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在注重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兼顾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对学生健康成长、身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分析了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德育;渗透策略
   当代学生将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已经过时了。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得到普及,纯技能类的岗位会被机器取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提早培养共情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无法被替代的、人类独有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德育一直是热议话题,“课课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号召提出后,德育内容已经成为每一节课的必备内容。通过德育的渗透,每一个学科都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不足,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生处在青春期,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自我意识强烈、情绪冲动增强、身份认同不稳定,身体已经成熟但自我无处安放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方面会很在乎他人的眼光,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在乎感到羞耻,女生会偷偷用母亲的化妆品,男生则会开始炫耀自己的新球鞋。这是身份认同不稳定的表现,学生需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确认“我是谁”,如果不能被有效地引导,就可能走向两个极端:
   叛逆:厌学、网瘾、沉迷小说、拒绝社交……
   假性成熟:少年老成,对教师过于言听计从,毫无自主性。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教师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展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征,引入实践和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对自己优劣势、好恶的探索,使学生逐渐形成高中阶段稳固的身份认同[1]。而不是将学生置于客体地位,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对抗,这会导致学生走上叛逆和假成熟的弯路。部分教师可能会觉得假成熟没什么不好,至少成绩提高了,假成熟的问题会在学生走入社会或是进入大学后集中爆发,学生缺乏自主能力,没有形成身份认同,或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中的德育渗透
   (一)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线索
   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中有大量预埋好的德育线索,教师应吃透教材,并将其充分发掘出来。例如,教师在“人机关系”的教学主题中,组织学生分析了地下通道与人的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提出了在地下通道设计中车道与行人安全的关系,人行道中盲道的设计等问题。教师借此引入德育内容,把學生的眼睛蒙住,模拟盲人在人行道以及过马路时的情境,这让学生对盲人出行的危险与艰辛有了切身体会。教师从“人机关系”中的人文关怀这个角度展开了德育活动,学生对于如何通过产品设计关爱特殊人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文素养。教师通过讲授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强调了产品不能为了谋利而损害他人权益,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设计中的道德规范,达到了课程内容与德育内容的深化效果。
   (二)掌握渗透的时机
   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应变,通过对教学节奏的把控,对学生做及时、适当的引导。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到学生中去,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如此才能做到精确的引导,引发学生的共鸣[2]。例如,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提问:“猫受到惊吓冲出马路,窜到了树上,大家想想是什么原因?”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通过自主思考并和同学交换观点,有效锻炼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讨论中,有学生说猫被汽车吓到了;有学生说是为了为追蝴蝶;有学生说猫被主人虐待了;有学生说猫想自杀等等,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出现暴力负面的观点时,教师及时介入了讨论,和学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善待小动物。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通用技术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科学知识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而科学技术解决“怎么做”[3]。而教导学生如何利用科技这把双刃剑,就是高中通用技术德育内容的教学重点所在。科技的发展在大范围解决贫困、疾病、奴役的同时,也会产生种种弊端,如生态污染、世界大战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看清科技,反思科技,在工具理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合理不能推导出“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人文的角度看待技术,正确地使用技术,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助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有效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合实际,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补充社会常识的同时,通过德育的渗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意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周永科.关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施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课程(中学版),2018(3):138.
   [2]冯学贵,刘强.通用技术教学环节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新校园(中旬刊),2017:86.
   [3]唐华.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J].生活教育,2019(9):51-54.
  编辑 谢尾合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我国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作为21世纪的英语教师,应该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努力将新课标的理念
期刊
在幼儿时期,生命观的培养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幼儿对于世界的未知太多,才更需要明白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幼儿的生命教育展开讨论,涵盖教育意义以及现状分析,以抓蝴蝶为例,深入了
学生在长时间的繁忙学习中,也会出现身心疲惫的情况.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注意学生校外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校外活动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内容.而
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的危害十分严重,而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果管理不当,极易出现校
“物哀”美学在日本艺术与文化中遍布各个角落,在文学领域中,川端康成用自然意象塑造了美丽而悲哀的雪国世界,将其“物哀”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其笔下那些脆弱而美好的自然意象
文章以上海市南汇第四中学见习教师培训为例,探讨通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落实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通过设计培训活动、开设校本课程,不断优化培训过程,促进见习教师专业成长;通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在写作表述中学生个人的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做好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十分重要.但受当下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