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金融危机的加剧与金融自由化推动监管理念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演进。建立全面的宏观审慎框架不仅是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和金融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概念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监管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银行监管者关注的重点是确保每一家银行机构的稳健运行。为此,银行监管者设计出了一系列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通过跟踪这些监管指标的发展变化发现每家银行机构存在的风险,并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的建设。这种只针对单个银行机构的稳健性进行的监管被称为“微观审慎监管”。但近年来世界各地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本身是稳健的,仍然不能保证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稳定的自动实现。为此,许多金融监管当局已经或者正在尝试从金融体系整体而不是从单一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监管,这种新的监管思路就被称为“宏观审慎监管”。
其实,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际清算银行就提出要从金融体系的整体来进行金融监管的框架。自1986 年以来,宏观审慎监管的一词才开始广泛出现在金融文献中,而对其精确地进行定义则是本世纪初的事情了。2000年9月 21 日, 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Crockett 先生在一篇演讲中首次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2003年,Claudio Borio 首次提出了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框架的构建问题,White(2004)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开始接受宏观审慎监管的观念,从 1999 年起向成员国推荐金融部门评估规划 (FSAP),着力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进行评估,并尝试研究建立金融稳健指标体系。2002年 9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出版了《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该指南提出金融稳健指标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部分。核心指标从存款机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收益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对市场的敏感度等五个方面,监测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鼓励指标一方面扩展了反映存款机构的稳健指标,另一方面增加了反映证券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部门、住房部门和房地产市场等与金融稳健相关的指标。 到2002 年底已经有 142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金融稳健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工作, 其中93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对外披露金融稳健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国际金融组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是比较早的。
国际社会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和应对则进一步强化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2009 年 4 月20国集团(G20)伦敦峰会上发表的《强化合理监管,提高透明度》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各国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峰会结束后发表的《 增强金融体系宣言》中基本确立了全体系金融监管的新框架 主要的改革措施和进展包括:决定在金融稳定论坛(FSF)成立专门负责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通过对各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造,以便使各国政府识别并考虑宏观审慎监管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消除经济政策的顺经济周期问题,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将所有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市场纳入监管范围,特别是首次覆盖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对冲基金,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领域的热门话题。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
思考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立即纠正措施的相关经验。 虽然立即纠正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但却能够遏制监管当局的监管宽容倾向,减少诱因问题,确保金融机构所产生的问题得到早期处置。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货币政策行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必须处理好不确定性问题,这要求明确各相应主管机构的目标,在预先制定的目标基础上,建立分析框架用以指导实现其政策。但是,在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 约束力规则以及进行日常的政策执行时都将产生较大的成本。
建立一个全面且成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两方面理由:一是本次金融危机表明,政府决策者在平衡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问题时,更倾向于牺牲前者以减低后者风险,于是大量货币被用于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以达到稳定单个金融机构的目的。要防止系统故障,就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审查机构和一个更加完善的监管约束机制。二是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导向具有内在局限性 市场机制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微观审慎仅从个体金融机构角度出发,若宏观上没有得到适当把握与监督,极易扩大系统性风险,且难以保证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
就世界上现行政策的讨论情况,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仍然要建立在现有的微观调控上,目的是限制金融活动的周期性。 这一层次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一般来说,这需要建立相应的缓冲工具以承受风险,缩小杠杆作用的范围, 在金融环境急剧恶化时能够给予金融机构喘息机会和调整空间。
第二个层次是宏观审慎监管中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要适当多样化,去除其单一性。监管措施不应仅仅是对金融实体实行简单的、自发的或强制性的政策监管。通过指标来锁定系统性风险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是凭借监管政策手段。如果使用预先定义的政策行动指标,将会面临“古德哈特定律”问题。因此,宏观审慎监管需要使用一系列指标和方法来进行评估,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性建议。
參考文献:
[1]王广谦.中央银行学 第二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郭田勇.金融监管学[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Jean -Charles Rochet Pierre -FrancoisWeber,VoxEU.org 2009 -4 -2 www.voxeu.org.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概念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监管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银行监管者关注的重点是确保每一家银行机构的稳健运行。为此,银行监管者设计出了一系列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通过跟踪这些监管指标的发展变化发现每家银行机构存在的风险,并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的建设。这种只针对单个银行机构的稳健性进行的监管被称为“微观审慎监管”。但近年来世界各地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本身是稳健的,仍然不能保证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稳定的自动实现。为此,许多金融监管当局已经或者正在尝试从金融体系整体而不是从单一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监管,这种新的监管思路就被称为“宏观审慎监管”。
其实,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际清算银行就提出要从金融体系的整体来进行金融监管的框架。自1986 年以来,宏观审慎监管的一词才开始广泛出现在金融文献中,而对其精确地进行定义则是本世纪初的事情了。2000年9月 21 日, 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Crockett 先生在一篇演讲中首次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2003年,Claudio Borio 首次提出了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框架的构建问题,White(2004)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开始接受宏观审慎监管的观念,从 1999 年起向成员国推荐金融部门评估规划 (FSAP),着力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进行评估,并尝试研究建立金融稳健指标体系。2002年 9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出版了《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该指南提出金融稳健指标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部分。核心指标从存款机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收益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对市场的敏感度等五个方面,监测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鼓励指标一方面扩展了反映存款机构的稳健指标,另一方面增加了反映证券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部门、住房部门和房地产市场等与金融稳健相关的指标。 到2002 年底已经有 142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金融稳健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工作, 其中93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对外披露金融稳健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国际金融组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是比较早的。
国际社会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和应对则进一步强化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2009 年 4 月20国集团(G20)伦敦峰会上发表的《强化合理监管,提高透明度》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各国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峰会结束后发表的《 增强金融体系宣言》中基本确立了全体系金融监管的新框架 主要的改革措施和进展包括:决定在金融稳定论坛(FSF)成立专门负责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通过对各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造,以便使各国政府识别并考虑宏观审慎监管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消除经济政策的顺经济周期问题,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将所有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市场纳入监管范围,特别是首次覆盖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对冲基金,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领域的热门话题。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
思考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立即纠正措施的相关经验。 虽然立即纠正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但却能够遏制监管当局的监管宽容倾向,减少诱因问题,确保金融机构所产生的问题得到早期处置。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货币政策行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必须处理好不确定性问题,这要求明确各相应主管机构的目标,在预先制定的目标基础上,建立分析框架用以指导实现其政策。但是,在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 约束力规则以及进行日常的政策执行时都将产生较大的成本。
建立一个全面且成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两方面理由:一是本次金融危机表明,政府决策者在平衡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问题时,更倾向于牺牲前者以减低后者风险,于是大量货币被用于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以达到稳定单个金融机构的目的。要防止系统故障,就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审查机构和一个更加完善的监管约束机制。二是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导向具有内在局限性 市场机制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微观审慎仅从个体金融机构角度出发,若宏观上没有得到适当把握与监督,极易扩大系统性风险,且难以保证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
就世界上现行政策的讨论情况,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仍然要建立在现有的微观调控上,目的是限制金融活动的周期性。 这一层次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一般来说,这需要建立相应的缓冲工具以承受风险,缩小杠杆作用的范围, 在金融环境急剧恶化时能够给予金融机构喘息机会和调整空间。
第二个层次是宏观审慎监管中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要适当多样化,去除其单一性。监管措施不应仅仅是对金融实体实行简单的、自发的或强制性的政策监管。通过指标来锁定系统性风险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是凭借监管政策手段。如果使用预先定义的政策行动指标,将会面临“古德哈特定律”问题。因此,宏观审慎监管需要使用一系列指标和方法来进行评估,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性建议。
參考文献:
[1]王广谦.中央银行学 第二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郭田勇.金融监管学[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Jean -Charles Rochet Pierre -FrancoisWeber,VoxEU.org 2009 -4 -2 www.voxe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