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产业组织理论下的产业绩效研究
不同学者对产业绩效内涵的界定不同,我们认为,产业绩效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产生的经济效果。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单向因果联糸,即“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以施蒂格勒和德塞姆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指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源于市场需求和技术管理水平的进步,企业效率决定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强调其他因素的作用:唐要家(2004)、徐志霖(2005)、王继平(2005)等,侧重体制因素的影响;高辉(2004)、张伟(2004)等,通过考察产业规模和资本结构来研究产业绩效。实际上,产业绩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产业的自身特点,使得产业结构、企业行为及产权结构等各种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二、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
(一)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有勒纳指数、市场前N家企业集中度(CRn)、赫芬达指数(Ⅲ指数)等,考虑到资料取得与处理的简便以及实际中的应用范围,本文选用CRn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ENR)统计,中国前十大建筑承包商的国内营业额为403.23亿美元,以1美元兑,8.276元人民币的汇价,折算人民币3337.13亿元。按2005年27745.4亿元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前十位的占12.02%。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中,CR4<30或CR8<40的产业结构为竞争市场结构,因此我国建筑业属于典型的竞争市场结构。而且从企业数量上看,建设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我国共有建筑企业48688家,具有一级以上资质的企业达到309家。极低的市场集中度和众多的企业,带来了我国建筑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整体行业毛利水平持续偏低。我国建筑产业的集中度低,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不同部门的建筑企业规模、性质相似,严重限制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二是大型建筑企业的结构相似,互补性弱,兼并、联合产生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三是资质管理对综合总承包的限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极大阻碍了跨行业、跨领域建筑企业的重组、联合。
2、产品、服务差异及进入壁垒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提高市场地位、设置行业进入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建筑业中,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工程质量、员工素质、服务水平、技术实力等方面,因此不同层次的建筑企业才能满足市场上的多元需求。通过扩大产品差别程度,我国建筑企业可以构筑一道无形的非价格壁垒,有效对抗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然而,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的产品和服务差别并不明显。虽然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尝试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及对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巩固并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但仍有许多建筑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忽视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建筑业的进入壁垒,包括市场性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在市场性壁垒上,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缺乏必要的资本和技术壁垒;其次,我国建筑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几乎不存在由于规模经济所自然形成的进入壁垒。在政策性壁垒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产业管理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形成了建筑业地区间、部门间的高政策壁垒和地区内、部门内的低政策壁垒并存的局面。
(二)企业行为
企业行为作为市场结构到产业绩效的中间环节,受到市场结构影响或制约,但它又直接影响了整个产业绩效。市场集中度过低,产品差别化程度不高,进入壁垒低的市场结构,造成了我国建筑业供给总量严重过剩,企业往往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阻碍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要提高中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必须调整建筑企业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增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制度因素
产业经济的运行必须依赖于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产业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SCP研究范式是以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忽视了计划经济以及从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经济体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试图通过添加更多的体制方面的约束,从而弥补传统SCP模型的不足,如刘小玄(2003)在对我国产业绩效的研究中,以转型经济为背景,突出强调了产权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任何关于绩效的研究,都必须放在相应的市场结构框架内,否则会导致与产权结构理论假设不同的难以解释的结果,同样,任何关于市场绩效的研究,离开产权结构这一重要因素,则会产生与一般市场结构理论相背离的很大误差。
我国的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家所有权从工业行业中逐步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所有权的进入和迅速成长。在我国建筑业中,虽然非国有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但国有经济成分仍然占有绝对比重。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国有建筑业企业的总资产相当于集体企业的2、58倍,外商投资企业的25.66倍。国有建筑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缺乏效率,存在着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如果采用产值利润率为衡量指标,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远远低于其他工业企业。
(四)产业绩效
1、产业绩效的度量
产业绩效研究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取的度量指标不同,因为产业绩效既包括利润、收益等可以直接衡量的因素,又包括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产业绩效衡量指标主要有以财务指标和市场势力指标。以贝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使用财务指标;而勒纳等学者则倾向于市场势力指标。考虑数据收集上的诸多困难,本文使用财务指标中的产值利润率来衡量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
2、模型的假设、构建及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建立起的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模型,以该理论一个最基本假说为前提,即价格、边际成本与经济利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市场结构。
为了检验我国建筑业中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模型为:π=aO+al*CR+a2*EF+a3*PR+ω,其中π表示产业绩效,CR代表市场集中度,EF反映企业行为,PR说明以产权为主的制度因素,中是包括企业规模和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内的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1995到2003年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建筑业产业绩效n用产值利润 率来表示;市场集中度用前十家建筑企业的集中度CRl0说明;用人均利润来代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反映企业行为EF;PR表示建筑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用于度量产业的产权结构。1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π=4.285+11.392*CR+3.577*EF-3.366*PR+ω,R2=0.96,F=129.64经过统计检验,CR、EF、PR的参数估计均为显著,而且该模型拟合良好。
3、实证结果分析
该实证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基本建立的背景下,市场结构、厂商效率和产权是影响产业绩效的三个重要因素。首先,以市场集中度为代表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前我国建筑业集中度过低的市场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利润和产业绩效的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建筑产品的施工技术和生产工艺较简单,对企业的起始资本要求低。因此,缺乏适度的行业进入壁垒,难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造成大量分散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充斥市场,市场集中度低,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绩效低。其次,企业效率与产业绩效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在我国建筑业的适用性。这表明相对于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建筑企业更加重视通过效率的提高,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好的产业绩效。但现实中,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倾向于减少工人、提高劳动强度,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管理以达到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的目标。因此,虽然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绩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效率的提高,然而,这仍然属于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只有积极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才能在建筑业产业绩效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度量产权因素的国有经济比重与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绩效决定中的重要作用。产权明晰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成本、风险的承担者之间尽可能地对称,使成本收益内在化,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提高效率的内在激励问题。然而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中的所有权缺位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因此加大力度推行产权改革,对于提高整个建筑业的产业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组织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激励机制
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企业自主研发为主的方式,以日本为代表;另一种则是欧美各国普遍采用的,企业与社会的研究机构相结合的研发方式。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及欧美模式,结合特殊国情,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建筑业产、学、研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下各个创新主体间的利益不同,因此,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创新主体的利益矛盾,解决创新的激励机制问题。加强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政府基金资助制度,鼓励相关机构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市场优势;其次设计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措施,保障技术创新企业的相应权益。
2、推行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
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变革作为支持。管理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改良资源配置以达到帕雷托最优,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组织创新,提高产业绩效,必须推行管理创新,而管理创新的重点,就是提高人员素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参差不齐的文化素质,极大阻碍了建筑业的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需要建筑企业加大对员工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还需要政府在税收和费用等方面予以必要扶持。
(二)体制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1、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转变对建筑业的管理职能,首先要制订相关政策,引导、调整市场良性发展,促进分层有序竞争态势的形成。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节上,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使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贯彻落实到位。其次,政府还要尽量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资产结构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调整建筑业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建筑业改革的趋势是由单一国企形态,发展为以国有资本为主,民营资本、外资或混合资本协调发展。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是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必然趋势。只有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才能使各层次建筑企业协调发展,为企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建筑业的企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民营资本的介入。大型企业改变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注入民营资本;小企业的改造需要通过重组、改制、转让等方式进行,更离不开民营资本的参与。
不同学者对产业绩效内涵的界定不同,我们认为,产业绩效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产生的经济效果。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单向因果联糸,即“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以施蒂格勒和德塞姆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指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源于市场需求和技术管理水平的进步,企业效率决定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强调其他因素的作用:唐要家(2004)、徐志霖(2005)、王继平(2005)等,侧重体制因素的影响;高辉(2004)、张伟(2004)等,通过考察产业规模和资本结构来研究产业绩效。实际上,产业绩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产业的自身特点,使得产业结构、企业行为及产权结构等各种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二、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分析
(一)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有勒纳指数、市场前N家企业集中度(CRn)、赫芬达指数(Ⅲ指数)等,考虑到资料取得与处理的简便以及实际中的应用范围,本文选用CRn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ENR)统计,中国前十大建筑承包商的国内营业额为403.23亿美元,以1美元兑,8.276元人民币的汇价,折算人民币3337.13亿元。按2005年27745.4亿元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前十位的占12.02%。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中,CR4<30或CR8<40的产业结构为竞争市场结构,因此我国建筑业属于典型的竞争市场结构。而且从企业数量上看,建设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我国共有建筑企业48688家,具有一级以上资质的企业达到309家。极低的市场集中度和众多的企业,带来了我国建筑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整体行业毛利水平持续偏低。我国建筑产业的集中度低,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不同部门的建筑企业规模、性质相似,严重限制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二是大型建筑企业的结构相似,互补性弱,兼并、联合产生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三是资质管理对综合总承包的限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极大阻碍了跨行业、跨领域建筑企业的重组、联合。
2、产品、服务差异及进入壁垒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提高市场地位、设置行业进入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建筑业中,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工程质量、员工素质、服务水平、技术实力等方面,因此不同层次的建筑企业才能满足市场上的多元需求。通过扩大产品差别程度,我国建筑企业可以构筑一道无形的非价格壁垒,有效对抗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然而,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的产品和服务差别并不明显。虽然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尝试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及对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巩固并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但仍有许多建筑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忽视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建筑业的进入壁垒,包括市场性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在市场性壁垒上,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缺乏必要的资本和技术壁垒;其次,我国建筑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几乎不存在由于规模经济所自然形成的进入壁垒。在政策性壁垒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产业管理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形成了建筑业地区间、部门间的高政策壁垒和地区内、部门内的低政策壁垒并存的局面。
(二)企业行为
企业行为作为市场结构到产业绩效的中间环节,受到市场结构影响或制约,但它又直接影响了整个产业绩效。市场集中度过低,产品差别化程度不高,进入壁垒低的市场结构,造成了我国建筑业供给总量严重过剩,企业往往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阻碍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要提高中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必须调整建筑企业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增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制度因素
产业经济的运行必须依赖于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产业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SCP研究范式是以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忽视了计划经济以及从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经济体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试图通过添加更多的体制方面的约束,从而弥补传统SCP模型的不足,如刘小玄(2003)在对我国产业绩效的研究中,以转型经济为背景,突出强调了产权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任何关于绩效的研究,都必须放在相应的市场结构框架内,否则会导致与产权结构理论假设不同的难以解释的结果,同样,任何关于市场绩效的研究,离开产权结构这一重要因素,则会产生与一般市场结构理论相背离的很大误差。
我国的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家所有权从工业行业中逐步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所有权的进入和迅速成长。在我国建筑业中,虽然非国有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但国有经济成分仍然占有绝对比重。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国有建筑业企业的总资产相当于集体企业的2、58倍,外商投资企业的25.66倍。国有建筑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缺乏效率,存在着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如果采用产值利润率为衡量指标,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远远低于其他工业企业。
(四)产业绩效
1、产业绩效的度量
产业绩效研究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取的度量指标不同,因为产业绩效既包括利润、收益等可以直接衡量的因素,又包括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产业绩效衡量指标主要有以财务指标和市场势力指标。以贝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使用财务指标;而勒纳等学者则倾向于市场势力指标。考虑数据收集上的诸多困难,本文使用财务指标中的产值利润率来衡量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
2、模型的假设、构建及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建立起的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模型,以该理论一个最基本假说为前提,即价格、边际成本与经济利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市场结构。
为了检验我国建筑业中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模型为:π=aO+al*CR+a2*EF+a3*PR+ω,其中π表示产业绩效,CR代表市场集中度,EF反映企业行为,PR说明以产权为主的制度因素,中是包括企业规模和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内的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1995到2003年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建筑业产业绩效n用产值利润 率来表示;市场集中度用前十家建筑企业的集中度CRl0说明;用人均利润来代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反映企业行为EF;PR表示建筑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用于度量产业的产权结构。1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π=4.285+11.392*CR+3.577*EF-3.366*PR+ω,R2=0.96,F=129.64经过统计检验,CR、EF、PR的参数估计均为显著,而且该模型拟合良好。
3、实证结果分析
该实证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基本建立的背景下,市场结构、厂商效率和产权是影响产业绩效的三个重要因素。首先,以市场集中度为代表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前我国建筑业集中度过低的市场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利润和产业绩效的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建筑产品的施工技术和生产工艺较简单,对企业的起始资本要求低。因此,缺乏适度的行业进入壁垒,难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造成大量分散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充斥市场,市场集中度低,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绩效低。其次,企业效率与产业绩效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在我国建筑业的适用性。这表明相对于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建筑企业更加重视通过效率的提高,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好的产业绩效。但现实中,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倾向于减少工人、提高劳动强度,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管理以达到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的目标。因此,虽然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绩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效率的提高,然而,这仍然属于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只有积极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才能在建筑业产业绩效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度量产权因素的国有经济比重与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绩效决定中的重要作用。产权明晰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成本、风险的承担者之间尽可能地对称,使成本收益内在化,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提高效率的内在激励问题。然而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中的所有权缺位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因此加大力度推行产权改革,对于提高整个建筑业的产业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组织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激励机制
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企业自主研发为主的方式,以日本为代表;另一种则是欧美各国普遍采用的,企业与社会的研究机构相结合的研发方式。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及欧美模式,结合特殊国情,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建筑业产、学、研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下各个创新主体间的利益不同,因此,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创新主体的利益矛盾,解决创新的激励机制问题。加强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政府基金资助制度,鼓励相关机构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市场优势;其次设计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措施,保障技术创新企业的相应权益。
2、推行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
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变革作为支持。管理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改良资源配置以达到帕雷托最优,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组织创新,提高产业绩效,必须推行管理创新,而管理创新的重点,就是提高人员素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参差不齐的文化素质,极大阻碍了建筑业的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需要建筑企业加大对员工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还需要政府在税收和费用等方面予以必要扶持。
(二)体制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1、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转变对建筑业的管理职能,首先要制订相关政策,引导、调整市场良性发展,促进分层有序竞争态势的形成。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节上,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使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贯彻落实到位。其次,政府还要尽量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资产结构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调整建筑业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建筑业改革的趋势是由单一国企形态,发展为以国有资本为主,民营资本、外资或混合资本协调发展。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是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必然趋势。只有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才能使各层次建筑企业协调发展,为企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建筑业的企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民营资本的介入。大型企业改变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注入民营资本;小企业的改造需要通过重组、改制、转让等方式进行,更离不开民营资本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