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它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着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并将两者巧妙结合、灵活运用。
一、理解艺术形象
《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小说。文中讲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清兵卫开始痴迷于葫芦,后来由于父亲和教员的严厉压制,而最终与葫芦断绝一切关系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文章为了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突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突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个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品味本处细节描写,然后再请两个擅长表演的学生到台上进行表演。两个学生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情,让其他同学忍俊不禁,有捧腹大笑的,有笑出眼泪的,有笑得前仰后合的……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主人公的那份痴情。
文章中还有一处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当场没收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我让学生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才能表现主人公惊愕、害怕和他那种在绝境中的惨淡心情?这时的教室里人声鼎沸:有大声作示范朗读的,有给同学指出不足的,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有因读得入情而流泪的……在争论中学生理解了清兵卫的坚强。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文章的多种风格,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要求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要学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邓颖超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了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的回忆,文章表达的真情实感让人肃然起敬。其中第5段作者把切切的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因此在读此段时,应用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现思念之情。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塵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的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兰英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9。
[2]许全清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0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它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着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精辟的语文知识、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灵魂,即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并将两者巧妙结合、灵活运用。
一、理解艺术形象
《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小说。文中讲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清兵卫开始痴迷于葫芦,后来由于父亲和教员的严厉压制,而最终与葫芦断绝一切关系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文章为了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突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突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个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品味本处细节描写,然后再请两个擅长表演的学生到台上进行表演。两个学生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情,让其他同学忍俊不禁,有捧腹大笑的,有笑出眼泪的,有笑得前仰后合的……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主人公的那份痴情。
文章中还有一处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当场没收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我让学生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才能表现主人公惊愕、害怕和他那种在绝境中的惨淡心情?这时的教室里人声鼎沸:有大声作示范朗读的,有给同学指出不足的,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有因读得入情而流泪的……在争论中学生理解了清兵卫的坚强。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文章的多种风格,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要求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要学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邓颖超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了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的回忆,文章表达的真情实感让人肃然起敬。其中第5段作者把切切的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因此在读此段时,应用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现思念之情。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塵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的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兰英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9。
[2]许全清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