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问题提问得精、巧,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提问,对学生的收获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提问的技巧,创造提问的良好氛围,提供多种提问的策略,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对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的设置;提问的策略;提问的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对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提问的策略、提问的原则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等”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问题的设置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只有在真实的、紧张的、愉快的情景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动。所以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1 要创造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使人紧张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就犹如“雾里看花”。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起点行为而定,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起点行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不想听”或“听不懂”现象,则以后的教学不管有多“好”、课堂提问有多“巧妙”,学生最后的习得也可能是一个错误,像这样建在沙丘上的问题要彻底避免。如讲数学的重要性,问数学有什么用,还不如问举一个例子,像建一栋房子,你是包工,你应该怎样做预算,要多少钱才合算,你做预算的时候要想到哪些?
1.2 要创造一个连续的、使学生感到饶有兴趣的问题
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在教学中设置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碰到等差数列求和时,有你可以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的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你能用这位“小朋友”高斯的方法解决吗?
2 提问的策略
我认为以下几种提问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2.1 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学习状态。于是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可先复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多少,你能用图像把它的解表示出来吗?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一次函数图像的形状,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把题变形说图像经过哪两点求函数的解析式就相当于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的两的解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实际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从而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擦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2.2 提问时机恰当,问题少而精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时机,诱发思考。例如在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你可以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怎样的?再观察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能否把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时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解题思路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的提出又具有挑战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另外提问的数量应少而精。
2.3 问题难度合适,难易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3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 教师设置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的系列问题,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它具有锁链性、廷展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梯度提问实际上解决了强度等同的“刺激”得到的反应平淡、产生的效果差、学生思维没有高潮的问题。同一低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同一高层次的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放弃的情绪,梯度提问正好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引导学生探究边角边定理时,可通操作过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很容易找到规律,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是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且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运用。
3 提问的原则
3.1 提问的语气、语调
提问时的语气和语调不能生硬,吐词要恰当、合理,教师的教态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和行为美,要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决不能出现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紧张、害怕的现象,否则就失去了提问的目的,达不到好的提问效果,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凝固状态。
3.2 提问的数量及对象
提问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一些。45分钟的课堂教学提问不能少于10~12次,提问次数太少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课堂提问变成“满堂问”,这样的提问无疑将回到“满堂灌”了。要处理好对好、差生、对前后左右位置的学生的提问,特别要加强对“差生”的提问,因为“差生”的学习意志品质较差,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果你习惯向“差生”多提问,“差生”就不会有“反正不会问我”的想法,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4 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提问的技巧,创造提问的良好氛围,提供多种提问的类型,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对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提问,要加强“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问。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问题的设置;提问的策略;提问的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对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提问的策略、提问的原则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等”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问题的设置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只有在真实的、紧张的、愉快的情景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动。所以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1 要创造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使人紧张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就犹如“雾里看花”。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起点行为而定,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起点行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不想听”或“听不懂”现象,则以后的教学不管有多“好”、课堂提问有多“巧妙”,学生最后的习得也可能是一个错误,像这样建在沙丘上的问题要彻底避免。如讲数学的重要性,问数学有什么用,还不如问举一个例子,像建一栋房子,你是包工,你应该怎样做预算,要多少钱才合算,你做预算的时候要想到哪些?
1.2 要创造一个连续的、使学生感到饶有兴趣的问题
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在教学中设置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碰到等差数列求和时,有你可以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的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你能用这位“小朋友”高斯的方法解决吗?
2 提问的策略
我认为以下几种提问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2.1 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学习状态。于是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可先复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多少,你能用图像把它的解表示出来吗?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一次函数图像的形状,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把题变形说图像经过哪两点求函数的解析式就相当于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的两的解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实际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从而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擦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2.2 提问时机恰当,问题少而精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时机,诱发思考。例如在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你可以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怎样的?再观察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能否把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时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解题思路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的提出又具有挑战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另外提问的数量应少而精。
2.3 问题难度合适,难易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3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 教师设置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的系列问题,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它具有锁链性、廷展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梯度提问实际上解决了强度等同的“刺激”得到的反应平淡、产生的效果差、学生思维没有高潮的问题。同一低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同一高层次的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放弃的情绪,梯度提问正好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引导学生探究边角边定理时,可通操作过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很容易找到规律,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是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且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运用。
3 提问的原则
3.1 提问的语气、语调
提问时的语气和语调不能生硬,吐词要恰当、合理,教师的教态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和行为美,要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决不能出现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紧张、害怕的现象,否则就失去了提问的目的,达不到好的提问效果,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凝固状态。
3.2 提问的数量及对象
提问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一些。45分钟的课堂教学提问不能少于10~12次,提问次数太少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课堂提问变成“满堂问”,这样的提问无疑将回到“满堂灌”了。要处理好对好、差生、对前后左右位置的学生的提问,特别要加强对“差生”的提问,因为“差生”的学习意志品质较差,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果你习惯向“差生”多提问,“差生”就不会有“反正不会问我”的想法,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4 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提问的技巧,创造提问的良好氛围,提供多种提问的类型,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对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提问,要加强“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问。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