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业观对于大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观,需把握创业观在创业意向、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等三层内涵,根据创业观形成中有关环境决定论、价值整合论和主体生成论等作用机理,探索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方法,包括挖掘创业根源,深化创业需求;夯实创业基础,强化创业意识;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
關键词:大学生;创业观;内涵;机理;培育方法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3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156-05
创业观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黄金期”[1]的历史新时期,培育大学生创业观既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又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研究大学生创业观的深刻内涵、形成机理及培育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观的内涵层次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创业观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经验型创业观,即创业观形成于“创业积累和社会实践过程中”[2];学习型创业观,即创业观形成于学校或培训机构对如何创业进行科学指导的教育学习过程中;自主型创业观,即创业观形成于对“开拓和创立业绩”[3]的自主选择过程中。这些研究皆强调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过程,却忽略其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根本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存在和发展需要,人的最终发展目标是要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同理,大学生创业观就应当是一种发展型创业观,其内涵研究就必须紧密围绕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和重心,以此由浅入深地引导出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根据创业观三层次内涵的先后产生顺序,在其内涵结构层次上:创业意向处于表层、创业意识处于中层、创业精神处于深层。
第一,创业意向。创业意向就是指人们悄然心生想要创业的一种随性念头,其产生根源于人的某种需求渴望通过创业得到满足。由于创业意向隐含于创业目的之中,研究大学生创业观的深刻内涵,揭示大学生创业的意向程度,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大学生的创业目的。可见,创业目的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出发点。根据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为其主观感受上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心理体验,可将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分为三类:一是迫于生存压力的消极性需求;二是实现自我的积极性需求,是一种内生性动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基于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而从事创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并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享受性情感体验;三是迎合社会支持的中间性需求,是一种外生性动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基于社会环境所提供的一切有利资源而从事创业活动以迎合时代或社会的发展要求,并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可的认同性情感体验。只有深入研究这三类需求,才能更好地明确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从而增强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与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创业意识。在了解大学生创业意向“是什么”的情况下,无论大学生选择何时创业,其创业实践最终都要落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于对该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这种创业意识至少包括七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业意识中最重要的一种,这既是迎合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缺乏创新意识引领的创业之路终将寸步难行;风险意识。大学生创业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须具备在困境中越挫越勇的毅力、勇往直前的意志和正面失败的勇气等心理素质,这是应对创业风险的重要法宝;战略意识。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必须制定一个相对成熟的、前后相继的多阶段创业规划方案,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其未来趋势做出相应调整;技能意识。尽管不同创业行道对创业大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具有差异性,但在诸如社交、管理、销售等方面的技能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这些非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否及其运用的好坏却对创业的胜败产生重要影响;信息意识。随着社会信息的复杂多样化,谁能率先找准信息关键点,谁就把握住了发展先机。这就要求创业大学生不仅要有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更要具有提炼关键有利信息的能力,以此向创业商机实现转换;规矩意识。大学生创业必须至少遵循以下“规矩”:创业所在地的乡约民俗,创业所属行道的业内规则,特定国别的法律法规;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创业要成功,就必须开展求“新”求“质”的竞争。
第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心存的创业信念,是激励创业者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必备手段,那么创业精神则是创业的永恒动力。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创新精神。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关键点在于创新性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说明任何行业只有在产品研发、发展理念上始终秉承“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次,理性精神。所谓理性精神,就是在职业从事上体现为敬职守信的职业操守、在伦理道德上肯定人们追求财富创造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正当性。这种理性精神为人的思想行为发展提供了信念支撑、寻到了价值意义并明确了伦理规范,规制着人们 “营利欲”的思想行为保持良性发展,这也是马克斯·韦伯说“无止境的营利欲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加不是其‘精神’所在”[4]的原因所在。新时期,为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及其良好创业观的形成,应继续发扬和践行理性精神中诸如敬业职守、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和正当逐利等价值观念和伦理品质。最后,合作精神。宏观上看,在合作中共赢、合作中进步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共识,合作精神已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上看,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对某一产品的研发、量产或销售等环节必须依靠多家企业的分工协作,才能在同质性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合作共赢式发展。由此,大学生创业也必须讲合作,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二、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
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就是要回答大学生创业观如何形成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介体和环体等三大构成要素,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分别从环境决定论、价值整合论和主体生成论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环境决定论。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于人的主观意识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环境激励对创业成功具有一定关联”[5],研究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首先就必须研究大学生所处环境对其创业观形成的影响过程。
一方面,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为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策引导和精神给养。首先,社会经济环境为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总是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该经济结构包括一定社会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制度体系、产业分配格局和市场消费结构等,创业利润的得失受制于以上经济因素,而“创业决策又以创业利润的得失为导向”[6]。很显然,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必然依赖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其次,社会政治环境为大学生创业的形成提供了政策引导。这种政策引导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设定的制度,一般主要指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变化,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社会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提供精神给养。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是对人类几千年发展经验总结的智慧结晶,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内化社会文化中诸如哲学、道德和法律等理论知识为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则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微观环境的影响。处于一定社会区域的人,总是与该区域内的人、事和物有着复杂联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个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环境,其对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从家庭环境上看,它是大学生出生以来接触最为频繁、接触时间最早的生存环境,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最为深刻。其次从学校环境上看,学校作为思想传播的发源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通过传授系统化的创业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对创业具有一个深入、清晰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观。最后从朋辈交际环境上看,大学生的朋辈交际圈内成员因与其具有某些方面的趋同性,在思想行为上相互认同、相互模仿。在谈论有关创业的发展形势、风险评估和路径选择等问题时,其集思广益的探讨结果更易获得圈内成员的认同并内化。
第二,价值整合论。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于后天发展环境中人脑思维对各种社会价值观反复扬弃的整合过程。根据一定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大学生创业观的价值整合既包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又包括对非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
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始终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体现了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思想行为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作为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精神理念相符合。对大学生创业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为大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广视野的创业价值期许,如爱国、富强、法治等;还为其制定了创业伦理规范,如敬业、平等、诚信等。国家运用各种渠道、方式对大学生传播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相符。
另一方面,非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根据产生来源的不同,非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本土性与外来性之分,分别反映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价值诉求。对于本土性价值观的影响而言,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集体主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具有重要积极作用,而传统糟粕文化中诸如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好逸恶劳等价值观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对于外来性价值观的影响而言,各种良莠不齐的国外社会思潮所蕴含的价值观应谨慎区别看待,如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创新冒险等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则应当警惕。
当然,社会价值观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前期阶段是社会中特定个人或组织运用各种传播途径和媒介,将其认同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中,使其不知不觉间感知体会到该价值观念所承载的特定价值期许,并在思想上摇摆不定地朝着该价值期许的方向前进,这是思想进化在量上的积累;后期阶段当人的思想进化达到一定量的积累程度时,进化中的思想在外部力量刺激作用下形成特定的思想,该思想与先前思想进化的价值期许相符或相左,这是思想进化在质上的突变。如鲁迅“弃医从文”、毛泽东“弃文从戎”等价值观的转变就是最好证明。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就是其主观意识在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与非社会主流价值观间悄无声息的斗争过程中,借助社会有关创业的信息刺激而实现价值整合。
第三,主体生成论。虽然外部环境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就无从谈起。归根结底,大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才是其创业观形成的根源。
首先,资质赋禀。无数历史业已证明:人与人之间资质赋禀的差异对其人生职业选择乃至后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的资质赋禀与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观念意识决定于一切外部存在的客观条件,既包括人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和工作环境,也包括承载人得以存在的各种身心条件和资质赋禀。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离不开自身拥有的身心条件和资质赋禀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主体性反应。另一方面,就大学生个体在智商、情商和心理等方面资质赋禀的不同,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人格特质在后天生活、教育等环境影响下,形成独具一格的气质、性格、情绪情感和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
其次,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便能把握和掌控自身的主体存在,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反复自问“我有什么、要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从而逐步明确人生追求目标,并自觉将其作为评估一切客观对象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因此,自我意识可以说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导航器”,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需要自我意识的方向性引導。作为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观,无论其正确与否,每个人在特定创业阶段仅持有一种创业观,各创业阶段相对应的创业观在时间先后顺序上存在三种关系:一是相离关系,即前后两阶段所对应的创业观在理念上完全不同,后者对前者进行了完全舍弃;二是相交关系,即前后两阶段所对应的创业观在理念上基本相同,但在某些其他方面需要做出修正,后者对前者进行了部分调整;三是包含关系,即前后两阶段所对应的创业观在理念上完全相同,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丰富新的内容,后者对前者进行了丰富完善。虽然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观可能差异性较大,但都以终将形成一套相对稳固的创业观体系为最终落脚点。 最后,需求驱动。需求是人的某种需要渴望得到满足的一种价值诉求,是人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动力根源,一定思想观念的形成总是以一定价值诉求渴望得以满足为基本前提和驱动根源。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律,因为不同需求的人开展的创业实践对象不同,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业观也不同;反之,一个没有创业需求的人是不会关注和考虑与创业相关的任何问题,由于缺乏必备的认知条件基础和心理活动过程,终究无法形成创业观。大学生一旦有了创业需求,通过不断学习以积累创业知识和强化创业技能、不断实践以丰富创业经验和弥补创业缺陷,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对创业形势、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风险等因素进行反复地研究和评估,最终逐步建立自己的创业价值体系、形成自己的创业观。
三、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方法
创业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整体提升,还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长久维护。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观,对大学生本人的人生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挖掘创业根源,深化创业需求。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生成又以需求为导向,需求驱动是推进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动机”。培育大学生创业观,首要重点是善于挖掘大学生的创业动力、深化创业需求,由此才使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具有了可能性。由于不同人的需求有所不同,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化,但对这些多样化需求的概括也具有规律性,即前文创业初衷所述的“三类需求”,这是大学生需求的一般性。通过挖掘大学生的一般性需求,进而深化其特殊性需求,据此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和论证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可行性。由此,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就取得了从无到有的进步。
为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创业观,应通过引导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进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生成与确定,继而实现大学生创业意向向创业(实践)动机发生转变,这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这种引导的关键在于引导的内容要为被引导者所信服、接受并内化:对于引导者来说,要求引导者具有能够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如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特定行业的知名成功人士等,他们关于大学生创业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有着较强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将不自觉地受到引导者的影响;对于引导方式来说,应当注意:首先,情理并举。大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熟练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料,这就要求引导者必须在引用资料上做到数据精准且逻辑严密,在讲事实、摆道理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完备的创业需求引导机制,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引导信息的可信度及创业实践的可行性。同时,重视对情感引导作用的发挥,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情感上的关照,既使大学生心理上感受到温馨,又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其次,隐性引导。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需求引导时,应注重对当下创业存在条件的阐述、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定,使大学生在正确把握创业事实情况下,通过在各种创业条件的有利权衡中自觉生成创业需求。最后,以引导中间群体为突破口。所谓中间群体,就是对创业持摇摆不定态度的大学生群体,且在大学生中占有不少比例,如果能够细致、耐心地对其做好循序渐进的引导工作,将其争取到大学生创业队伍中来, 势必对大学生整体创业观的培育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夯实创业基础,强化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创业动机得到激发的情况下,要实现创业意愿向创业实践发生转变,就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一定创业能力又是一定创业意识的集中体现。要培育大学生创业观,就应当不断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从而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在创业意识指导的创业实践中逐步形成自身创业观。
作为创业基础的创业能力,是创业意识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培育大学生创业观离不开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一般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来完成。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高校应当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将创业基本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通识课,对大学生进行普遍教育,使其对创业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将创业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创业大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对创业大学生进行重点教育,使其对创业具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并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实际以及自身拥有资源情况,初步形成自己的创业规划方案并不断改进。毫无疑问,两者都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业意识的强化。另一方面,在实践养成上,创业观来源于实践、丰富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再好的创业观念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鉴于此,高校为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观,应当构建一个创业实践平台,该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如针对本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可采取“2 2”或“3 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这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锻炼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还为其解决了就业难题和经济生活压力。同时,这也为创业实践合作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有助于创业实践合作单位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创业观,因高校提供的技术指导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三,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大学生在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意识的情况下,创业才得以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诸多不顺、承受着各种压力,迫切需要将强大的创业精神信念转化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以此不断推动和鼓舞创业大学生走出创业困境。可见,只有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才能使创业之路走向成功的终点,这是创业成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品质。
人类开展的任何实践,总以追求某种意义或价值为指向。要使大学生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必须首先以大学生明确“坚守”和“发扬”的功能作用为前提,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信念的培育和发扬,前者有赖于宣传教育法的运用,而后者则有赖于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熏陶。一方面,在宣传教育法的运用上,应当搜集、考证和整理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各种正反两面典型案例,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将其传送到大学生头脑中,视野开阔、才思敏捷的大学生将在各种正反两面典型案例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过程中明确体会到坚守创业信念和发扬创业精神的珍贵价值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上,其熏陶效应的好坏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程度密切关联,这就要求高校应在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优化上下足功夫,根据因地制宜的环境优化原则,将体现创业精神信念要求的价值观念巧妙地融入到大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事物之中,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悄无声息地接收校园创业文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明确创业精神信念的创业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践平台进行反复磨炼和体验,从而逐步树立坚定的创业信念,在未来创业实践中自觉以创业精神为信念支撑,凭借坚韧的意志力为创业成功蓄添动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严圣禾,詹媛.“我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黄金期”——第二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启动[N].光明日报,2016-10-10(4).
[2]蔡毅强.论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黄雯莉.女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桂林: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Matthew McCaffrey.O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Incentives and Alertness[J].View issue TOC.Vol.38,No.4(July 2014):891-911.
[6]Matthew McCaffrey,Joseph T.Salerno.Bhm-bawerk′s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Vol.36,No.4(Dec 2014):435-454.
[责任编辑:张学玲]
關键词:大学生;创业观;内涵;机理;培育方法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3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156-05
创业观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黄金期”[1]的历史新时期,培育大学生创业观既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又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研究大学生创业观的深刻内涵、形成机理及培育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观的内涵层次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创业观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经验型创业观,即创业观形成于“创业积累和社会实践过程中”[2];学习型创业观,即创业观形成于学校或培训机构对如何创业进行科学指导的教育学习过程中;自主型创业观,即创业观形成于对“开拓和创立业绩”[3]的自主选择过程中。这些研究皆强调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过程,却忽略其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根本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存在和发展需要,人的最终发展目标是要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同理,大学生创业观就应当是一种发展型创业观,其内涵研究就必须紧密围绕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和重心,以此由浅入深地引导出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根据创业观三层次内涵的先后产生顺序,在其内涵结构层次上:创业意向处于表层、创业意识处于中层、创业精神处于深层。
第一,创业意向。创业意向就是指人们悄然心生想要创业的一种随性念头,其产生根源于人的某种需求渴望通过创业得到满足。由于创业意向隐含于创业目的之中,研究大学生创业观的深刻内涵,揭示大学生创业的意向程度,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大学生的创业目的。可见,创业目的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出发点。根据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为其主观感受上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心理体验,可将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分为三类:一是迫于生存压力的消极性需求;二是实现自我的积极性需求,是一种内生性动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基于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而从事创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并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享受性情感体验;三是迎合社会支持的中间性需求,是一种外生性动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基于社会环境所提供的一切有利资源而从事创业活动以迎合时代或社会的发展要求,并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可的认同性情感体验。只有深入研究这三类需求,才能更好地明确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从而增强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与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创业意识。在了解大学生创业意向“是什么”的情况下,无论大学生选择何时创业,其创业实践最终都要落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于对该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这种创业意识至少包括七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业意识中最重要的一种,这既是迎合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缺乏创新意识引领的创业之路终将寸步难行;风险意识。大学生创业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须具备在困境中越挫越勇的毅力、勇往直前的意志和正面失败的勇气等心理素质,这是应对创业风险的重要法宝;战略意识。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必须制定一个相对成熟的、前后相继的多阶段创业规划方案,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其未来趋势做出相应调整;技能意识。尽管不同创业行道对创业大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具有差异性,但在诸如社交、管理、销售等方面的技能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这些非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否及其运用的好坏却对创业的胜败产生重要影响;信息意识。随着社会信息的复杂多样化,谁能率先找准信息关键点,谁就把握住了发展先机。这就要求创业大学生不仅要有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更要具有提炼关键有利信息的能力,以此向创业商机实现转换;规矩意识。大学生创业必须至少遵循以下“规矩”:创业所在地的乡约民俗,创业所属行道的业内规则,特定国别的法律法规;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创业要成功,就必须开展求“新”求“质”的竞争。
第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心存的创业信念,是激励创业者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必备手段,那么创业精神则是创业的永恒动力。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创新精神。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关键点在于创新性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说明任何行业只有在产品研发、发展理念上始终秉承“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次,理性精神。所谓理性精神,就是在职业从事上体现为敬职守信的职业操守、在伦理道德上肯定人们追求财富创造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正当性。这种理性精神为人的思想行为发展提供了信念支撑、寻到了价值意义并明确了伦理规范,规制着人们 “营利欲”的思想行为保持良性发展,这也是马克斯·韦伯说“无止境的营利欲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加不是其‘精神’所在”[4]的原因所在。新时期,为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及其良好创业观的形成,应继续发扬和践行理性精神中诸如敬业职守、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和正当逐利等价值观念和伦理品质。最后,合作精神。宏观上看,在合作中共赢、合作中进步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共识,合作精神已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上看,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对某一产品的研发、量产或销售等环节必须依靠多家企业的分工协作,才能在同质性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合作共赢式发展。由此,大学生创业也必须讲合作,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二、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
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就是要回答大学生创业观如何形成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介体和环体等三大构成要素,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分别从环境决定论、价值整合论和主体生成论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环境决定论。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于人的主观意识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环境激励对创业成功具有一定关联”[5],研究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机理,首先就必须研究大学生所处环境对其创业观形成的影响过程。
一方面,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为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策引导和精神给养。首先,社会经济环境为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总是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该经济结构包括一定社会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制度体系、产业分配格局和市场消费结构等,创业利润的得失受制于以上经济因素,而“创业决策又以创业利润的得失为导向”[6]。很显然,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必然依赖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其次,社会政治环境为大学生创业的形成提供了政策引导。这种政策引导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设定的制度,一般主要指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变化,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社会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提供精神给养。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是对人类几千年发展经验总结的智慧结晶,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内化社会文化中诸如哲学、道德和法律等理论知识为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则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微观环境的影响。处于一定社会区域的人,总是与该区域内的人、事和物有着复杂联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个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环境,其对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从家庭环境上看,它是大学生出生以来接触最为频繁、接触时间最早的生存环境,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最为深刻。其次从学校环境上看,学校作为思想传播的发源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通过传授系统化的创业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对创业具有一个深入、清晰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观。最后从朋辈交际环境上看,大学生的朋辈交际圈内成员因与其具有某些方面的趋同性,在思想行为上相互认同、相互模仿。在谈论有关创业的发展形势、风险评估和路径选择等问题时,其集思广益的探讨结果更易获得圈内成员的认同并内化。
第二,价值整合论。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于后天发展环境中人脑思维对各种社会价值观反复扬弃的整合过程。根据一定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大学生创业观的价值整合既包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又包括对非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
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始终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体现了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思想行为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作为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精神理念相符合。对大学生创业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为大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广视野的创业价值期许,如爱国、富强、法治等;还为其制定了创业伦理规范,如敬业、平等、诚信等。国家运用各种渠道、方式对大学生传播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相符。
另一方面,非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根据产生来源的不同,非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本土性与外来性之分,分别反映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价值诉求。对于本土性价值观的影响而言,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集体主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具有重要积极作用,而传统糟粕文化中诸如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好逸恶劳等价值观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对于外来性价值观的影响而言,各种良莠不齐的国外社会思潮所蕴含的价值观应谨慎区别看待,如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创新冒险等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则应当警惕。
当然,社会价值观体系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前期阶段是社会中特定个人或组织运用各种传播途径和媒介,将其认同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中,使其不知不觉间感知体会到该价值观念所承载的特定价值期许,并在思想上摇摆不定地朝着该价值期许的方向前进,这是思想进化在量上的积累;后期阶段当人的思想进化达到一定量的积累程度时,进化中的思想在外部力量刺激作用下形成特定的思想,该思想与先前思想进化的价值期许相符或相左,这是思想进化在质上的突变。如鲁迅“弃医从文”、毛泽东“弃文从戎”等价值观的转变就是最好证明。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就是其主观意识在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与非社会主流价值观间悄无声息的斗争过程中,借助社会有关创业的信息刺激而实现价值整合。
第三,主体生成论。虽然外部环境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就无从谈起。归根结底,大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才是其创业观形成的根源。
首先,资质赋禀。无数历史业已证明:人与人之间资质赋禀的差异对其人生职业选择乃至后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的资质赋禀与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观念意识决定于一切外部存在的客观条件,既包括人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和工作环境,也包括承载人得以存在的各种身心条件和资质赋禀。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离不开自身拥有的身心条件和资质赋禀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主体性反应。另一方面,就大学生个体在智商、情商和心理等方面资质赋禀的不同,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人格特质在后天生活、教育等环境影响下,形成独具一格的气质、性格、情绪情感和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
其次,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便能把握和掌控自身的主体存在,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反复自问“我有什么、要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从而逐步明确人生追求目标,并自觉将其作为评估一切客观对象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因此,自我意识可以说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导航器”,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需要自我意识的方向性引導。作为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观,无论其正确与否,每个人在特定创业阶段仅持有一种创业观,各创业阶段相对应的创业观在时间先后顺序上存在三种关系:一是相离关系,即前后两阶段所对应的创业观在理念上完全不同,后者对前者进行了完全舍弃;二是相交关系,即前后两阶段所对应的创业观在理念上基本相同,但在某些其他方面需要做出修正,后者对前者进行了部分调整;三是包含关系,即前后两阶段所对应的创业观在理念上完全相同,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丰富新的内容,后者对前者进行了丰富完善。虽然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观可能差异性较大,但都以终将形成一套相对稳固的创业观体系为最终落脚点。 最后,需求驱动。需求是人的某种需要渴望得到满足的一种价值诉求,是人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动力根源,一定思想观念的形成总是以一定价值诉求渴望得以满足为基本前提和驱动根源。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律,因为不同需求的人开展的创业实践对象不同,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业观也不同;反之,一个没有创业需求的人是不会关注和考虑与创业相关的任何问题,由于缺乏必备的认知条件基础和心理活动过程,终究无法形成创业观。大学生一旦有了创业需求,通过不断学习以积累创业知识和强化创业技能、不断实践以丰富创业经验和弥补创业缺陷,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对创业形势、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风险等因素进行反复地研究和评估,最终逐步建立自己的创业价值体系、形成自己的创业观。
三、大学生创业观的培育方法
创业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整体提升,还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长久维护。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观,对大学生本人的人生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挖掘创业根源,深化创业需求。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生成又以需求为导向,需求驱动是推进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动机”。培育大学生创业观,首要重点是善于挖掘大学生的创业动力、深化创业需求,由此才使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具有了可能性。由于不同人的需求有所不同,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化,但对这些多样化需求的概括也具有规律性,即前文创业初衷所述的“三类需求”,这是大学生需求的一般性。通过挖掘大学生的一般性需求,进而深化其特殊性需求,据此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和论证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可行性。由此,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就取得了从无到有的进步。
为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创业观,应通过引导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进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生成与确定,继而实现大学生创业意向向创业(实践)动机发生转变,这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这种引导的关键在于引导的内容要为被引导者所信服、接受并内化:对于引导者来说,要求引导者具有能够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如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特定行业的知名成功人士等,他们关于大学生创业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有着较强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将不自觉地受到引导者的影响;对于引导方式来说,应当注意:首先,情理并举。大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熟练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料,这就要求引导者必须在引用资料上做到数据精准且逻辑严密,在讲事实、摆道理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完备的创业需求引导机制,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引导信息的可信度及创业实践的可行性。同时,重视对情感引导作用的发挥,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情感上的关照,既使大学生心理上感受到温馨,又对大学生创业观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其次,隐性引导。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需求引导时,应注重对当下创业存在条件的阐述、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定,使大学生在正确把握创业事实情况下,通过在各种创业条件的有利权衡中自觉生成创业需求。最后,以引导中间群体为突破口。所谓中间群体,就是对创业持摇摆不定态度的大学生群体,且在大学生中占有不少比例,如果能够细致、耐心地对其做好循序渐进的引导工作,将其争取到大学生创业队伍中来, 势必对大学生整体创业观的培育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夯实创业基础,强化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创业动机得到激发的情况下,要实现创业意愿向创业实践发生转变,就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一定创业能力又是一定创业意识的集中体现。要培育大学生创业观,就应当不断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从而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在创业意识指导的创业实践中逐步形成自身创业观。
作为创业基础的创业能力,是创业意识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培育大学生创业观离不开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一般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来完成。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高校应当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将创业基本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通识课,对大学生进行普遍教育,使其对创业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将创业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创业大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对创业大学生进行重点教育,使其对创业具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并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实际以及自身拥有资源情况,初步形成自己的创业规划方案并不断改进。毫无疑问,两者都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业意识的强化。另一方面,在实践养成上,创业观来源于实践、丰富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再好的创业观念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鉴于此,高校为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观,应当构建一个创业实践平台,该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如针对本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可采取“2 2”或“3 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这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锻炼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还为其解决了就业难题和经济生活压力。同时,这也为创业实践合作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有助于创业实践合作单位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创业观,因高校提供的技术指导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三,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大学生在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意识的情况下,创业才得以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诸多不顺、承受着各种压力,迫切需要将强大的创业精神信念转化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以此不断推动和鼓舞创业大学生走出创业困境。可见,只有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才能使创业之路走向成功的终点,这是创业成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品质。
人类开展的任何实践,总以追求某种意义或价值为指向。要使大学生坚守创业信念、发扬创业精神,必须首先以大学生明确“坚守”和“发扬”的功能作用为前提,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信念的培育和发扬,前者有赖于宣传教育法的运用,而后者则有赖于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熏陶。一方面,在宣传教育法的运用上,应当搜集、考证和整理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各种正反两面典型案例,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将其传送到大学生头脑中,视野开阔、才思敏捷的大学生将在各种正反两面典型案例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过程中明确体会到坚守创业信念和发扬创业精神的珍贵价值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上,其熏陶效应的好坏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程度密切关联,这就要求高校应在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优化上下足功夫,根据因地制宜的环境优化原则,将体现创业精神信念要求的价值观念巧妙地融入到大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事物之中,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悄无声息地接收校园创业文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明确创业精神信念的创业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践平台进行反复磨炼和体验,从而逐步树立坚定的创业信念,在未来创业实践中自觉以创业精神为信念支撑,凭借坚韧的意志力为创业成功蓄添动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严圣禾,詹媛.“我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黄金期”——第二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启动[N].光明日报,2016-10-10(4).
[2]蔡毅强.论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黄雯莉.女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桂林: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Matthew McCaffrey.O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Incentives and Alertness[J].View issue TOC.Vol.38,No.4(July 2014):891-911.
[6]Matthew McCaffrey,Joseph T.Salerno.Bhm-bawerk′s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Vol.36,No.4(Dec 2014):435-45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