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a 美国中产:随性\简单\自然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hb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大多数美剧里的情节一样,这个中产家庭的一天是从早餐开始的。在餐具碰撞声中,来自市内英文学校的校车正停在公寓外等待。甜蜜的Goodbye Kiss后,安静下来的家庭属于Dara。这时候她会做她觉得的一天最重要的事情——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物料可以制作当晚的菜肴。也开启了一个美国主妇的一天生活。
  Dara的丈夫Brian任职Nike集团开发部门高层,因为工作需要,一家四口举家迁来广州,Dara因此成为了一个在广州生活的美国职业家庭主妇。在问及对中产生活的态度时,Dara不需要考虑就脱口而出,“随性。”“在美国当家庭主妇跟在广州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空间的转换而已。”
  作为一个厨娘,居然漠视广州作为美食之都的地位,也太挑衅了。不过,对食材方面Dara与家人都不讲究,唯一标准就是健康,“Brian喜欢牛肉,我喜欢咖喱。小孩都喜欢吃米饭,你瞧他们是多么适宜在中国生长啊。”
  虽说菜不同不相为谋,但Dara确实把做菜当成了兴趣,喜欢尝试新菜式,比如说今天打开冰箱,居然发现“一只美丽的鸡”(Oh,a beautiful chicken!),于是上网找菜谱,选择一个有趣的方式挑战新的煮法。等等,万一失败的话?“嗯,Who Care,失败的话我们全家人还有三文治。”Dara爽朗地笑。
  相对于挑剔着吃什么,Brian觉得更注重的是能一家人一起享用晚餐其乐融融的氛围,“看到丈夫和孩子尝到新东西时满意的感觉,让我有征服成功的快感,这也是作为家庭主妇获得成就感的方式之一”。
  Dara认为自己是一个精明的家庭主妇,她跟中国师奶一样,喜欢讲价,有着美国人务实的作风,“中产阶层不代表可以任意挥霍”。她从不用Lv、Gucci等奢侈品牌,虽然她喜欢看《Vogue》一类的时尚杂志,说到常购买的品牌,也许H&M就算不错的了,平时穿的T恤50元一件质量也很好,而且她也不觉得奢侈品牌就代表好质量。Dara崇尚自然原生态,遵循自然定律,平时素面朝天,从不化妆,只用基本的护肤产品。至于老公用什么护肤品?能记起的就是Dove沐浴液(家庭装),“每个年纪都会有散发那个年纪的味道,何必做太多强迫自己的事情呢?生活本来就是简单开心就好了”。
  解决晚餐问题后,Dara便开始享受自己的时光,她喜欢阅读,读各式各样的书,也喜欢阅读带来的慵懒感。有时她会去一些展览,包括收藏品、画作、艺术品等,她喜欢慢慢品味,远远地观赏,在看这些展览的时候,人是非常放松的,什么也不用想。
  6点Brian下班,全家人吃完饭,这是一家人最欢乐的时光,一家人会一起看电影或者综艺节目,或者两位家长会陪着小孩一起看书、打扑克。美国中产家庭最重视家庭时光,对于一些中国中产的生活方式她表示费解,“中产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的房子是租的,车子是四部单车,一家人总能一起欢乐共度,小孩没有成才压力才是重要的。”
  有时候,Brian夫妇也想要两人时光,于是钟点保姆会上门,夫妇会出外吃大餐或喝喝酒,度过浪漫的二人世界。除却舒适、随意,浪漫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中国夫妇不重视全家人共处的时光,无论男女似乎都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甚至夫妻婚后生活也格式化,不懂得培养家庭凝聚力,这是可悲的。”
  运动是Brian家庭凝聚的核心方式,除了单车运动外,周日下午一家人会到广州体育学院的田径场玩飞盘。Brian家对小孩实行的是自由的放养政策,她从不担心儿女会被飞盘砸到,哪怕是跌得鼻青脸肿,也是妈妈跑过来一个Kiss鼓励一下。
  “随性、简单、自然。”这是Brian中产生活的基本要求。
  
  Dara
  疑似指数:★★★★★
  国籍:美国
  职业:家庭主妇
  品牌、品位:从不买奢侈品牌,最大的品牌是DOVE沐浴露。
  旅行:最喜欢带着孩子到周围的城市跑,增长见识,比如去北京、上海、丽江、昆明,我们一家人都喜欢看名胜古迹,像北京的长城,也爱到沙滩躺躺放松,像泰国、菲律宾都是不错的地方,都在度假计划中。
  健康养生:最喜欢飞盘,可以一家人一起玩,而且运动量也比较大,又能训练到团队精神。最爱的养生方式是安静地阅读,如果阅读也算是养生方式的话。
  阅读:书《100 years of solitude》by Gabriel garcia marqvez,杂志 《VOGUE》为主的外文时尚杂志。
  新知:MACBOOK。
  爱好:煮食。
  公共事务参与:参加过central asia institute组织的捐款,是为解决亚洲女孩读书问题的慈善活动,其中还包含修筑学校。
  饮食:咖喱、面包、苹果、米饭。
  近期关注事件:亚运会、地震。
  社交:偶尔会参加一些社区艺术展。
其他文献
约在广州新河浦老别墅改造成的会所里,莫玲玲刚刚坐下就电话不断——忙着安排几个朋友晚上一起去香港看王菲演唱会的事情。“我们上个星期才刚刚去了一次惠州,用了4天时间就召集了20多个人。”交待完毕事情后她解释道。  作为华南区域知名会所国际旅游部的副总经理,莫玲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会员们制定各种高端旅行方式,作为组织和策划者,她有很多机会亲身参与到其中的活动。  形容自己有着典型的狮子座人格,莫玲玲开朗
期刊
毛俊辉于早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修读戏剧艺术硕士课程,回港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其学生包括黄秋生、詹瑞文、苏玉华等。2001年转任“香港话剧团”的艺术总监。曾经的他是个不婚主义者,艺术创作让他更向往自由,理想的人生是浪迹天涯。而他的太太胡美仪,从小是被遗弃的孤儿,经历过社会最下层的困苦,从一个车衣工到赤手拼搏为粤剧名伶,有一次失败的婚姻。两人约定过,即使在一起都不结婚,婚姻只是一个社会形式
期刊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转换,不仅仅是电影科学家的身份从化学家变成了电脑工程师。它也意味着我们和电影的关系将面临彻底的重建。胶片上的影像肉眼可见,当你改用1和0来储存后,它和我们的距离仿佛变得无限遥远。因为胶片,电影被称为“film”,它的材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它的本体,即使在未来film这个词依然被沿用,它的内涵也已和过去大相径庭。旧的迷影精神会随着胶片死去,至于是不是有一种新的迷影精神在数字时代
期刊
在回答任何一个关于中产阶层的问题之前,钭江明都想拿出维基百科对中产的定义——中产阶层(Middle Class)是一种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作用(的阶层)——来较真:“你看,我目前的确有一份较安定、中等收入的工作,但我们谁能说自己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无力感仍然是几乎全社会阶层的基调,而所谓的中产阶层也许这种
期刊
在见到蔡天新之前,我到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得出了不少的结果。他可以是一个大学教授,也可以是一个数学家,也可以是一个诗人。见面的时候,面对我的询问,他却说他是一个旅行者,因为只有这个身份没有负担。可是,他明明还是个作家,28年的创作,出过的外版书也近10本,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这时候就会让人产生看不懂的感觉:在理性与感性的两个极点中徘徊,会不会产生冲突?蔡天新却说,“人有左脑与右脑,各司
期刊
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中产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而非收入,“副教授月收入2000,欠一屁股债,还是中产;开出租车的人,不管收入多少,都不是中产。”  对于这个论调,王太力旗帜鲜明回应:中产应该要有产,要有财产,“按我看来,在中国大城市,律师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多数应当可以达到中产的标准。”  1996年在北大法律系毕业,毕业之后先去了一家国有的电信制造公司国际合作部和投资管理部工作,2000年起在一个美
期刊
对于在银行做中层干部的林林来说,周六日的意义不仅是假期,更是难得的“放飞日”——只有在这时候,她才能脱下工作服和黑色皮鞋,换上多姿多彩的高跟鞋,同时放下那副工作中严谨的扑克脸,回复那爱玩爱笑爱闹的表情——以至于当你看到下班状态的她时,甚至不敢相信她还有一个3岁的儿子。  这个大女孩和其他女孩一样逛街购物打扮一个都不少,尤其喜欢买高跟鞋。但她172厘米的身高配上高跟鞋以后简直鹤立鸡群,为此没有少受闺
期刊
据说在新加坡99%的人都是中产,Alex这位香港出生、小时移民新加坡的多领域设计师自然不易成为漏网之鱼。Alex对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有他自己的理解,“中产阶层这个概念在新加坡与中国代表不同的生活”,Alex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是活得很苦很累的,而在新加坡,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居民福利政策,中产阶层无需为楼为车负累,他们生活简单而开心,但在中国中产却是有负担的代言词,未算非常富裕却有很多压力,梦想
期刊
普通人家出了个混迹娱乐圈的女儿,她必然是全家人的焦点所在。可是,赌王家族的逸事实在太过迂回,入行16年的何超仪出镜率竟然还不及家中各位姊姊妹妹。接受资深才女林燕妮小姐采访的时候,超仪坦言富家女的演艺圈之路并不好走,太多旁枝末节的关心,太少正儿八经的关注,“唯有自组蚊型公司,自己为自己打算”。  何超仪接受本报采访的期间,正值何家上演争产风波,几乎所有媒体的麦克风都对准了何超仪,追逐围剿连环发问只求
期刊
每个周一都是新一轮冲刺的日子,M先生略带慵懒地起床,疲倦来自于周末的活动:不是和朋友去观澜湖打了一场18洞高尔夫,就是陪着妻子去了一个两天一夜的短途越野自驾游回来。打上妻子送的资生堂须后水,开始披挂上阵,在衣柜前思量片刻,今天要开周会,新买的杰尼亚西服将是同事私下的谈资,与手腕上的劳力士手表看起来很搭配。  开着自己那辆已经有点旧的奥迪A6出门,在小区门口的报亭前停下,摊主惯例地递上一份《美国国家
期刊