎的方式来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1]。这一手段重点在于活跃班级气氛,以及考查学生对课文当中人物的揣摩,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挑选出几名学生来在课堂上进行演绎,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加深学生的印象。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对课文中的“我”的年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来进行分析,从而判定课文中的“我”的性格特征。另外对“我”的父亲以及老人家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对课文中的各类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且记忆。对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师需要着重讲解。遇到好的句子组织学生摘录下来,用来在作文的写作中应用。
3.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进行检查,检查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课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课文中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课文中人物的各种经历的理解。需要教师严格进行检查。
(二)朗读文章,情感代入
1.可以选出几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朗读,一名学生负责朗读“我”所说的话,另一名学生朗读父亲的话,第三名学生朗读老人家的话,最后第四名学生负责朗读旁白。在朗读过程中需要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普通话朗读,注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以及各种多音字在该篇课文中的读音,对读错的需要做到及时订正。
第二,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思考文章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物对话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现实实际进行分析。
2.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之后让学生提出对课文中的疑问,让其余学生来进行解答。若学生无法解答时,由教师给出答案。
(三)网络搜索,信息扩展
1.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以及电子产品来对课文进行简要的调查,对作者的背景以及对天都峰这一地点的现实情况用以了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能更深入的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读,加深印象
(1)指导学生模仿老人家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老人的慈祥与和蔼。
(2)指导学生模仿“我”与老人家的对话,从而感受“我”的孩童的纯真。
(3)指导学生模仿父亲的话,从而感受到父亲看到一老一少在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时的欣慰之情。
3.板书:形容老人的慈祥、和蔼以及孩童的天真、纯粹和父亲的欣慰,都可以写在黑板上。
(四)课文分段,句子分析
1.引导学生养成读课文前对课文进行分段的习惯,从而了解课文每一段所写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章大意的总结方法,对文章中哪一段描写天都峰的陡峭,哪一段描写“我”与老人家的对话,哪一段又写了父亲的行为以及心理。培养学生体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去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一种精神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课文中的语言以及各种形容词和修辞手法的应用,以及如此应用的目的和作用[2]。
三、课后作业
1.根据自身经历描写一次与父母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2.通过手账的形式,把与父母旅行时的感受或者看到的景象以及照片等统计出来,粘贴到手账本中,并对手账本进行装饰,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旅行时的安排和计划,并且在每一次外出时都进行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循叙事之“径”走实践之“路”——四上《爬天都峰》教学及点评[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10):10-14.
[2]傅贵成,张小琴.把准"表达要素"能力梯度让“写清楚”更清楚——以四上《爬天都峰》(第一课时)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10):20-21,63.
(一)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这一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内容讲述了主角和父亲一同去爬天都峰,爬山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家,最后和老人家一起,相互支持共同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文章以我作為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描述了天都峰的雄伟壮观,和与老人家的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一种精神。文章中心思想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并且给学生树立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也是文章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文章的内涵和学生对文章大意以及文章深意的理解,不仅培养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也旨在为学生培养一种面对困难不放弃,与周围人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思想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类电子产品或者网络媒介,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并且对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进行调查。最后记录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以及词语,并且要学生参透课文中的精神感情。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思维。
3.根据课文的写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方法。
4.提升学生对语文文化的喜爱和对学习的整体兴趣。
(三)教学重点
课文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句子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经历来展现一种深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文章中对人物、场景以及对话等一系列的描写方式,使得学生能正确应用至自身的写作当中。
(五)教学方法
课堂演绎法;句子分析法;词句记忆法。
二、教学过程
(一)现场演绎,课文分析
1.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我”、父亲和老人家,通过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演绎的方式来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1]。这一手段重点在于活跃班级气氛,以及考查学生对课文当中人物的揣摩,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挑选出几名学生来在课堂上进行演绎,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加深学生的印象。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对课文中的“我”的年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来进行分析,从而判定课文中的“我”的性格特征。另外对“我”的父亲以及老人家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对课文中的各类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且记忆。对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师需要着重讲解。遇到好的句子组织学生摘录下来,用来在作文的写作中应用。
3.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进行检查,检查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课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课文中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课文中人物的各种经历的理解。需要教师严格进行检查。
(二)朗读文章,情感代入
1.可以选出几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朗读,一名学生负责朗读“我”所说的话,另一名学生朗读父亲的话,第三名学生朗读老人家的话,最后第四名学生负责朗读旁白。在朗读过程中需要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普通话朗读,注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以及各种多音字在该篇课文中的读音,对读错的需要做到及时订正。
第二,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思考文章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物对话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现实实际进行分析。
2.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之后让学生提出对课文中的疑问,让其余学生来进行解答。若学生无法解答时,由教师给出答案。
(三)网络搜索,信息扩展
1.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以及电子产品来对课文进行简要的调查,对作者的背景以及对天都峰这一地点的现实情况用以了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能更深入的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读,加深印象
(1)指导学生模仿老人家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老人的慈祥与和蔼。
(2)指导学生模仿“我”与老人家的对话,从而感受“我”的孩童的纯真。
(3)指导学生模仿父亲的话,从而感受到父亲看到一老一少在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时的欣慰之情。
3.板书:形容老人的慈祥、和蔼以及孩童的天真、纯粹和父亲的欣慰,都可以写在黑板上。
(四)课文分段,句子分析
1.引导学生养成读课文前对课文进行分段的习惯,从而了解课文每一段所写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章大意的总结方法,对文章中哪一段描写天都峰的陡峭,哪一段描写“我”与老人家的对话,哪一段又写了父亲的行为以及心理。培养学生体会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去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一种精神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课文中的语言以及各种形容词和修辞手法的应用,以及如此应用的目的和作用[2]。
三、课后作业
1.根据自身经历描写一次与父母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2.通过手账的形式,把与父母旅行时的感受或者看到的景象以及照片等统计出来,粘贴到手账本中,并对手账本进行装饰,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旅行时的安排和计划,并且在每一次外出时都进行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循叙事之“径”走实践之“路”——四上《爬天都峰》教学及点评[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10):10-14.
[2]傅贵成,张小琴.把准"表达要素"能力梯度让“写清楚”更清楚——以四上《爬天都峰》(第一课时)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10):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