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的思想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ife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同一共存、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正确使用科学技术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恩的这一思想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对解决我国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自然;辩证统一;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02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美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能源短缺等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论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不是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的,但这次是完整化、系统化、理论化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再升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思想,对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人与自然同一共存
  马克思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1]95。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2]518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社会,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先有自然界的存在,才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阳光、空气、水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的约束。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自然界可以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人却不能没有自然界而生存,人对自然界存在一种依赖关系。就这一点而言,人类同动物、植物是一样的,“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167“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1]178。自然界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离开人类生存的社会,去研究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毫无意义可言的。自然界作为自在的存在,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即劳动逐渐演化成人化的自然界,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印记,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其存在。从这点可以看出,人类又不同于动物、植物,动物只能被动地、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类能认识自然,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围绕着人、为了人而存在。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作为对象被无限地改造和征服,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一错误的观念,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当然人不能像动物那样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任由自然摆布而无所作为。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办事,实现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共赢。
  二、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的重要思想[3]43。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3]35这一观点进一步阐明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劳动得以实现的。劳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物质生产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基本联系,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自然被人化了,人被自然化了。
  然而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好,就无限制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和索取,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和谐生存的环境不断丧失。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要改善和恢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自然环境,要维护和保留自然的相对独立性,在遵循自然独特的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利用和改造好人类所创造的自然,注重自然的承受力、注重自然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指出:“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517人类产生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日益积累和生产工具的逐步改善,对自然改造的程度逐渐增强,整个自然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律,自然规律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比如物质循环规律、能量守恒规律、新陈代谢规律等等。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改变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传统的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人类是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工厂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些行为反过来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再走以前的发展道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统一。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又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国必须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扬弃,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   四、正确使用科学技术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可看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和应用规律,自觉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遭难后果发生[7]。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揭示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人类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遵守自然规律。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因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8]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论述了财富的创造和生产的发展不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劳动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马克思还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可见科学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改进机器等生产工具,而且还能够帮助人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原本不能利用的、丢弃的生产废料变废为宝,变成新的生产原料,有效地缓解了资源匮乏的压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利弊共存。它既能帮助我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所需物质资料,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人类社会都将向前迈出巨大的一步,但每一次大自然受到重大的破坏,也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当然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的弊端并不是说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技术的弊端是因为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爱因斯坦说:“科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促使产业的生态化,运用现代化技术改造和重组经济结构,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并不意味着放弃科技的发展,而是必须以科技为手段,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动摇,促进科技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26-92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5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17-21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英国等国家的实践经验,公共服务供给打破了原有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发展。结合武汉市在城市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两个领域的供给现状,分析对比了引入市场的多元供给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单一供给模式。对优化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元供给;单一供给;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养老服务是社会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是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爱德仁谷养老服务综合项目,借鉴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启示,介绍了社会工作在爱德仁谷综合养老服务中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实践内容;反映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综合项目实践中的困难,并结合项目实践总结经验对策。  关键词:养老服务综合体;服务实践;问题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从高校文科专业第一课堂的定位及现状出发,进一步探索第二课堂与其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思考分析“全员培基”与“精英培育”的协同创新途径。通过孵化升级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推广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学生素质培育项目,提出具体可行的做法及创新性改革,切实提升第二课堂的影响力和可视度,从而引领学生成人成才。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品牌项目;语言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随着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做好少数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相比,由于他们在地域特点、教育水平、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饮食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差异性很大,只有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促进民族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发展,同时也
期刊
摘 要:音乐社会学属于社会学与音乐学(艺术学)的交叉领域。音乐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产生、传播到作用都嵌入在社会运行过程之中。所谓的音乐社会学,既不是沿袭实证主义将音乐进行单纯的社会事实的功能性分析;也不能将音乐本身进行无意义的流动性解构,而是应当在对音乐社会作用的时空关系之中把握音乐意义结构的构成与流动,音乐社会学应当重视探讨音乐本身与音乐之外的意义关系。以音乐的社会生产与传播机制作为分析基础
期刊
摘 要: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对存在主义的含义、特点以及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存在等核心观点作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尽管萨特的强调自由的存在主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突破了神学的束缚,也的确使人们看到了自由幸福生活的曙光。但是,不得不指出其存在主义是存在缺陷的,他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作用而最终走向了一种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的哲学,成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相交织的难以
期刊
摘 要:以“双因素”理论为视角,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务员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应在完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监督机制等保健因素的基础上从公务员的绩效考评、晋升、培训、奖惩、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激励因素的关键性作用。以保健因素为基础,以激励因素为导向,从而达到有效激励公务员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公务员;“双因素”理论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描写“典妻”、“卖妻”之俗的作品并不多见,比较著名的有许杰的《赌徒吉顺》、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的《生人妻》三篇。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这种非常态的婚姻形式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反映了在双半社会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中国农村,广大农人的生存境遇,中国的人性遭受践踏,女性的命运发人深思。  关键词:典妻;卖妻;婚姻叙事;人性  中图分类号:I05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英语课程理论的理念、内容与评价分析了特殊用途英语课程(ESP)课程标准建构的具体内容,并借用此框架分析了欧洲三所著名大学的ESP课程标准,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同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课程标准;ESP课程;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01-03  引言  课程论的价值选择即课程是什么的问题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和根基。这就指明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所必须坚持的核心和方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与理论和实践的根据,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