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现实困境与生成方法探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gin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维系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关系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抽象概括,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价值引导,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应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的全新语境下,重新审视和探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问题表征及成因,探究契合时代发展现实逻辑和道德实践主体内在需求的道德修养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修养;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2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24-05
  道德修养是道德实践主体以求取德性人格之充实完美为价值旨归,自觉修炼以培养高尚品质与道德智慧的实践活动。道德修养不仅生成于个人生活的微观空间,也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进程,任何脱离于现实社会需要的道德实践终究只能是一种自我的放逐。新时代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标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行方向,也是全体公民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的精神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体现在国家、社会、公民这三个层面,其中对公民的价值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公民个体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更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高校应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办学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的品格完善、智力增长和个性发展。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价值意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努力把国家发展机遇转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动力,把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1.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应然要求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人修身养性、完善道德品行、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成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爱国主义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思想道德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当代大学生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更是奋斗者和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最后部分用了一整段文字激励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当担,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这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青年的热情关怀和殷切希望。高校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和中国梦的践行者。俗话说:“国无法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首要,是方向,为人处事必须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立德修身的过程。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促使其在道德、行为习惯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应然要求。
  2.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而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中总是强调“德才兼备、德在才先”,是因为道德品质和个人才能都非常重要,但道德品质更为根本和基础。个人的才能越高,就越需要加强道德品质的修炼。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关键就是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还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凝结的成果。它汇集了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共识,代表了公民、社会和国家的最本质的一种价值追求,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是非评判的基本价值标准。在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为只有爱国才能担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只有敬业才能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诚信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友善才能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并且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部分同学因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理想信念模糊,缺少家国天下的情怀,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却漠视伦理道德行为的约束,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是非标准混淆,价值观偏移,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清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状况,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真正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问题表征及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到来,但不可否认,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各种思潮相互交融,各种思想观念并存,所有这些的实质都是价值观的分歧。在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还是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规范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思想道德领域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式微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人们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是对未来世界的向往。理想目标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精神之“钙”。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不可能承担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可是,有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不强,不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重视个人理想,不重视社会理想,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远大抱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不足,整天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内心世界空虚和迷茫,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还常常感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甚至有的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信念的功利化、短期化,使得部分学生缺少了对德性的把握,道德修养的目标漂浮不定,由此形成了道德生活的困惑、迷茫等诸多问题。
  2.功利倾向凸显
  “社会思潮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诉求的理论表达,是一定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当下,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渗透,各种价值观相互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大学校园也有所滋长和蔓延,部分大学生抵制不住诱惑,在思想和行为上功利倾向比较明显,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缺乏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将自身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和关心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对班集体活动很少参与、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只有个人的尊严、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他人的需求、利益、权利与我无关,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手段以达到个人利益的目的,譬如,在三好生、优秀学干评选以及奖助学金评选等问题上,少数同学在评选时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功利化价值取向。
  3.诚信精神衰弱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在古人眼中,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体现。诚信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保证。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是信的内在思想,信是诚的外在体现。诚信作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本着心诚意善的态度,相互信任、理解和接纳。诚信精神要求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守住自己的本心,在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前提下待人以诚、取信于人。有少数大学生诚信精神失落,出现了一些不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硬伤:为了好成绩、高分数,平时不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在考试时作弊;助学贷款到期时,虽有偿还能力,也拖着不愿还贷;求职时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在求职简历上注水;在校园里捡拾到他人财物,不能及时主动交给失主,而是据为己有,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少数大学生知与行相背离,诚信精神有所失落。
  4.享乐主义升温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最为悠久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位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素养。“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无论对于“治国”还是“齐家”都关系重大。节俭与奢靡相对,主要指人们对个人欲望的理性态度,它要求人们节约自己非分的物质要求,约束自己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如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消费攀比之风日益严重,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不顾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味追求舒适的物质享受,吃穿讲究名牌、档次,生活用品追求高端大气,用钱一掷千金,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更换、消费当作是自己身份地位和风格品味的象征,以凸显自己与众不同;在享乐主义思想支配下,有的大学生寻找种种借口请客吃饭,即使家庭贫困,有时碍于面子也要盲目跟随潮流,以达到个人物质上的满足和虚荣心理。享乐主义的升温,导致了大学生攀比消费盛行、奢侈浪费严重,不仅增加了家庭不堪负重的经济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5.友善品质缺失
  友善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以及个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友善强调公民个体之间要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礼让待人,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和谐,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友善、真诚、善良的人际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体层面具体细化后所形成的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品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或错误交往的问题;有的同学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过分关注其自身利益,个人“权益”无序扩张;同学之间感情冷漠,不讲团结友善,缺乏互帮互助精神;有时为了生活琐事,私欲膨胀,显得不够冷静和理智,与他人发生道德冲突,甚至出现了冷血“权利”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不专心听讲和思考問题,师生之间关系趋于平淡,等等。大学生友善品质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道德修养呈现出的上述种种问题,探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多变,主流和非主流思想观念并存。社会上的任何变化,对身处高校校园内的大学生都会产生强大的难以回避的影响力。特别是社会思想领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逐渐渗透入高校,侵蚀当代青年的思想,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功利,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现实的严重挑战,致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不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要求。其次,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教育功效尚未有效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齐头并进,同时发力,相辅相成,紧密配合。在大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比较优越,父母有时对其放纵甚至溺爱,又缺乏良好的家德、家风、家训的润物无声的熏陶,家长也未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没有真正为孩子树立起一个仿效的样本。再次,大学生自身在道德修养上缺乏主体自觉。道德修养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需要自觉主动精神,道德修养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大学生自身认识的高度、努力的程度、持续的长度和自我革新的力度。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只有真修、真炼,才能品行端正,道德素质过硬。   三、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生成方法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的时代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大学生应坚持让它入脑人心,并外化于行。悠久的中华民族有着极为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先人对于道德修养方法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且总结归纳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于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目标引领:在立志中追求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励志名言。墨子日:“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古人常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志”指的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就是志向。志向如同太阳,因为它的远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志向如同灯塔,因为它的高耸,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志者事竞成”“有其志必成其事”,只要志向坚定,并为之努力拼搏,就能实现青春的梦想。当代大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无愧于青春,就离不开志向的引导,离不开为实现志向的奋斗精神。同样的道理,要培育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勤修品德、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也不能没有志向。立志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大学生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追求的远大志向,才能目标明确,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实践。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践履,具体地讲,大学生应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立志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并将其细化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彰显和绽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彩。
  2.心性求索:在反省中完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他律是人类道德规范内容的来源,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行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通过内在指向的自身精神世界的内在修炼来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正所谓“为仁由己”“吾日三省吾身”“静坐常思己过”,告诫人们必须时常自我反思以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并及时克服和改正。特别是在独自一人、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更应该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慎独”。事实上,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犯了错误以后,要善于反省、自我剖析,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存在着奢侈浪费、追求享乐主义的行为,就应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辨别善恶、学善戒恶、有过则改,自觉从节约一粒粮食、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做起,积极参与“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把节约节俭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行为和人际交往中去,抵制铺张浪费的行为,以涵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好习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该做和不该做的标准,并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也会经常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有不合乎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存在着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同样需要自己借机反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善于通过他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来反观自己,改正自己,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
  3.典型示范:在学习中升华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向那些自觉践行正确价值观的道德模范们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代代先锋模范人物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革命时期的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方志敏、叶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牛玉儒、孔繁森、杨善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黄大年、廖俊波、姚玉峰……他们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坚定追求,对于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往无前的精神,他们是践行正确价值观的典范。在现实社会中,有坚信科学、永攀科技高峰的典型,有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典型,有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典型,有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典型,有见义勇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典型,有孝老愛亲、常怀感恩的典型。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典型人、每一件典型事都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这些“真善美”能吸引人、感动人、影响人,学习社会生活中或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更直观、更生动、更具象。引导学生用心体察生活中真善美,让学生从每天所见所闻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感悟到道德的力量,通过聆听报告、观摩录像、参观事迹展览、征文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与典型人物近距离接触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先进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从而激励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参与传递正能量,塑造自己崇高的道德境界。
  4.惯习体认:在积累中固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实现崇高的理想,需要通过点滴的奋斗去积累。同样,道德修养是一个追求善良、追求崇高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积累的功夫特别重要,正所谓功夫有多深,境界有多高。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先贤的论述启示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易处、细微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践履,不让它有一步落空,唯有长期坚持,不断积累,才能使美德巩固强化,逐渐凝结成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行。例如,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不足,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友善品质的养成。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引导他们从细微处做起,从大学期间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着手,学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学会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学会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是自己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学会待人接物,学会与别人沟通交流,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通过长期的积累,就能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与同学、老师之间就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逐渐形成稳定的品德。
  5.知行同构:在实践中养成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强调“知”和“行”必须统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辨别曲直是非的观点和看法,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实践行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重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停留在“知”上,停留在宣传讲解上,而要转化为每个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寻,落实到“行”上,也就说大学生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中,坚持在实践中养成,做到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有的放矢,身体力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才能体会得更加真切、领悟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才能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优秀道德品质。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是孩子养成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需要明确“互助合作的阅读团体”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保障,和谐的阅读氛围是孩子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条件,完善的读书制度是孩子获取丰厚知识的保证,鼓励和表扬是成就孩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良药”,广阔的展示平台是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此才能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思维和感观,快速提升孩子的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及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为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我校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以落实“十二五”规划为重点,以抓好“四个坚持”为着力点,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全面推进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    一、坚持引领全局,科学谋划“十二五”学校发展    把握大局,引领发展是高校党委的根本任务。为科学
摘要:创业观对于大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观,需把握创业观在创业意向、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等三层内涵,根据创业观形成中有关环境决定论、价值整合论和主体生成论等作用机理,探索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方法,包括挖掘创业根源,深化创业需求;夯实创业基础,强化创业意识;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  關键词:大学生;创业观;内涵;机理;培育方法  DOI:10.15938/j.cnk
檸檬中含有丰富的柠檬酸,它气味芳香,特有的味道很适合来调制菜肴。  本期餐桌主角:柠檬  材料  鸡胸肉、柠檬、盐、胡椒粉、水淀粉、白砂糖、油  步骤  1.鸡胸肉洗净、拍松,放入碗中,加米酒和适量盐、白胡椒粉腌10分钟。  2.柠檬对半切开,挤汁备用。  3.锅中倒入油,大火烧热,放入鸡胸肉煎至熟软,取出,斜切成片,摆盘。  4.锅中留一些油,小火烧热,放入水淀粉、盐、白砂糖及3汤匙水,煮滚,再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对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求解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出现的诸多问题,通过以程序公正理念改造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并从观念、机制以及设立听证程序等方面构建程序保障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程序保障型;程序公正;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
豆豆妈妈的困惑:  豆豆是个温柔、讨人喜欢的女孩子。这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坐在豆豆旁边的贝贝特别兴奋,一会儿拉拉豆豆的头发,一会儿捏捏豆豆的小耳垂。这些让旁边的豆豆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回想起前段时间,豆豆脸上还被贝贝抓破过,妈妈更是难以平静。为了让豆豆不再继续受贝贝的“欺负”,豆豆妈妈给老师发了请求调换座位的短信。老师因为带班没及时回复,护女心切的豆豆妈妈又忍不住在班级QQ群里提出了这样的疑
【摘 要】为了克服传统制度管理模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增强学校制度管理的内驱力,提升办学品位,我校确定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管理的理念。我校文化建设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组成。短短几年时间内,我校已取得初步成果,实现了办学品位的历史性跨越。  【关键词】学校管理;文化特色;办学品位  “在赤壁城区,我们能一眼分辨出哪是实验小学的学
摘 要:作为一种必然的潮流和趋势,“国际化”给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野。文章分析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挑战,并借鉴协同学的相关理论,提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应对国际化影响的现实策略是“协同创新”,即坚持开放与非平衡的建设理念,建立竞争与协同并重的非线性管理机制,充分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序参量”效能等。  关键词:国际化; 高校校园文化; 协同学; 挑战  中图分类号: G
邹妙菡爸爸  和孩子如何交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看见4岁的女儿高兴地拿着同学送的水彩笔,在真皮沙发上画画。我看见被画得一塌糊涂的沙发,顿时火冒三丈,对她严厉训斥。女儿哇哇大哭,我心想,这下她总该长记性了吧!然而第二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我更生气了,更严厉地教训了她一顿。但第三天她还是这样。我忍不住想要揍她,这时听见女儿委屈地说了一句:爸爸,请跟我好好说话。  “请跟我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