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学片断
老师贴出书价:
《动物世界》 7元 《植物乐园》 4元
《数学故事》 9元 《淘气历险记》 6元
《土豆娃娃》 3元 《巨人王国》 5元
《虎王出山》 8元 《三只小猪》 2元
师:每人任选两本自己喜爱的书,总价必须超过10元,才可以得到一张优惠券。你会怎样选择?一共要付多少钱?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师:把你的想法、算法说给同桌听。
(同桌交流算法)
师:接下来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希望大家做到两点:一要说好——说清楚自己的选择和算法;二要听好——听清楚别人的发言,看看他的算法和你的是否相同,谁的方法好,你从别人的算法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好的就被评为“学习能手”。
生1:我选择《数学故事》和《动物世界》,9+7=16。算法是:9比10少1,7借一个1给9,凑成10,10再加6等于16。
生2:我选择《数学故事》和《虎王出山》。9+8=17。算法和他的一样。
生3:我选择《植物乐园》和《数学故事》。4+9=13。我是推算的,先数好一个9,再往后推4个数:10、11、12、13。
生4:我选《动物世界》和《植物乐园》。7+4=……
师:要帮忙吗?
生4:要。
生5:我来。(上台来边说边写:把4分成3和1,7+3=10,10+1=11)
(还有很多学生欲发言,教师在黑板上添上省略号)
师:老师也来选两本!我选择一本《数学故事》,再选一本《植物乐园》。怎么算?
生6:9+1+3=13。
生7:我知道9+3=12,9+5=14,那么9+4=13。
生8:9+1=10,4-1=3,10+3=13。
生9:9可以分成3和6,6+4=10,10+3=13。
生10:前面算过4+9=13,那么9+4也等于13。
师:谢谢大家,帮老师想了这么多方法来算“9+4”。刚才我观察到有几位同学表现出色,他们不断想出各种计算的方法,并且把自己的算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他们还能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吸取他人的智慧。我们把“学习能手”的称号奖给他们。
……
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大家能总结出课题来吗?
生1:今天学会了买书。
生2:今天做的都是加起来的题目。
生3:今天用了凑十法。
生4:今天的题都是个位加个位。
师5: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为两位数。
生6:课题就叫“加法”!
师7:对,今天学的是加法。(板书:进位加法)计算这一类题目,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答略。接下来师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 1 口算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20道口算卡片,指名学生上台,选择其最想做的那道题,算给大家听,做对了就可以取下该张卡片。
1.2 编题解题
师:每人编一道这种类型的计算题,下座位找好朋友互相解答,看看他算得对不对,用的是哪种算法,两人谁的算法好,互相评价。
1.3 思考题
师:老师不小心把墨泼了,弄脏两张卡片,你知道被墨迹盖住的是什么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 )+7=12 ( )+( )=14
2 案例分析
这是一堂典型的研究方法的计算课,在这堂课中,老师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老师把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在引导学生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上,而不是过早地关注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技能,可见老师还是比较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行程。从课堂的效果来看,通过自主探究,绝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方法,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能总结出一般规律。
其次,教师注重创设情境引入计算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计算的价值。
另外,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比如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交流、算法评价、互相编题解题等,这些环节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学生之间的算法交流还缺乏质的保证,有些学生不太重视与同伴的交流,或者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不管怎样,这种算法交流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 策略研究
新教材在计算这一块做了大的修改以后,很多老师都担心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条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3.1 找准评价的尺度
评价的尺度是什么?它就是《数学课程标准》。这里我们必须分清楚,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尺子不是过去的传统教学,也不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而是现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每分钟应算8~10题。同时《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要到本学段结束时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正视这个事实,不能急于求成。
3.2 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完善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地计算;无论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过程;要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一般方法……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总结。
3.3 练习不重复数量,讲究质量
练习的有效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给学生,而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习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练10道题,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A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指名让学生回答,集体订正。B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先不出声,默算两分钟(或独立笔算三分钟),然后再进行交流,从中发现某些计算窍门。很明显,后者才是更为有效的练习。
3.4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口算、笔算,还有默算、听算、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相互评价、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 末蓝)
老师贴出书价:
《动物世界》 7元 《植物乐园》 4元
《数学故事》 9元 《淘气历险记》 6元
《土豆娃娃》 3元 《巨人王国》 5元
《虎王出山》 8元 《三只小猪》 2元
师:每人任选两本自己喜爱的书,总价必须超过10元,才可以得到一张优惠券。你会怎样选择?一共要付多少钱?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师:把你的想法、算法说给同桌听。
(同桌交流算法)
师:接下来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希望大家做到两点:一要说好——说清楚自己的选择和算法;二要听好——听清楚别人的发言,看看他的算法和你的是否相同,谁的方法好,你从别人的算法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好的就被评为“学习能手”。
生1:我选择《数学故事》和《动物世界》,9+7=16。算法是:9比10少1,7借一个1给9,凑成10,10再加6等于16。
生2:我选择《数学故事》和《虎王出山》。9+8=17。算法和他的一样。
生3:我选择《植物乐园》和《数学故事》。4+9=13。我是推算的,先数好一个9,再往后推4个数:10、11、12、13。
生4:我选《动物世界》和《植物乐园》。7+4=……
师:要帮忙吗?
生4:要。
生5:我来。(上台来边说边写:把4分成3和1,7+3=10,10+1=11)
(还有很多学生欲发言,教师在黑板上添上省略号)
师:老师也来选两本!我选择一本《数学故事》,再选一本《植物乐园》。怎么算?
生6:9+1+3=13。
生7:我知道9+3=12,9+5=14,那么9+4=13。
生8:9+1=10,4-1=3,10+3=13。
生9:9可以分成3和6,6+4=10,10+3=13。
生10:前面算过4+9=13,那么9+4也等于13。
师:谢谢大家,帮老师想了这么多方法来算“9+4”。刚才我观察到有几位同学表现出色,他们不断想出各种计算的方法,并且把自己的算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他们还能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吸取他人的智慧。我们把“学习能手”的称号奖给他们。
……
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大家能总结出课题来吗?
生1:今天学会了买书。
生2:今天做的都是加起来的题目。
生3:今天用了凑十法。
生4:今天的题都是个位加个位。
师5: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为两位数。
生6:课题就叫“加法”!
师7:对,今天学的是加法。(板书:进位加法)计算这一类题目,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答略。接下来师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 1 口算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20道口算卡片,指名学生上台,选择其最想做的那道题,算给大家听,做对了就可以取下该张卡片。
1.2 编题解题
师:每人编一道这种类型的计算题,下座位找好朋友互相解答,看看他算得对不对,用的是哪种算法,两人谁的算法好,互相评价。
1.3 思考题
师:老师不小心把墨泼了,弄脏两张卡片,你知道被墨迹盖住的是什么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 )+7=12 ( )+( )=14
2 案例分析
这是一堂典型的研究方法的计算课,在这堂课中,老师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老师把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在引导学生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上,而不是过早地关注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技能,可见老师还是比较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行程。从课堂的效果来看,通过自主探究,绝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方法,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能总结出一般规律。
其次,教师注重创设情境引入计算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计算的价值。
另外,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比如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交流、算法评价、互相编题解题等,这些环节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学生之间的算法交流还缺乏质的保证,有些学生不太重视与同伴的交流,或者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不管怎样,这种算法交流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 策略研究
新教材在计算这一块做了大的修改以后,很多老师都担心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条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3.1 找准评价的尺度
评价的尺度是什么?它就是《数学课程标准》。这里我们必须分清楚,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尺子不是过去的传统教学,也不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而是现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每分钟应算8~10题。同时《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要到本学段结束时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正视这个事实,不能急于求成。
3.2 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完善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地计算;无论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过程;要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一般方法……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总结。
3.3 练习不重复数量,讲究质量
练习的有效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给学生,而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习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练10道题,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A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指名让学生回答,集体订正。B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先不出声,默算两分钟(或独立笔算三分钟),然后再进行交流,从中发现某些计算窍门。很明显,后者才是更为有效的练习。
3.4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口算、笔算,还有默算、听算、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相互评价、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 末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