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早期,武夷山的下梅成了晋商主导的茶叶贸易的陆路起点,在这条应茶叶贸易而生的万里茶路上,产生了18世纪的汉口、福州、九江三大集散地,几经演变,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叶,三大集散地又被汉口、上海、福州所取代。历史风云沧桑恋幻,岁月更迭波诡云谲,作为近代中国主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的湖北汉口,一直没有改变它举足轻重的地位,横跨两个世纪之久的茶叶贸易,让有“茶港”之称的湖北汉口名誉天下,这也顺理成章地带动了湖北茶叶的勃兴,促进了湖北茶业的发展,夯实了湖北茶在中国茶界中的地位。
据陆羽《茶经·八之出》所述:“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论起来,大巴山一脉、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南地区产茶历史非常悠久,但鄂茶为史所称道的代表作,却都是茶叶贸易时代的产物:一个是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产自湖北宜昌的“宜红工夫茶”,当初,曾是全国三大红茶之一;另一个则是以“帽盒茶”为前身,产自湖北赤壁,清中后期盛極一时的边销黑茶——羊楼洞青砖。
贡茶来自鄂西南
激发我对鄂茶好奇心的,与这两款历史名茶并无相干,而是另有其人,他就是我的师友同好姜炜。应该是大前年,他送过我一款绿茶,开汤后,此茶汤色明亮,芽叶薄透,深绿中带些嫩黄,入口后茹苦持久,回甘迅猛,散逸出的果香气,幽似熟板栗。我的口感长期被岩茶惯着,这款既有观赏度又有极强饱满度的绿茶,当时给我耳目一新的惊喜。也是小气了,舍不得喝,数月以后,我再用这泡茶招待来武夷山的姜炜,鲜度居然毫发不损,听着我赞不绝口流露着一番真诚,姜炜品着我泡着他送的茶,漫不经意地说二这就是我家乡的茶。
他的漫不经意,现在回忆起来,是透着些小骄傲的。一叶动天下,我也因此记住了来自他家乡湖北宣恩的这款绿茶——伍家台贡茶。
我事茶的年限并不长,喝茶喝得拘谨,出门也不多,对地方出产的某些名茶,一点了解也显得浅陋,如出自鄂西南茶区的品种,尤其像伍家台贡茶,更是鲜见寡闻,翻遍手头有限的资料,提及它的实在不多,再借助于发达的网络媒体,有效的资讯也不过是只言片语,但从乾隆御笔《皇恩宠锡》予伍家台贡茶的记事来看,伍家台贡茶的名气应该并不逊于西湖龙井茶。两款以贡茶的面目同时出现在一个历史背景下的茶,一个承传天下,盛名海内外,另一个却似名不见经传,仿佛养在深闺。这种巨大的差异引起了我不小的好奇心,自从那次喝过伍家台贡茶后,我就怀着浓厚的兴趣,想着何时踏上寻访伍家台贡茶的茶旅,到原产地看看,以消解我心存良久的那份疑虑。
谷雨入鄂访玉露
刚刚进入茶季,我就开始跟姜炜约,说今年想去他的家乡宣恩访伍家台。主要还是人员集结的问题,导致出发时间一推再推,行程一改再改,访茶的那份迫切,像火苗般在心里蹿了又蹿,没想到,4月19号从武夷山出发,经转武汉与姜炜会合,次日我们到达恩施,方意识当天的节气是谷雨。
清明看芽,谷雨看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与姜炜一样,他的老同学汪兄多富才情,谈吐不俗,承蒙他的热心介绍,我们很顺利地就与立早硒茶的老总章开普联系上了,是夜,一番短暂而愉快的交流后,章总说明天带我们去公司生产总部所在地——屯堡乡马者村造访观摩。
马者距恩施市区30公里,一早我们出了恩施城,沿着清江河一路向西南,在屯堡小做停留且用早餐,大概一个小时就到了。国道旁的操场上停满了大巴车,公司生产总部的大门旁,挂了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培训基地”在内的几块牌子,正门上方偌大的四个字“恩施玉露”,彰显着这家省级规模企业,州、市级龙头企业不同凡响的抱负。四方聚集的游客在这方牌匾下出出入入,均心满意足地拎着包括“恩施玉露”在内的各式茶,看得出来,携茶归返的出行总是让人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基地的茶园坐落于阔大的峡谷一侧,隔着深谷下的清江河遥对朝东岩,整块茶园是十年前,在原来的野放茶园卜重新开辟修剪出来的,为了保留茶园的初始状态,章总和他的伙伴们,特意留出部份地块,把那些野放茶丛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一人多高的茶株指天而向,与间座在四周的野樱桃树相映成图画,树丛间簌簌掉落的纯白色花籽,还有鸣响在大峡谷间的虫鸟的声籁,仿佛替我们说出了我们到此寻茶的心语,也似乎向我们展示着寂寂无声中的一片芳华。
正是采茶季,天气晴好,遇上一位大姐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在采茶,又看到了茶园里长大的孩子,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两个娃儿一大一小,大的那个腼腆些,显得有些怯,小的那个明显顽皮,脑门上还留着明显被磕破的伤痕,毗着一口细白牙,笑得一脸天真。茶园边的山路有些泥泞,看着他们祖孙三人来的方向,念起一曲民谣,,心神有些游离:“Country roads,take me home。”
参观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物展示墙时,通过介绍,得知传人中有两个聋哑的年轻人,一个朱诗华,另一个跟我同姓叫徐凌,章总特别提醒,CCTV1有个纪录片,在我们这里拍的,徐凌上过镜。我说您说的这个片子我有印象。他说,第三集就在我有〕厂里拍的,徐凌对着镜头比划着手语,底下一行字幕:我能听见玉露的声音。那,就是他了!
来的前两天下雨,厂里没有收茶,我没能看到各位传承人劳作的场面,源自唐代白勺蒸青工艺,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错过恩施玉露的制作过程,不能不说十分遗憾。盛情的午饭后,清江河畔,我们告别了章总和老汪,离开马者去往宣恩。一路上,姜炜见我为没能买上玉露而暗自顿足,好没生气地说我:可以啦,别太贪,章总送我们这份茶,品级到什么程度,又是什么出处,你都清楚,就知足吧!
荆楚最美伍家台
一杯形似松针、色泽苍翠润绿、汤色清冽、滋味鲜醇的“恩施玉露”还余甘未消,我们就来到了宣恩。初衷本是为伍家台贡茶而来的,谁知第一站被“恩施玉露”的鲜给占了先,那份怡然的心情自不待多言,对即将抵达的伍家台贡茶的核心产区,我的内心,还仍然保持着十足的期待。
据陆羽《茶经·八之出》所述:“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论起来,大巴山一脉、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南地区产茶历史非常悠久,但鄂茶为史所称道的代表作,却都是茶叶贸易时代的产物:一个是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产自湖北宜昌的“宜红工夫茶”,当初,曾是全国三大红茶之一;另一个则是以“帽盒茶”为前身,产自湖北赤壁,清中后期盛極一时的边销黑茶——羊楼洞青砖。
贡茶来自鄂西南
激发我对鄂茶好奇心的,与这两款历史名茶并无相干,而是另有其人,他就是我的师友同好姜炜。应该是大前年,他送过我一款绿茶,开汤后,此茶汤色明亮,芽叶薄透,深绿中带些嫩黄,入口后茹苦持久,回甘迅猛,散逸出的果香气,幽似熟板栗。我的口感长期被岩茶惯着,这款既有观赏度又有极强饱满度的绿茶,当时给我耳目一新的惊喜。也是小气了,舍不得喝,数月以后,我再用这泡茶招待来武夷山的姜炜,鲜度居然毫发不损,听着我赞不绝口流露着一番真诚,姜炜品着我泡着他送的茶,漫不经意地说二这就是我家乡的茶。
他的漫不经意,现在回忆起来,是透着些小骄傲的。一叶动天下,我也因此记住了来自他家乡湖北宣恩的这款绿茶——伍家台贡茶。
我事茶的年限并不长,喝茶喝得拘谨,出门也不多,对地方出产的某些名茶,一点了解也显得浅陋,如出自鄂西南茶区的品种,尤其像伍家台贡茶,更是鲜见寡闻,翻遍手头有限的资料,提及它的实在不多,再借助于发达的网络媒体,有效的资讯也不过是只言片语,但从乾隆御笔《皇恩宠锡》予伍家台贡茶的记事来看,伍家台贡茶的名气应该并不逊于西湖龙井茶。两款以贡茶的面目同时出现在一个历史背景下的茶,一个承传天下,盛名海内外,另一个却似名不见经传,仿佛养在深闺。这种巨大的差异引起了我不小的好奇心,自从那次喝过伍家台贡茶后,我就怀着浓厚的兴趣,想着何时踏上寻访伍家台贡茶的茶旅,到原产地看看,以消解我心存良久的那份疑虑。
谷雨入鄂访玉露
刚刚进入茶季,我就开始跟姜炜约,说今年想去他的家乡宣恩访伍家台。主要还是人员集结的问题,导致出发时间一推再推,行程一改再改,访茶的那份迫切,像火苗般在心里蹿了又蹿,没想到,4月19号从武夷山出发,经转武汉与姜炜会合,次日我们到达恩施,方意识当天的节气是谷雨。
清明看芽,谷雨看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与姜炜一样,他的老同学汪兄多富才情,谈吐不俗,承蒙他的热心介绍,我们很顺利地就与立早硒茶的老总章开普联系上了,是夜,一番短暂而愉快的交流后,章总说明天带我们去公司生产总部所在地——屯堡乡马者村造访观摩。
马者距恩施市区30公里,一早我们出了恩施城,沿着清江河一路向西南,在屯堡小做停留且用早餐,大概一个小时就到了。国道旁的操场上停满了大巴车,公司生产总部的大门旁,挂了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培训基地”在内的几块牌子,正门上方偌大的四个字“恩施玉露”,彰显着这家省级规模企业,州、市级龙头企业不同凡响的抱负。四方聚集的游客在这方牌匾下出出入入,均心满意足地拎着包括“恩施玉露”在内的各式茶,看得出来,携茶归返的出行总是让人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基地的茶园坐落于阔大的峡谷一侧,隔着深谷下的清江河遥对朝东岩,整块茶园是十年前,在原来的野放茶园卜重新开辟修剪出来的,为了保留茶园的初始状态,章总和他的伙伴们,特意留出部份地块,把那些野放茶丛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一人多高的茶株指天而向,与间座在四周的野樱桃树相映成图画,树丛间簌簌掉落的纯白色花籽,还有鸣响在大峡谷间的虫鸟的声籁,仿佛替我们说出了我们到此寻茶的心语,也似乎向我们展示着寂寂无声中的一片芳华。
正是采茶季,天气晴好,遇上一位大姐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在采茶,又看到了茶园里长大的孩子,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两个娃儿一大一小,大的那个腼腆些,显得有些怯,小的那个明显顽皮,脑门上还留着明显被磕破的伤痕,毗着一口细白牙,笑得一脸天真。茶园边的山路有些泥泞,看着他们祖孙三人来的方向,念起一曲民谣,,心神有些游离:“Country roads,take me home。”
参观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物展示墙时,通过介绍,得知传人中有两个聋哑的年轻人,一个朱诗华,另一个跟我同姓叫徐凌,章总特别提醒,CCTV1有个纪录片,在我们这里拍的,徐凌上过镜。我说您说的这个片子我有印象。他说,第三集就在我有〕厂里拍的,徐凌对着镜头比划着手语,底下一行字幕:我能听见玉露的声音。那,就是他了!
来的前两天下雨,厂里没有收茶,我没能看到各位传承人劳作的场面,源自唐代白勺蒸青工艺,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谜,错过恩施玉露的制作过程,不能不说十分遗憾。盛情的午饭后,清江河畔,我们告别了章总和老汪,离开马者去往宣恩。一路上,姜炜见我为没能买上玉露而暗自顿足,好没生气地说我:可以啦,别太贪,章总送我们这份茶,品级到什么程度,又是什么出处,你都清楚,就知足吧!
荆楚最美伍家台
一杯形似松针、色泽苍翠润绿、汤色清冽、滋味鲜醇的“恩施玉露”还余甘未消,我们就来到了宣恩。初衷本是为伍家台贡茶而来的,谁知第一站被“恩施玉露”的鲜给占了先,那份怡然的心情自不待多言,对即将抵达的伍家台贡茶的核心产区,我的内心,还仍然保持着十足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